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科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语言性特征”

(2022-03-25 16:33:37)

社会科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语言性特征”

常红在《超越理解——社会科学的当代哲学诠释学进路研究》中说道:

在哲学诠释学的社会科学进路研究中,语言的地位不同于以往英美哲学传统,语言不再是一种沟通主客体的中介,而是人类及其思想存在的基础,是一种诠释世界的功能,一种我们的主观经验与社会世界发生关系的存在,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意义。语言是存在的根本与归宿。世界中的存在物在语言中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语言成为诠释经验的载体,世界意义与真理存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语言的表现功能与思辨性中显现出来。同时,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有限性体现语言所表现之存在的有限性,又蕴含了语言之开放性的可能性。语言的有限性使得存在于语言背后的外在事物获得进入语言的无限可能。在语言表现的有限性与无限开放性的辩证关系中体现了语言表现之存在与未进入语言表现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真理是语言存在的 “敞现”,这种 “敞现”是一种 “遮蔽”与 “去蔽”的辩证运动。语言是每个人当下的 “说出”,而语言背后还存在无限未被 “说出”的东西,这些未被说出的东西因其 “未说出” 而不能存留在其自身中而永远向着未来意义而筹划自身,因此“未被说出”的筹划性最终将 “说出”的东西现实化与完满化。这种 “说出”与 “未说出”之间的思辨性不仅体现了人类语言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而且体现了真理呈现与语言这种辩证运动的内在一致性与开放性。在此,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且理解的概念也不仅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对语言现实性的研究还可揭示出语言的游戏性与理解的真正内涵; 在语言自我遗忘与理解普遍性的内在关联中可寻得突破语言工具论与理解方法论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这段论述非常的经典,我想逐句“翻译”一下,说一下我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及其思想存在的基础”。证明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语言,是语言将人类和动物进行区分,因此,语言的存在证明人类的存在。人都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语言,就无法表达思想。因此,是语言证明了思想的存在。

  “语言具有诠释世界的功能”。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语言就是世界”,语言证明我们拥有了世界。比如我说“我经常去爬磁山”,这说明我有各方面能力“拥有”磁山,或者说磁山在我的“眼界”范围内。也就是说我通过这句话,拥有了我“眼界”范围内的世界,并且通过语言表明了我的世界的大小。比如,“我没有去过西藏”,这说明西藏不在我的“视野”范围内。语言表达我和他人的关系。比如“我爱她”。这句话表明我和她的亲密关系。“我很喜欢我的工作”,这句话表明了我的工作单位的亲密关系。这说明语言不但表明个体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还可以表明个体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可以说,人类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理解世界,没有了语言,就没有了世界。

   “语言是我们的主观经验和社会世界发生关系的存在”。正如笔者在上文中的描述,“我爬磁山”这句话,将我和磁山融为一体,就好像佛经所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我爱她”表明了我和她的关系。“我喜欢我的工作”,表明了我和我的单位的关系。语言,融合了“我”和“客观世界”,将两者融为一体。

  “语言具有本体论、方法论和方法论三方面的意义。”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对文本的理解有个公式:

   作者——文本——读者。

   以作者(文本)为中心的诠释学,成为方法论(认识论)诠释学。此时,文本和读者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是主体,文本是客体,所谓诠释学就是读者去研究文本。这种关系是自然科学主客观二元论在诠释学中的体现。

   本体论的诠释学是将文本作为主体和客体的融为一体的存在,诠释的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

   “语言是存在的根本归宿”。没有语言就没有存在。比如,没有“我爬磁山”这句话,我没有“我爬磁山”的行为。

  “世界中的存在物在语言中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没有语言“山”这个概念,就没有现实中的“山”,现实中的山,通过语言“山”呈现了自己的真实状态。

  “语言是有限的”。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语言的精妙程度没有达到能够精确描述世间万物的程度,这就是“语言的有限性”。语言能否精确地描述世界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焦点。

“语言的有限性又蕴含了无限的开放性。”如果时间的万物都有适当的词汇来表述,那么就不需要语言开放了。比如说“汽车”这个概念,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是汽油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辆,现在出现了新能源车辆,用传统的“汽车”概念无法涵盖这种车辆,于是“汽车”这个概念向事实开放,人们将这种成为“电动汽车”的东西,也纳入了“汽车”的概念。因此,语言的有限性蕴含了无限的开放性。

“语言是每个人当下的 “说出”,而语言背后还存在无限未被 “说出”的东西,这些未被说出的东西因其 “未说出” 而不能存留在其自身中而永远向着未来意义而筹划自身,因此“未被说出”的筹划性最终将 “说出”的东西现实化与完满化。”汽油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辆被称之为汽车,就是每个人“当下的说出”。电动汽车,就是“未被说出”的东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是电动汽车,说不定将来还出现“氢能源汽车”,因此,未来“未被说出”的东西是无限的。可见,“说出的”和“未被说出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关于“语言的自我遗忘”。比如说“车辆”,人们首先想到的现在各种机动车,不会想到汉代、唐代的车辆。这应该是语言的“自我遗忘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