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动力
(2022-05-02 16:39:20)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及了“诠释学动力”的问题。
所谓诠释学动力,是指促使“读者”和“文本”合二为一的动力。
换言之,是什么促使读者遇到了这样的作品?或者说是什么促使作品遇到了这样的读者?
两者是如何相遇的?有哪些机缘巧合促使他们相遇?
这就好像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相隔千里,如果他们有缘分的话,他们总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相遇,然后一见钟情,意见如果,然后开始“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或者走向婚姻殿堂,或者过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后相忘于江湖。
美国电影《upside
down》说,男女本来是完整的,但是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是他一辈子的宿命,一旦找到他的另一半,然后和ta合二为一,这样才完整。
人们实在理解不了为何处于天涯海角的的两个人相遇,然后相爱。
于是人们称之为“缘分”。
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势能”。
就好像在河流的上游建一个大坝,大坝蓄水,大坝的水越多“势能”越大。
大坝内的水总有一种“喷薄而出”的冲动,它总是期待喷薄而出,顺着河道一泻千里,滔滔奔流。
这还像“干柴”和“烈火”。
柴火越是是干燥,一旦点燃,就是冲天大火。
烈火总是期待点燃干柴。我们不能说,烈火总是期待点燃湿漉漉的柴,如果水分太大,即便是烈火,它也点燃不了。
这也好像螺栓与螺母的关系。
螺栓总是期待适当的螺母,否则螺栓不能发挥作用,反之亦然。
两者相互期待,彼此向往。
艺术作品,比如说一首诗,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是如何遇到欣赏他的读者的?
笔者之前说过,艺术的文本就好像一个“皮囊”,他需要“充盈”。
艺术作品就好像电影《画皮》里的人皮一样,需要找适当的人体滋养自己,否则就无法生存。
因此,艺术作品就好像一个“孤魂野鬼”寻找一个归宿。
此时,一个喜欢王维那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了,于是,当这个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路”的时候,马上被吸引住了,于是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反复把玩欣赏,最后和文本合二为一。
老家的话说“戈雅(一种淡水鱼,有刺)找戈雅,鲶鱼找鲶鱼”。
文雅的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首诗和这个读者,就属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有共同的“经验、爱好、价值观”。
这些被伽达默尔称之为“偏见”,或者是“成见”,或者是“先见之明”的“先见”。或者称之为“口味”。
这个读者就“好这一口”。“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都是一个意思。
读者带这样的“先见之明”,一看到这样的文本,他就爱上这首诗了。
就好像男孩,一看到这个女孩,他就喜欢上这个女孩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林黛玉进大观园看到贾宝玉的那种感觉一样:这个哥哥好像在哪里见过。
正如狄尔泰一样,贝蒂也从“精神的客观化物”这一概念出发,在他看来,从迅速流逝的讲话到固定的文献和无言的遗迹,从文字到密码数字和艺术的象征,从发音清晰的语言到造型或者音乐的表象,从说明、解释道主动的行为,从面部的表情到句子方式和性格里类型,遗迹我们所建造的房屋、花园、桥梁、工具等,都可以说是“精神的客观化物”,即由他人精神所创造和体现的东西,我们一接触这些东西,他们就有一种召唤我们理解能力的呼吁,希望他们中所客观化的各种精神和思想得以被展示。
什么是“精神的客观化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精神的客观化物”。
绘画、音乐、希腊神庙、雕塑作品、建筑、博物馆里的石斧等等。
这些东西都在“召唤”,召唤懂他的人。
因为,自由懂他的人出现,才能够表现出他们的意义,才能让它们的意义“迸发”出来。
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有遇到懂他的人,它的意义才能够显示出来。
贝蒂说,我们首先区分他们的物理层次(声音、文字、形状)与他们的意义内容。
文字、音乐、希腊神庙等这些精神的客观化物,都被称之为“富有意义的形式”,
这些“富有意义的形式”被理解为一种同质的结构,其中有许多的知觉元素彼此相互联系。
而且,这种结构适合保存那个创造它或者体现于它之中的精神的特质。
他认为,凡是我们与富有意义的形式取得解除的地方,我们都可发现他们具有一种召唤我们去理解他们意义的呼吁。
他说,凡在我们与富有意义的形式取得接触的地方——通过这些形式,他人心灵向我们诉说——我们都发现我们具有一种力图想知道这些形式里所包含意义的解释力。
按照贝蒂的说法,“富有意义的形式”具有一种不自觉的表象作用,这种表象作用把它所负载的意义内容向我们传达,因而使我们理解到那个我们并不认识的他人的精神。
他写到:得以传达知识的富有意义的形式的表象作用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作用,它所负载的意义内容通过他的意义表象作用可以这样被认识,以致由于他的中介,那个与我们虽然不相联系的他人的心灵通过一种“呼吁”,“召唤”我们的理解能力而能对我们“讲话”,我们之所以进入与我们的同胞精神关联仅由于这种“富有意义的形式”,不管这种“富有意义的形式”在实际知觉里被给予,还是可以在我们记忆中作为形象所召唤起的。
在这里,“富有意义的形式”起到了一个中介作用,这一中介过程,贝蒂称之为“解释”。
贝蒂说:当我们与可觉知的形式相接触时,我们就着手我们的解释活动,通过可知觉的形式,那个客观化自身于其中的他人精神就呼吁我们理解。解释的目的就是理解这些形式的意义,找出他们想对我们传达的信息。
艺术在向我们传达什么讯息?
此时,我想起了李清照的一首词《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你懂她传达的讯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