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在

(2022-06-21 20:44:15)
佛教经典《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什么“自在”?

哲学和佛经里的很多词汇,只能描述,很难定义。

即便描述,也很难描述清楚。

比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存在”很难定义。

不仅仅“存在”很难定义,“此在”、“在者”也很难定义。

笔者费了很大的劲去理解“此在”,才感觉好像理解了“此在”,但是,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佛经中的“自在”也属此类。

近期读顾随的《讲唐宋诗》,我似乎找到了理解“自在”的一个新视角。

初唐王绩有一首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中的颈联和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述的就是“自在”。

顾随说:“牧人驱犊返”,多么地自在,“猎马带禽归”多么英俊,无功(王绩)的确感到自在、英俊。

自在与自得不同,自在是静的,自得是动的,自得非取自别人,是收获而能够与自己调和,成为自己的东西。君子在礼乐庙堂中固可自得,祭祀绑缚法场,仍是自得。《中庸》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说君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做到怡然自得。

杜审言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本诗的颈联和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描述也是“自在”。

最能体现“自在”的当属王维的诗了。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及“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就是“自在”。

胡塞尔的现象学要求哲学家摆脱任何外在标志和概念构造而直接“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认为,我们或多或少具有一个面向事物的直接通道,在此通道事物“如其所是”的显示自身。

海德格尔继续发展了胡塞尔的那种继续使事物“如其所是”地那样显示自身的直接通道。

现象学就是让人从言谈中看到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示自身,昭示自身。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其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可以说佛教的“自在”就是现象学所说的“如其所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