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权力和暴力

(2023-05-30 22:52:13)

加作者好友,请微信搜索liudeli409.

一、掏空你认为的语言或者行为的含义,注入他认为的语言含义。

我家离单位很近,平时我步行上班,几乎不开车。

某年中秋节的一天,笔者驾车到单位,停好车以后,手中拿着车钥匙进入电梯,此时正好一个熟人和我同乘电梯,他看我拿车钥匙,于是对我说,你中秋节开车到单位来,是不是来拉别人给你送的礼?

我说,我的行为是我今天开车上班,手中拿着钥匙。
但是你理解的我的行为的含义是开车拉别人给我送的礼,你为何认为我开车来拉别人的给我送的礼?可以肯定地说,你干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知道我开车来拉别人给我送的礼?我是不是来拉别人给我送的礼还存在疑问,因为我至少现在还没有拉,可以肯定的是,你肯定拉过别人给你送的礼。

他说,哥,你真是洞察人性啊!

我继续说,看透等于被看透。

我的行为很简单,就是我平时不开车上班,中秋节这天开车上班。

至于我为何今天开车来上班,我行为的含义,我自己知道。

但是,你给我的行为赋予的含义是“开车拉别人送的礼”。

你认为看透我的行为了,实际上,你对我行为的解读,正好折射了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你的行为。

你感觉你看透我了,实际上,你暴露了自己,被我看透。

实际上,被事物、他人和行为的看法,正好是发表看法人内心的折射。

换言之,事物、他人、或者行为,就是一个“照妖镜”,将人暴露无遗。

因此,生活中,当遇到这种别人给你强行贴标签的时候,你要将标签贴回去。

因为,这个标签是对他的真实的反映。

他对你的所有的正面或者反面的评价其实都是说的他自己。

比如,你读书。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实际上他在说,他认为读书没有用。

他对你读书嗤之以鼻,此时你要怼回去:我他么读书,管你屁事儿?

其次,深层次的原因是,你读书,折射了他不读书内心的不安、自卑,他通过这种攻击行为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和缺乏。

别人这样对你是这样,你这样对别人也是这样,都暴露了人的自卑和缺乏。

所以,事物、事情、和行为都是“照妖镜”,你是人,还是妖,通过你对事物、事情和行为的态度“显现”出来。

二、裁剪他人的语言和行为,也就是断章取义,达到打击他人目的。

一个概念,如果放到上下文中,他的含义就被规定了。

但是,如果断章取义,他的含义就不确定了。

比如,桌子上书籍凌乱,有人说,这是谁的书?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是谁的书”的含义是这本书的所有权是谁。

但是,如果讲这句话抽出来,他的含义就不确定了。这句话还有一个含义是“这本书是谁写的?”

一个民警办理十个案件,有的案件持续的时间就比较长。

如果将所有的案件放在一起,持续时间长很正常。

但是,有的人将这一起案件单独“剔出来”,然后说:你看这起案件拖这么长时间,你这是不是压案不查,不作为?

他给你扣的大帽子“压案不查”,就是一种权力或者暴力。

部分组成整体,整体规定部分。

这就好像一棵树,你将一个树枝放在整棵树来观察,获得结果,与你将这个树枝掰下来独自观察,获得感觉肯定不一样。

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将这个树枝掰下来观察,也要将这个树枝放到整棵树中来观察。这样看问题才全面。

工作实践中,有些部门的有些人,就是这样“没有问题,制造问题的”。

面对这种现象,你也要“怼回去”:你有证据证明我压案不查么?时间长就是压案不查?再说,所谓的“时间长”是你认为的是时间长,我同时办理十起案件,还时间长不?如果你还认为时间长,你同时办理十起案件试试?

三、“事后诸葛亮”。

办理一个案件,刚开始接报案的时候,办案人实际上很迷茫。

这种迷茫,就好像一首小船在茫茫的大海里,不知道驶向何方。

因为有些案件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

于是民警不断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不断试错,然后抓获犯罪嫌疑人并查清事实。

任何一个决定,都是办案人根据做决定的那一刻的信息作出的,而这些信息非常有限

办案人不可能掌握未来的信息,也不可能计划未来。

哈耶克说:未知的都是不可计划的。

因此,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看历史问题。

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谁他么受得了?

但是,总是有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地对你说;当时如果这样就好了。

问题是,当时也不知道未来的知识啊。

其次,你说当时如果这样就好了,你是不是建立后后来的实践获得知识基础之上的?

你他么能够先知先觉,你怎么不早说?说明你他么也不是先知先觉。

你站在别人获得知识基础上,指责被人这样做的不行,那样做的不行,要脸不?

还有人给你“挖坑”:现在来看,你当时是不是做错了?以此让你“认罪服法”!

因此,这个时候就要无情地怼回去:

我他么在做决定的时候,不拥有后来的知识,我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的决定。

你他么说我不行,是建立在我后来时间获得知识之上,如果没有后来的知识,你他么根据什么说我不行?

你他么只能后来说我不行,我他么做决定的时候,你怎么不说我不行?

你他么说我这不行,那不行,你他么就一定比我做的好?要不你给我做个样子试试?别他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四、求全责备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每个人都经历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知识有限,都是人,不是神,都有缺点,都有不足。

这是一个基本的现实!

但是有人拿你当“神”对待,认为你全知全能,没有不足和缺点,还美其名曰“高标准、严要求”!“对你好!”

他实际上不是对你高标准,严要求,实际上是打击你,逼疯你。

比如,写的文章有错别字,或者说标点符号用的不对。他总是找这些问题,打击你,压低你。

制作笔录,他说你应该问到这个问题,但是你没有问到这个问题,然后进行指责。

有了错别字,就改过来,认为问的问题不足,就继续问,再做一次笔录就行了。

问题是,你对别人求全责备,你对自己求全责备不?

你认为别人有这个问题是个问题,你有这个问题么?

如果你做不到,你凭什么对人家这么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