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欣赏就是“回家”

(2022-03-25 18:11:30)

 艺术欣赏就是“回家”

 

马克思·韦伯说:人就像生活在自己织就的网上的蜘蛛。

对于蜘蛛来说,这张网就是蜘蛛的认识范围,他做出的所有的决定,所有选择都收这张网的影响。

不同的蜘蛛,织就的网大小不同,因此蜘蛛的任职范围也就不同。

人们的认知范围不同,这是人们产生矛盾的根源。

对于蜘蛛来说,蜘蛛网以外的世界,是他们的未知世界。蜘蛛范围内的世界,才是他们的已知世界。

 

晚年的伽达默尔将存在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混沌、已在、以及混沌向已在的变化。

混沌指还没有进入人类视野、被人类传统所定向的事物。

已在指在某一人类传统中有着具体存在方式的事物:如我们喝水时用的杯子,它是一个被某一传统具体定向的事物。

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也就是存在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未被人类文明定向的事物进入特定的传统,它本身就是存在真理的形成过程。

在这三个存在等级中,在已在这个等级中,由混沌向已在

的变化已发生完毕,人类很难再找到事物变成为某一特定传统的过程。

在混沌这一等级中,事物并没有进入人类的传统之中,也不可能找到存在真理发生的方式。

只有在由混沌向已在变化这一存在等级中,由于这一等级本身就是一种变化,人们才有可能找到事物变成已在、传统形成的方式。

 

如果用伽达默尔的观点分析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蜘蛛网以外的世界就是混沌;蜘蛛网以内的世界是已在世界,在蜘蛛网的边缘,是混沌到已在的变化区域则是传统形成的过程。

可以这样说,蜘蛛网就是传统,而蜘蛛网的边缘是则是混沌变成传统的过程。对于人类来说,人们的认知范围就是“传统”。

 

在蜘蛛网的边缘,也即是混沌到已在的过渡区域,就是艺术的文本进入人们视野的过程。

比如,我今天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看到这首诗以后,我马上喜欢了这首诗,于是我开始研究这首诗,直至我完全理解了这首诗。

这就是异常激情四射的“哲学诠释学际遇”!

就好像男孩和女孩一见钟情一样。

伽达默尔认为,而在这首诗进入人们的认识范围的过程中,保存在人们的“精神能量”。

伽达默尔说:在这里,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包括言辞类艺术与图像类艺术,就是将混沌变为已在的一种方式,而且,这一方式还保存着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过程就保存了一种“精神能量”,只要我们回溯到这一变化过程,我们就可以明白事物存在的基础。而这种基础,正是哲学追求的终点,它对人类具有重大的吸引力。因此,由于人类要求得真理,而艺术作品中保存了真理,人类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艺术作品所吸引。图像的存在方式对人类探求真理的追求有一种吸引力,这就是艺术作品能吸引读者进入到它的存在中的原因,也是人类被艺术作品所吸引,自觉地回应它的要求的原因。

艺术作品这种“精神能量”,将读者从日常生活中拉到艺术作品这边,完成两者的“激情私会”。

如此,艺术作品就好像读者的家园一样,读者欣赏艺术作品就好像“回家”。读者欣赏艺术作品,就好像一个离家已久的游子回到家的情形。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传统是艺术作品的“家”,艺术作品只有被人们欣赏,才能进入传统。传统是艺术作品的“家”。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的艺术经验论及其局限性》说:

此在最终理解到,原来我是一个被传统所决定的在者,现在,我正站立在这个传统之中。正是这个传统构成现在的我。我的日常的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正是以这样一个传统为基础的。

笔者想象这样一种图景:

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人被“抛入”传统中,受传统的影响。

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艺术作品也进入传统之中。

人在艺术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家,艺术作品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家。r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