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语言性特征”
(2022-03-25 16:33:37)社会科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语言性特征”
常红在《超越理解——社会科学的当代哲学诠释学进路研究》中说道:
在哲学诠释学的社会科学进路研究中,语言的地位不同于以往英美哲学传统,语言不再是一种沟通主客体的中介,而是人类及其思想存在的基础,是一种诠释世界的功能,一种我们的主观经验与社会世界发生关系的存在,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意义。语言是存在的根本与归宿。世界中的存在物在语言中呈现自己的真实状态。语言成为诠释经验的载体,世界意义与真理存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语言的表现功能与思辨性中显现出来。同时,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有限性体现语言所表现之存在的有限性,又蕴含了语言之开放性的可能性。语言的有限性使得存在于语言背后的外在事物获得进入语言的无限可能。在语言表现的有限性与无限开放性的辩证关系中体现了语言表现之存在与未进入语言表现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真理是语言存在的 “敞现”,这种 “敞现”是一种 “遮蔽”与 “去蔽”的辩证运动。语言是每个人当下的 “说出”,而语言背后还存在无限未被 “说出”的东西,这些未被说出的东西因其 “未说出” 而不能存留在其自身中而永远向着未来意义而筹划自身,因此“未被说出”的筹划性最终将 “说出”的东西现实化与完满化。这种 “说出”与 “未说出”之间的思辨性不仅体现了人类语言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而且体现了真理呈现与语言这种辩证运动的内在一致性与开放性。在此,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且理解的概念也不仅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对语言现实性的研究还可揭示出语言的游戏性与理解的真正内涵; 在语言自我遗忘与理解普遍性的内在关联中可寻得突破语言工具论与理解方法论的重要途径。
“语言的有限性又蕴含了无限的开放性。”如果时间的万物都有适当的词汇来表述,那么就不需要语言开放了。比如说“汽车”这个概念,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是汽油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辆,现在出现了新能源车辆,用传统的“汽车”概念无法涵盖这种车辆,于是“汽车”这个概念向事实开放,人们将这种成为“电动汽车”的东西,也纳入了“汽车”的概念。因此,语言的有限性蕴含了无限的开放性。
“语言是每个人当下的 “说出”,而语言背后还存在无限未被 “说出”的东西,这些未被说出的东西因其 “未说出” 而不能存留在其自身中而永远向着未来意义而筹划自身,因此“未被说出”的筹划性最终将 “说出”的东西现实化与完满化。”汽油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辆被称之为汽车,就是每个人“当下的说出”。电动汽车,就是“未被说出”的东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是电动汽车,说不定将来还出现“氢能源汽车”,因此,未来“未被说出”的东西是无限的。可见,“说出的”和“未被说出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关于“语言的自我遗忘”。比如说“车辆”,人们首先想到的现在各种机动车,不会想到汉代、唐代的车辆。这应该是语言的“自我遗忘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