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套路”
(2022-07-12 21:01:39)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简单地说,李白来到现在的睢宁县古邳镇圯桥上,他站在圯桥上想起了汉代的张良的故事。
此时,李白“穿越”到汉代,张良的故事和圯桥紧密的结合,历历在目,恍如眼前。
当然这个过程,也好像张良“穿越”到现在一样。
此时,他好像从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除了桥下的流水不断流淌,过去的所有的事情都不存在。
李清照有一首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于是李白感叹,此地除了流水,过去的都已经不存在了,“空空如也”。
“空”,一方面是指,过去的事情已经消失,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因此,此地“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自己的内心“空落落的”,作者总是拿自己与古人对比,“黄石公”给张良秘授兵法,然后张良建功立业,而现在谁给我“秘授兵法”让我建功立业呢?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和怀古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诗人的脑海中有两种情景:
一是朋友还没有离开的情景,此时,诗人、朋友和黄鹤楼。
二是朋友离开后的情景,诗人和黄鹤楼,没有了朋友。
此时,诗人感觉到了“空”,这里的“空”,一是物理上的空,二是心理上的空。
两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这两种极端的情景不断“切换”,越是“切换”,作者越是“愁”。
这一点和怀古诗完全相同。
李白模仿崔颢的这首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站在凤凰台上,李白的思维开始“纵横驰骋”:
过去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凤凰在凤凰台上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现在凤凰飞走了,剩下空空的凤凰台,凤凰台下的江水不断流淌,于是他心理“空落落的”。
过去,吴国宫廷里笙歌燕舞,而现在吴宫的遗址上,荒草淹没的路径。
这对比太强烈了!两个场景不断“切换”,让人感觉很震撼!
晋代衣冠南渡,士族们衣冠楚楚,峨冠博带,一个个都是鲜活的面容,而现在他们都死掉了成了一个一个的土丘。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两个场景不断“切换”,让人感觉很震撼!
而现在我面对眼前的美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奸人蒙蔽了皇上,让我得不到重用, 我内心很悲伤。
中国的读书人都是官迷, 总是希望得到重用,得不到重用就牢骚满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知道古人的故事,但是见不到古人,只是看到眼前的景色。
他也看不到后来者,更不会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而天地千古, 想到这,不由悲从中来。
在他的心目中,对比 是强烈的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现在和将来的对比,比着比着都哭了。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都是一样的路子。
如果我登黄鹤楼,登凤凰台,登岘山,我的所思所想和崔颢、李白、孟浩然是一样的。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从来没有变化。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古代中国人都经历过。
我们可以用古诗词表达我们的任何情感。
我们和他们一样。
我们和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