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诠释学的“同时性”、“经典性”和“历史性”

(2022-03-16 22:31:37)
标签:

杂谈

在我的文章中,我经常引用诗词就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了。

读者看到这两句诗词的时候,一幅画进入了自己的脑海,这幅画是如此的生动,你几乎都能够说出它都 细节。

或者是就好像一段电影进入你的脑海,图画一帧一帧地播放,就好像现实中的电影一般。

我的问题是,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或者印象?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有过夜晚爬山的经历,或者是你有过各种各样爬山的经历,而且你非常热爱爬山。

当你看这首诗的时候,你过去爬山的一幕一幕就被这首诗“唤醒”了,你这些美好的记忆,开始浮现在你的脑海,情节一帧一帧地在你的记忆里播放。

这些图画和情节之所以清晰,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经历,这么美好的景色和记忆犹新,并刻骨铭心。

因此,是这首诗唤醒了你的经历或者经验。

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同时性”或者“共时性”。如何理解这种性质?

当读者看到这首诗的那一刻,他过去经历的场景就瞬间进入他的脑海。

此时,读者的关注点,就瞬间回到当时他的经历这一场景场景的时候。

当读者回到这一场景的时候,实际上也作者王维在面对这一场景的时候写这首诗,没有共同的不同。

换言之,当读者通过自己的记忆和经历经历这一场景,就和读者和作者王维一起经历这个场景是完全相同的。

可以这样说,当读者通过上述方式经历这一场景,他也感觉到了,王维也在他的身边经历这一场景。

读者和作者本来不在同一时空,但是,通过上述过程,读者和作者回到了同一时空。

就好像一首歌所说: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同时性”是伽达默尔在阐释“审美存在的时间性”文章时适用的一个概念。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所谓“同时性”,指的是某个向我们呈现的单一事物,即使他的起源如此遥远,但在其表现中却赢得了完全的现实性。

不但如此,你还认为你经历的这些就是王维经历的。

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应该在陕西终南山,他看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应该是终南山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但是,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唤醒的是过去曾经的各种爬山的经历,并且你将你的经历,看到的景色的记忆“移植”到这首诗上。

并且你将自己的经历、经验感受“看成是”王维的经历和感受。

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王维看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读者看到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由此可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字,只是一个“躯壳”,或者是一个“皮囊”,没有实际的内容。

当读者读了这首诗的时候,读者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填充”到这个“躯壳”或者“皮囊”里边,并认为,自己的“填充”的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就是王维的经历和经验。

如果读者某甲读了这首诗,这些“躯壳”或者“皮囊”里边,“填充”的是某甲的经历和经验。

如果读者某乙读了这首诗,“填充”的是某乙的经历和经验。

如果某丙,也是一样。

此时,诗词的文本,就获得了一种性质,就是“经典性”。

笔者的理解是,所谓经典性,首先就是“历史悠久”,一首诗词,从古到今,人们不断地诵读,欣赏,诗词概念的“躯壳”或者“皮囊”容下了从古到今无数的人看到的名山大川或者无名山川的各种各样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就获得了一种经典性。

其次,社会各界三界九流都读这首诗,也就是说从范围上来说,读者是广泛的。这首诗也获得了一种经典性。

第三,读者的地域广泛。不仅仅一国之内,世界各国的人,都喜欢这首诗,这首诗同样是经典的。

上述过程诠释的过程还具有“历史性”,体现"效果历史意识”。

比如,读者读这首诗的时候,“唤醒”的是读者“过去曾经”看到的各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历史性”的第一方面。

王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是1000多年的唐代,唐代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距离。

但是,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经历的情景瞬间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此时,我通过回味再次经历的事情,王维也和我一起经历这样的事情。

此时,我不再孤单,我和作者和文本“对话”,我穿越到了古代,王维穿越到了现代,我和王维的时间“鸿沟”,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和王维、文本融为一体。

这是历史性的第二个方面。

傅永军在《东亚儒学的景点意思及其诠释学效应》中说:

东亚儒者有着不可动摇的经典意识,这种经典意识通过经典与诠释的互动,外显为保守经典权威与通过诠释不断开放经典意义之间的辩证统合意识,这种意识将经典表现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持续性的存在。

简言之,是一宗无时间限制的当下的存在。经典因此必须实在不断表现中存在。

经典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在历史性和当代性之中的统合中,经典不断地在当代显现为现实性的存在,它相对于任何一个“当代”意味着“同时性”。

经典的“同时性”,生动显现出经典为人们所尊崇的、能够经得住历史与时间考验的,有着永恒价值的典范文本的独特品格。

这种独特品格可以用伽达默尔描述经典型的两个概念——规范性和历史性——来概括,而经典的历史因素和规范因素的统合则指向经典的“同时性”状态。

经典的这些品格为具有诠释学品格的思想系统因之能够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不断开放文本的意义的思想范式的合法性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根据。

我“翻译”一下就是:

经典的文本都是开放的,所谓开放,就是文本对生活事实开放,生活事实发生变化了,文本的含义也就发生变化。

文本的这种开放,是文本的“空白结构”,或者是文本的“皮囊”结构造成的。

文本的这种特点造成了文本对“未来”有极大的适应性。

将来出现的新的情况,都能够“填充”到文本的“皮囊”里。

因此,任何一次理解,都是“当下”理解。换言之,都是读者“现在”根据“现在之前”的经历和经验来理解文本的含义。

因此,任何理解都有“当下”、”此地“,以及“现在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这就是理解的“当代”特性。

如前所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文本历经一千年而不变,而文本“皮囊”中的内容,则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并且可以遇见的是未来也肯定适用。

此时,文本就获得了一种“永恒性”或者“规范性”或者“客观性”。

文本的这种性质和上文中论述的“历史性”紧密结合,而成为“同时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