【仁爱心理翻译】原谅(五之四)

标签:
原谅 |
分类: 趣味心理-生活趣多多 |
原文见:http://www.guidetopsychology.com/forgive.htm
译者:邬美嘉(本中心专任资深心理咨询师)
“原谅”心理学
在前述的故事里,“原谅”的实现来自于史太太说出:“我明白了。”通过这句话,她表明自己不打算再与孩子们计较。
她的“明白”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简单的“原谅”心理学定义:“原谅”就是不去伤害那个伤害你的人。
“不去伤害”这个词依不同的情境衍生出许多的解释,这些解释包括:拒绝“讨回公道”、拒绝“报复”、或是拒绝用争辩、抗议、暴力、或自我毁灭的方式,向对方证明对方犯了多大的错。
所以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做了某件行为→孩子们忏悔→史太太原谅孩子们→孩子们和史太太重修旧好。这似乎是个很好的故事发展,但就心理层面来说,这意谓什么?又如果孩子们跑走了,史太太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首先,我想你已经明白了原谅和忏悔二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重修旧好的结果。但是我相信你也可以了解──即使在没有忏悔的情况下,原谅仍是可能的;因为即使他人伤了你但拒绝向你道歉,即使这意谓二人间的关系无法修复,为了“自身的心理健康”,你仍能原谅他人。
那是因为原谅本身在心理上比心怀怨恨对自己更好一些。这么说有何道理?因为心怀怨恨就像一种心理毒素一样,它不会伤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寻求报复的机会或是想要伤害他人,在最小限度上,会耗尽你的力量并使你的伤疤无法复原。最糟的情况是这种渴求报复的冷酷,使你也成为了加害者。拒绝原谅你的加害者,将使你被锁在永恒复仇的地狱深渊中。
在但丁神曲的首卷书「地狱篇」的第十三章中,但丁提到有关一位意大利的贵族乌格里诺,是政治家和海军指挥官与大主教间的故事。这两人曾经是十三世纪在比萨当地政治上的同盟,但最后大主教背叛了乌格里诺,他逮捕了乌格里诺,并将他和他的儿孙关入一城堡的高塔内让他们饿死。后来在但丁如诗一般的地狱巡航中,他发现这两人被关在一处,而乌格里诺的生命在对复仇的永恒渴望中,啃咬着大主教的头骨,因充满仇恨而逐渐消残。
推荐阅读邬老师翻译的文章:原谅(五之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f485470102v1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