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真理”
(2022-05-01 19:22:56)
伽达默尔的著作《真理与方法》,探讨的就是哲学诠释学。
问题是,这书所指的“真理”是什么?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说: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我家里的窗户下边,梅花开了没有啊?
如果理解到这个层次,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的真实含义是,我老家的那个“她”,她好么?
如果再探讨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我想她了!”,特别想的那种。
这就是这首诗的“真理”。
艺术的“真理”,不能像文字概念探寻,应该探讨文字概念后边深层次的东西,而要获得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必须探讨作者写作这首诗那个时代,以及现在这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历史认为等等因素,否则,否则就理解不了诗词背后的真正含义。
王维诗词的特点,就是他仅仅描述某个事情,而这个事情后边的深层次的含义,需要你细细品味。
有人说,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直接说不好么?
艺术的表现手法就是,不能直接说,直接说就没“味儿”了。
直接说,那叫“白”,这是艺术的大忌。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手法,生活中也有这种手法。
笔者在北京读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待久了,就想回老家看看,请假的时候,我说的请假理由是“离家日久,回家看看孩子”。
此时,辅导员就说,是不是想孩子他妈了?
我说是吧。
青年男女谈恋爱。
男孩说,吃火锅吧?
女孩说,不吃,你想把我辣死么?
男孩说:吃料理吧?
女孩说:今天例假,你不知道么?
男孩说:那你说什么?
女孩说:随便。
理解上述谈话,不能理解他们的字面含义,必须理解字面文字后边的真实的意思。
这种情况下,男孩要知道,这不是女孩的无理蛮缠,而是女孩表达爱的方式。
笔者曾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你真坏!》探讨过这个问题。
小的时候,我读《水浒传》,感觉梁山好汉,情同手足,情深义重。
但是,我现在年龄接近五十,再读《水浒传》,感觉宋家 话,全是他妈的假话。太他们虚伪了。
比如,晁盖中史文恭毒箭,临终前对宋江说:他死后就埋在梁山。可是,宋江说,不行,哥哥,梁山兄弟要保家卫国,为国尽忠,报效朝廷,你死后不能埋在梁山,要埋在东京,光宗耀祖。
宋江不说这还好,说了这,晁盖瞬间就被气死了。
宋江和晁盖有路线之争,权力之争,宋江上山以后,晁盖逐渐被边缘化,晁盖不想被招安,宋江就想搞招安,在晁盖临时的那一刻,宋江说那样的话,这不是让晁盖快点死么?
但是,宋江说的这些话,表面上情深义重,每个字都是一把刀,一刀一刀地将晁盖捅死。
这就是小说的“真理”。
问题是什么“真理”?
我们通常理解的这里,是自然科学视角里的“真理”。
比如,铁热胀冷缩。这个表述就是“真理”。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主客二元论”,主体就是人,客体就是铁的物理性质,人对铁的物理性质就是这种“主客二元论”
与自然科学相对的是“精神科学”,哲学、文学、法学、历史都属于“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理解人,才能够理解文本,否则,没有没有办法研究。
精神科学不能将哲学、文学和法学的文本,作为像物理学研究对象那样的研究对象。
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读者在理解的时候必须和文本合二为一。
因此,海德格尔返回到古希腊的真理论,将真理理解为“自身显现的东西”,也就是“这样那样得到而揭示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说:真理就是“去蔽”,进行揭示的存在就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其他存在者的揭示状态包含在此在的展开状态中。
此在总是处于封闭和遮蔽中,因而,此在既在“真理”中,又在“不真”,“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状态才能达到最原始的真理现象”。
笔者认为,海德格尔说的“真理”,就是王阳明的“良知”。
每个人的良知,就好像一面镜子,但是镜子蒙上了灰尘。
“致良知”,就是去掉镜子上的灰尘。就好像海德格尔说的“去蔽”。
回到王维的诗词“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真理就是“我想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