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诠释学

(2022-03-19 21:37:5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一下就是,孔子站在河边看着 奔流不息的河水说:时间的流逝,就好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停。

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一幅画: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滔滔的河水,然后感叹,时间的流逝,就好像这流水一样,昼夜不息。

一方面读者利用了自己的经验,就是自己在河边看滔滔河水的经验。读者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将自己记忆中的自己“置换”成了孔子。这就是“诠释学经验”。

另一方面,理解是一次“效果历史事件”:几千年的孔子和现在的读者相隔几千年,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但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诠释学经验”,弥合两者巨大的时间空间“鸿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通过理解,实现作者和读者,文本和读者的对话,融合,最后合二为一。

之所以能够理解,是因为“共时性”,也就是说,孔子和读者都是人,两者是共同的,而且孔子站在河边感叹时光流逝,读者也可以在河边感叹时光流逝,此时,孔子的感叹具有了现代价值,读者的感叹具有了历史价值。

这就是哲学诠释学,它是研究“人”的,号称“人学”。

有一种科学研究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比如,水一种液体,加热到100度,水沸腾,不断蒸发,变成气体,冷却到零度,就结冰,称为固体。

再比如,水的化学成分是氢二氧一,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就变成了水。

有的人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之外”的“自在之物”,这种自在之物,与人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没有关系。

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因此,自然科学采用的“实验法”,通过实验“可验证”、“可重复”和“可观察”。

而人文科学无法做到这一点。

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个事情发生了,也就过去了,仅仅留存在孔子和他学生的记忆里,以及他们的文字里。

如果这些人都死了,只有存在他们的文字里。

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

但是氢气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水,则可以通过实验,可验证,可重复,和可观察。

最典型的事例应该是犯罪行为,犯罪发生了后,司法人员只能根据各种证据“重建”犯罪行为发生了什么。

比如,强奸案件,无法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可重复和可观察。

这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

但是两者也有联系。

比如说水,孔子看到了水,感叹时光流逝。这是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回答的是,水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让孔子有这样的感叹?

于是,人们研究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哈耶克说,不了解事物的目的,就不能认识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