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古诗的“套路”

(2022-07-12 21:01:39)

读怀古诗,我发现了怀古诗的“套路”:

首先,作者写眼前所见。

其次,作者写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第三, 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 然后得出结论“空”:斯人已去,此地空空如也。

实际上,作者在怀古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穿越”:

诗人先是穿越到古代这个时候,将当时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

然后,让古人穿越到现在,将现在的情况描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适用“替换”或者“代入”的方法,换言之,就是将自己看成古人,然后用自己替换古人,或者将自己代入到古人所处的环境中,并将作者认为的情景描述出来。

不管过去的情景,还是现在的情景,都是作者认为的情景。

古人已经逝去, 古人当时想的什么,只能根据“作者认为”的情况进行推断,实际上,古人怎么想的随着古人的逝去,谁也不知道。

各种“时空距离感”,让人产生“山川永恒”和“人生苦短”的感慨。

同时,这种“时空距离感”,让古人和作者进行对话, 实现“视域的融合”,并且合二为一。

实际上,创作的过程有两个“穿越”:

一是“穿越”是作者穿越到古人所处的时代,二是,古人穿越到现在所处的时代。

通过“穿越”,实现两者的对话交流,并达成共识。

李白有一首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简单地说,李白来到现在的睢宁县古邳镇圯桥上,他站在圯桥上想起了汉代的张良的故事。

此时,李白“穿越”到汉代,张良的故事和圯桥紧密的结合,历历在目,恍如眼前。

当然这个过程,也好像张良“穿越”到现在一样。

此时,他好像从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除了桥下的流水不断流淌,过去的所有的事情都不存在。

李清照有一首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于是李白感叹,此地除了流水,过去的都已经不存在了,“空空如也”。

“空”,一方面是指,过去的事情已经消失,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因此,此地“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自己的内心“空落落的”,作者总是拿自己与古人对比,“黄石公”给张良秘授兵法,然后张良建功立业,而现在谁给我“秘授兵法”让我建功立业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描述的也是这种感情: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和怀古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诗人的脑海中有两种情景:


一是朋友还没有离开的情景,此时,诗人、朋友和黄鹤楼。


二是朋友离开后的情景,诗人和黄鹤楼,没有了朋友。


此时,诗人感觉到了“空”,这里的“空”,一是物理上的空,二是心理上的空。


两者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这两种极端的情景不断“切换”,越是“切换”,作者越是“愁”。


这一点和怀古诗完全相同。


李白模仿崔颢的这首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站在凤凰台上,李白的思维开始“纵横驰骋”:


过去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凤凰在凤凰台上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现在凤凰飞走了,剩下空空的凤凰台,凤凰台下的江水不断流淌,于是他心理“空落落的”。


过去,吴国宫廷里笙歌燕舞,而现在吴宫的遗址上,荒草淹没的路径。


这对比太强烈了!两个场景不断“切换”,让人感觉很震撼!


晋代衣冠南渡,士族们衣冠楚楚,峨冠博带,一个个都是鲜活的面容,而现在他们都死掉了成了一个一个的土丘。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两个场景不断“切换”,让人感觉很震撼!


而现在我面对眼前的美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奸人蒙蔽了皇上,让我得不到重用, 我内心很悲伤。


中国的读书人都是官迷, 总是希望得到重用,得不到重用就牢骚满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知道古人的故事,但是见不到古人,只是看到眼前的景色。


他也看不到后来者,更不会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而天地千古, 想到这,不由悲从中来。


在他的心目中,对比 是强烈的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现在和将来的对比,比着比着都哭了。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都是一样的路子。


如果我登黄鹤楼,登凤凰台,登岘山,我的所思所想和崔颢、李白、孟浩然是一样的。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从来没有变化。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古代中国人都经历过。

我们可以用古诗词表达我们的任何情感。

我们和他们一样。

我们和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调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