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的性质

(2022-05-04 15:56:14)
理解具有此在性、有限性、历史性、语言性、开放性、当代性和当地性。

一、理解具有“此在性”

我的面前有一个松果。

对我来说,这个松果是“存在”的。此时,松果进入我的视野,因此松果“存在”。

对我上来说,“我”也是“存在”的,此时,我也进入了我的视野,因此我“存在”。

此时,有两个“存在”,一是松果的“存在”,二是我的“存在”。

我的存在称之为“此在”。

虽然有两个存在,但是两者有优先性,换言之,我的存在要优于松果的存在。

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换言之,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既然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与世界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我”和世界不可分割。

我和世界同时出现,不可分割。

此在的在世意味着他与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

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

哲学说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然一体并为其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它毋宁说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是“此在”的敞开状态。

比如“我”,生活在山东,去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现在生活在烟台,我“目之所及”,我“能之所及”和我“力之所及”,就是我的“世界”,我和我的“世界”一起构成“在世”。

我从来没有出过国,因此,国外就不是我的世界。

此时,我想起了马克思·韦伯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好像蜘蛛网上的蜘蛛,蜘蛛网就是他的世界。

因此,每个人的世界各不相同,这是他们分歧的根源。

“此在”在这个“世界”中也不断和“我”之外的人和物发生关系。

比如,我现在用我的笔记本电脑写文章,就是“我”和我的身外之物发生关系。这叫烦忙,

为了完成一件工作,我要和同事合作,就是我要和我的同时发生关系。这叫烦神。

此在还有时间性。

比如,我现在我用我的笔记本电脑写文章,就是现在我正在用我的笔记本电脑写文章。

言归正传。

所谓理解的“此在性”。就是用我的“此在”来“填充”艺术的文本这个“皮囊”。

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我现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用我看到的明月,松树,以及晚上明月照松树的经验,以及用我看到的清泉、石头,以及清泉在石上流的经验,来填充艺术的文本的“皮囊”。

我没有去过终南山,但是我爬过磁山,尤其是在夜晚爬过磁山,有夜晚爬上的经验。我将我夜晚爬磁山的经验“移植”到终南山上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受到我的价值观等各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我的“此在”,决定了艺术文本的理解。

但是,有一个人,我去过世界各地,当然也去过终南山,知道终南山的样子。

他的“此在”与我的“此在”不同,“世界”也不同。

因此,让他理解这首诗,他的理解和我的理解不同。

这就是理解的“此在性”。

二、理解的“有限性”。

每个人的世界各不相同。

比如说我,我没有出过国,可见我的世界是有限的。

我的世界有限,别人的世界也有限。

因此,任何理解都有有限性。

三、理解的“历史性”。

首先,我们面对的文本都是历史文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在唐代的时候写的,到现在一千多年了。

有一些诗词,是过去的诗人“怀古”,也就是在过去的文本里还有过去。

比如,有一首诗《金谷园》,唐代的杜牧写的: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

石崇有个爱妾绿珠,有一个叫孙秀的,也喜欢绿珠,于是假传圣旨要追究石崇的责任。石崇在宴会上对绿珠说:我因为你得罪了他人。绿珠听完,就从楼上跳下去而死。

到了唐代,杜牧到金谷园遗址去参观,看到金谷园中的破败景象,就想起了这个事情,并且写到诗里。

因此,,杜牧的这首诗既是历史文本,同时诗的内容记述的也是历史事件。

历史,不仅是被称为“历史”的才是历史。

当谈及历史的时候,我们就说二十四史,这些的确是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述都是皇宫里发生的事情,是官家的历史。

另一种是民间的历史。如果你想了解某个时代人民是怎么生活的,你就要去读小说,诗词、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人们的生活都在这些艺术里。

比如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就记述了一次送别,主人晚上赶到芙蓉楼给朋友送别,喝酒也好,谈话也罢,一直谈到天亮。天亮了,朋友不得不走了,然后对朋友说:你到了东都洛阳以后,告诉我的亲朋好友,我始终想着他们。

因此,艺术作品也是历史。

历史性,还体现在读者的“世界”是历史的。

读者的“此在”,是之前或者现在“建造”的世界,这个世界代表着过去,不是未来。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我过去的经验“填充”到诗词的文本里,从而对艺术的文本进行理解。不是将来的。

四、理解的“语言性”。

诠释学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

世界在语言里。通过语言可以观察整个世界。

语言观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语言观。

五、理解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理解始终向生活开放。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论述过,文本的概念就好像“皮囊”,整个皮囊的内容受到“皮囊”所处的时代、地域的影响,并和这个时代和地域的“世界”进行能量交换。

比如车辆的概念。

比亚迪电动车、汽油车、柴油车等车辆都可以称之为“车辆”。

但是,如果在古代,车辆这个概念,绝对不会指称汽油车柴油车和电动车。

也就是说,概念始终向生活事实开放,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艺术的文本是这样,法律的文本也是如此。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六、理解具有“当代性”。

任何理解,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根据这个时代的眼光对这个概念理解。

车辆概念就不用说了。

书籍这个概念,就包含电子书。

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七、理解具有“当地性”。

如果在东北林海雪原,说树这个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松树。

如果在天涯海角海南省,说树这个概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椰子树。

每个区域都有特别的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并且有这个区域特有的眼光。

比如,在聊城东阿县说一个人傻,就说他“废头”。

但是,在烟台市说一个人傻,就说他“彪”。

法条在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比如,带刀的行为,在熟人社会,人们感觉的危险较小;如果是在生人社会,则感觉危险较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