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性质
(2022-05-04 15:56:14)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
石崇有个爱妾绿珠,有一个叫孙秀的,也喜欢绿珠,于是假传圣旨要追究石崇的责任。石崇在宴会上对绿珠说:我因为你得罪了他人。绿珠听完,就从楼上跳下去而死。
到了唐代,杜牧到金谷园遗址去参观,看到金谷园中的破败景象,就想起了这个事情,并且写到诗里。
因此,,杜牧的这首诗既是历史文本,同时诗的内容记述的也是历史事件。
历史,不仅是被称为“历史”的才是历史。
当谈及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说二十四史,这些的确是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述都是皇宫里发生的事情,是官家的历史。
另一种是民间的历史。如果你想了解某个时代人民是怎么生活的,你就要去读小说,诗词、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人们的生活都在这些艺术里。
比如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就记述了一次送别,主人晚上赶到芙蓉楼给朋友送别,喝酒也好,谈话也罢,一直谈到天亮。天亮了,朋友不得不走了,然后对朋友说:你到了东都洛阳以后,告诉我的亲朋好友,我始终想着他们。
因此,艺术作品也是历史。
历史性,还体现在读者的“世界”是历史的。
读者的“此在”,是之前或者现在“建造”的世界,这个世界代表着过去,不是未来。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我过去的经验“填充”到诗词的文本里,从而对艺术的文本进行理解。不是将来的。
四、理解的“语言性”。
诠释学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
世界在语言里。通过语言可以观察整个世界。
语言观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语言观。
五、理解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理解始终向生活开放。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论述过,文本的概念就好像“皮囊”,整个皮囊的内容受到“皮囊”所处的时代、地域的影响,并和这个时代和地域的“世界”进行能量交换。
比如车辆的概念。
比亚迪电动车、汽油车、柴油车等车辆都可以称之为“车辆”。
但是,如果在古代,车辆这个概念,绝对不会指称汽油车柴油车和电动车。
也就是说,概念始终向生活事实开放,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艺术的文本是这样,法律的文本也是如此。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六、理解具有“当代性”。
任何理解,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据这个时代的眼光对这个概念理解。
车辆概念就不用说了。
书籍这个概念,就包含电子书。
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七、理解具有“当地性”。
如果在东北林海雪原,说树这个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松树。
如果在天涯海角海南省,说树这个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椰子树。
每个区域都有特别的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并且有这个区域特有的眼光。
比如,在聊城东阿县说一个人傻,就说他“废头”。
但是,在烟台市说一个人傻,就说他“彪”。
法条在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带刀的行为,在熟人社会,人们感觉的危险较小;如果是在生人社会,则感觉危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