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都没说,什么都说了

(2022-06-19 18:49:50)
顾随说:王维的诗,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什么都说了。

我深以为然!

比如,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

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

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

畏向玉阶生。

第一首,她的家住在孟津河边,家门正好对着孟津码头,每天都有从江南来的小船,她总是上前问:有我家的书信没?或者她坐在河边,对着这些江南的小船想:这些小船上是否有邮寄给我的书信呢?、

诗没有点名书信是丈夫的书信或者情人的书信,也没有点名她为何要期待从江南来的书信。这些都需要读者自己信心品味。

第二首,他说:先生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我们家绮窗前的梅花开花了没?

诗没有点名“他”为何关心家乡的窗户下的梅花。

第三首:她在家里的院子里,梅花已经盛开,现在再次听到鸟的鸣叫声,春草长满了台阶,几乎要覆盖台阶了。

顾随说,王维的诗的特点是“写实”,“其描写多是客观的”,这是王维诗的特点。

但是,王维的“写实”,也就是诗人眼中的景物,景物与人相关,换言之,这个景物是“人”“制造的景物”,理解这样的景物,必须理解人,不理解人,就无法理解景物。

哈耶克说,不理解事物的目的,就无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比如,竹简、纸质书、电子书,这些都可以归为一类,因为人类用这些东西传播知识,教化民众。

再比如,博物馆里的原始人的石斧,是人类用之砍树的,不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石斧。

第三首诗中,她院子里的春草,春草长的很旺,都将台阶覆盖上了,她看到这样的情景,很是惶恐。

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她独自一人在家好久了,院子无人打理,一年一年过的很快,她是那么的想他,想到这,她非常的惶恐。

为何惶恐?

可能是担心他移情别恋、也可能担心他有危险,等等什么可能都有。

诗中的景物会说话,但是读者必须能够听懂景物说的话。

而读者要听懂这些话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丰富的人生阅历。

比如,读者远离家乡从政、为官,经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有这样的经验,才能够读懂这样的诗句,理解诗中的景物。

诗中的景物,是“精神的客观化物”,换言之,这个景物中倾注着人类的"精神”。

因此,有这样的经历,就能够理解这样的精神。

考古学上有“让文物说话”。

侦查学上有“让证据说话”。

其中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诗描写的情景,像什么呢?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意是格物。

这个情景就好像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个情景也像“事物的本身”,胡塞尔说“回到事物本身”,去除附着到事物上的各种偏见,只是关注事物的本身。事物的本身会告诉你事物是什么东西。

佛教说“明心见性”,这个画面,就好像“性”。

这个场景还想“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人之本性。

王维的诗达到了这种境界。

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 :“三首皆淡中含情。”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杂诗》其二):“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陈建生:“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王维什么没说,但是什么都说了。

这就好像一幅画,画中有巨大的留白,读者将自己的经验将留白填充。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出了王维的诗,其他人的诗也有这个风格。

比如,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将那种惜花之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