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跨中外,通达古今

(2022-03-15 12:42:04)

横跨中外 通达古今

 

这是著名的诠释学大师洪汉鼎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我的理解是,诠释学是古今中外共同的学问,换言之,古今中外,人们的心智是共同的,因此,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共同的。

比如,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人们的各种“人欲”蒙蔽了人们的良知,“致良知”的任务,就是将蒙蔽人们的良知的各种人欲去掉。

人的良知就好像一面镜子,镜子上蒙上了灰尘。

致良知的任务就是将镜子上的灰尘去掉,让镜子光洁如新。

惠能法师有一诗: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儒家将良知看成“明镜”,将人欲看成“尘埃”。

佛家则更进一步,说佛性非明镜这样的实体物,而是高于明镜这样实体物的东西,既然如此,尘埃怎么会蒙蔽佛性呢?

 

张庆熊《诠释学与现象学的汇通之路》中说: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常常处于沉沦状态中,人在现实环境中常常失去此在的本己性发生异化。由此,海德格尔提出“常人”的概念。常人就是沉沦的人,常人随大流,把自己当作物一般必然的东西,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然而,本己的此在的实际性不是体现在既成性上,而是体现在可能性上,体现在自己的筹划和实现自己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选用拉丁词源的“生存”( Existenz)来表达这一思想。按照他的解说,“Ex”加“istenz”意味“站出来”,意味“从中绽放出来而实现自己”。由此,海德格尔建立了他的存在哲学的思想,后来掀起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这一核心观点中发展出来的。由于此在的事实性中包含沉沦的向面,此在的本真性往往被遮蔽,而且这种遮蔽由来已久,人们往往把掩盖当作事情本身了,诠释学就包含解蔽的工作。海德格尔写道: “为此有必要揭开遮蔽事情的历史,哲学问题的传统必须一直回溯到事情的源头,传统必须被拆解,只有这样,事情的本源状态才是可能的,这种回溯重新使得哲学处于紧要关头。”现在,我们可以把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作为实际性诠释学的现象学的区别总结如下:

胡塞尔的现象学要求面向事情本身,要求研究者不带先入之见地、如其所是地、原原本本地观看和描述事情本身。

但是海德格尔质疑: 一个人如果昏睡了,何以看清事物? 而且,人的这种昏睡属于人的生存状态中的一个向面,人沉沦已久,只有把人唤醒,使其回归此在的本真状态,才能使其看清事情本身。因此,海德格尔主张: “诠释学研究的主题乃是每一本己的此在,并且旨在通过诠释性地探问它的存在特征,使之从根本上觉醒。”在此,海德格尔把存在哲学与现象学和诠释学结合在一起。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现象学的通达事情本身的道路是“现象学的还原”,通过“终止判断”清除一切不合理的先入之见,直面事物的自身给予,如实

地描述现象。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观察者自身不本真,处在一种非本真的生存状态中,把自己混同为“常人”,人云亦云,甚至见利忘义,党同伐异,何以清除偏见,如实地看待和描述事情本身? 此在自身是否本真,取决于此在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因此,海德格尔认为诠释学的主要任务是诠释此在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特征,使得此在从非本真的生存方式回归本真的生存方式。海德格尔写道: “诠释学具有这样的任务: 使每个本己的此在就其存在特征来理解这个此在

本身,来传达这个方面的信息,来探究此在自身的异化。在诠释学中,构建起一种此

在自为地理解自己和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笔者将上述论述通过一个例子翻译一下。

  比如,冯唐有一首诗:

        牙膏

        你走了,

       你送给我的牙膏

       我今天用完了。

      现在设定的情景是:一支牙膏在冯唐的面前;或者是冯唐的面前有一支牙膏。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回到事实本身”,就是“牙膏在冯唐的面前”,诸如这支牙膏是谁买的并送给冯唐的,以及冯唐特别喜欢这个送冯唐牙膏的人,而现在这个送给冯唐牙膏的人离开了冯唐,冯唐很思念她等等等等,都需要抛弃。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人本来纯洁无比,只是被“抛弃”到这个乌七八招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里,人的心智受到了“污染”,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受到自己被污染的心智的影响,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为了正确认识事物,人就需要去除这些“乌七八招的爱恨情仇”,去除了这些东西以后,再去认识客观事物。具体到冯唐和牙膏来说,就是冯唐去除自己的“乌七八招的爱恨情仇”以后,再去认识自己面前的牙膏。

   简言之,就“牙膏在冯唐面前”这个事实来说,胡塞尔的观点侧重于“牙膏”,将附着于牙膏上的各种“谁买的,我喜欢这个人,她走了,我想念她”等等,全部去除掉,就好像将“镜子”上的“尘埃”去除掉一样。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不是从牙膏着手,而是从冯唐着手,让冯唐先去掉自己思想中的“乌七八招的爱恨情仇”,去除了以后,再去面对眼前的“牙膏”。

  两种出发点不同,但是结果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胡塞尔的诠释学和海德格尔的诠释学,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没有什么不同。

  我的问题是,王阳明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生活的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为什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这么大的相似性?

  我的理解是,人类虽然相隔千里遥远,并且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心智”都是一样的,古人的心智丝毫不亚于现代人,这是我们相互理解心心相通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