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尔规则中π电子数计算的分子拓扑判据

标签:
休克尔规则π电子数计算分子拓扑法芳香性原子环数 |
分类: 分子结构 |
休克尔规则中π电子数计算的分子拓扑判据(一)
在用分子轨道法计算单环多烯π电子能级的基础上,休克尔提出了一个芳香体系的判断规则。那就是,具有芳香性的通常是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的分子:
(1)它们是包括若干数目π键的环状体系(π电子总数必须等于4n+2,其中n为自然整数);
(2)它们具有平面结构,或至少非常接近平面(平面扭转不大于0.1nm);
(3)环上的每一个原子必须是sp2杂化(某些情况也可以是sp杂化);
(4)环上的π电子能够发生离域。
该方法的要点之一是,计算分子或离子(以下均简称分子)中的π电子数。
但在某些情况下确定分子中π电子数,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以至于,分子中π电子总数的计算,成了这个方法的最大难点。
本文试图给出一个,参考分子化学组成、也就是分子式,来计算π电子总数的分子拓扑方法。
一、分子中π电子总数与组成间的关系
所谓的分子拓扑就是:把原子当做质点,价电子对作为质点间的附属物或联系;根据分子中的原子数目与价电子总数间的关系,来讨论分子中各原子的状态、及相互间的结合方式[1]。
如,对于如下图一a的E(38/6)等电子体(符号E代表等电子族,数字38为分子的价电子总数I,6为分子中的重原子数N)。图一a中的M为重原子、它周围的短线为价电子对。不难看出,该分子为链状、所有重原子都是配四原子(sp3杂化),直链己烷(C6H14)、或S62-离子是其实例。
当用这个属于E(38/6)的分子,与比它只少了2个价电子的E(36/6)分子,进行结构上的比较时。E(36/6)分子的结构,可能会有两种显著的区别。
一种是,在E(38/6)分子的两个相邻重原子上,各减少一个价电子(或氢原子)。这样形成的就是一个双键。如,在图一a分子左端第二、三个重原子上各减少一个价电子,得到的就是左下图一b(直链的己烯)。
另一种是,在两个不相邻重原子上,各减少一个价电子。那样,得到的就是一个原子环。如,在图一a分子左右两顶端重原子上各减少一个价电子,得到的就是下右图一c(环己烷)。
也就是,分子中有一个双键,或有一个原子环,都是在分子重原子数不变情况下,价电子总数少了两个,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分子结构“后果”。
之所以可以用分子中的“原子数”与“价电子总数”来讨论有机物分子的“芳香性”,还由于构成分子骨架的碳原子具有等电子的特点(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与4个价轨道,两者在数值上完全相等)。这就导致了烃类物质的分子有一个重要的成键特点,那就是“分子中没有孤电子对”(在无机物中碳原子不是这样)。
这样,原本普遍适用的分子中价电子总数的计算公式:
I=(nσ+nπ+np)×2
其中,I为价电子总数、nσ为σ键数、nπ为π键数、np为孤电子对数。需要补充的是,对于带有电荷Z的有机离子,这个公式中还要有一个“-Z”项(Z为离子所带电荷)。
对于烃类物质来说,上式就可以被写成,
I=(nσ+nπ)×2……(1)
作为不同结构特点的烃分子,原子间成键情况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分子中的原子数NA(即碳原子数与氢原子数之和,NA=nC+h)与其中的σ键数(nσ)直接相关。
对于一个链状烃分子,nσ=NA-1;
对于其中只有一个原子环的烃分子,nσ=NA;
对于其中有两个原子环的烃分子,nσ=NA+1。
不难看出,烃分子中的原子环数(ΩA,ΩA=0、1、2……),与σ键数间的关系为:
nσ=NA-1+ΩA=nC+h-1+ΩA。
再考虑到,分子的价电子总数,I=4nC+h-Z(nC为碳原子数、h为氢原子数,Z为离子所带电荷)。
这样,式(1)可被改写为
上式中左端的“2nπ”就是烃分子中的π电子数。
如果以π电子数等于“4n+2”为芳香性的判别标准,则有:。即
上式(2)就是“源于分子组成的芳香性判别标准”,或称为“分子拓扑法”。式(2)左端的“n”是休克尔规则中的n,当计算出来的n为0、1、2……等整数时,分子就有芳香性。
对于只有一个原子环(ΩA=1)的烃或其离子,可将式(2)写成,
当烃分子中有两个原子环时,其芳香性的判别标准则为:
仿此,对于有更多个原子环的烃,只要能确定出其中的ΩA值,就能给出与不同ΩA值对应的芳香性判别式。
二、对一些烃的芳香性讨论
现在,被人们确认有芳香性的物质已经很多了。下面分为几个类别,用分子拓扑法来进行验证和讨论。
1.
单环苯系芳烃是休克尔规则普遍适用一类物质。
这里只讨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子。如,苯、甲苯、邻二甲苯、异丙苯、苯乙烯。
它们的结构式分别如下:
从如上的结构式可看出,它们的分子中都只有一个原子环。所以,应该用式(3)来判断它们的芳香性。计算结果如下表一
名称 |
分子式 |
碳原子数 |
氢原子数 |
电荷数 |
n值 |
判断 |
苯 |
C6H6 |
6 |
6 |
0 |
1 |
有芳香性 |
甲苯 |
C7H8 |
7 |
8 |
0 |
1 |
有芳香性 |
邻二甲苯 |
C8H10 |
8 |
10 |
0 |
1 |
有芳香性 |
异丙苯 |
C9H12 |
9 |
12 |
0 |
1 |
有芳香性 |
苯乙烯 |
C8H8 |
8 |
8 |
0 |
1.5 |
无芳香性 |
可见,式(3)对于单环苯系芳烃的芳香性讨论,是相当胜任的。
2.
环丁二烯、苯、环辛四烯、环癸五烯、环十二碳六烯和环十八碳九烯。分别被称为[4]轮烯,[6]轮烯,[8]轮烯,[10]轮烯,[12]轮烯和[18]轮烯。
它们的结构分别如下图([18]轮烯未画出)。
它们都只有一个原子环。也可以用式(3)来对它们的芳香性进行判断。计算的结果如下:
名称 |
分子式 |
碳原子数 |
氢原子数 |
电荷数 |
n值 |
判断 |
备注 |
[4]轮烯 |
C4H4 |
4 |
4 |
0 |
0.5 |
无芳香性 |
|
[6]轮烯 |
C6H6 |
6 |
6 |
0 |
1 |
有芳香性 |
就是苯 |
[8]轮烯 |
C8H8 |
8 |
8 |
0 |
1.5 |
无芳香性 |
|
[10]轮烯 |
C10H10 |
10 |
10 |
0 |
2 |
有芳香性 |
与实际不符,因位阻 |
[12]轮烯 |
C12H12 |
12 |
12 |
0 |
2.5 |
无芳香性 |
|
[18]轮烯 |
C18H18 |
18 |
18 |
0 |
4 |
有芳香性 |
|
其中的[10]轮烯,π 电子数符合 4n+2(n=2),似乎应该有芳香性。但由于环内两个氢原子的空间位阻,使环上碳原子不能在一个平面内,故无芳香性。
由此可以看出,“环上碳原子是否处于一个平面”,也是一个判断芳香性的重要条件。应该是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再来看 π电子数是否符合“4n+2”规则。
[18]轮烯(C18H18)环上碳原子基本上在一个平面内,π
电子数满足
因篇幅关系,其余部分要用后一篇博文来刊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