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非金属原子在其氢化物中的氧化数

标签:
氧化数ph3ash3sih4b2h6 |
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
几种非金属原子在其氢化物中的氧化数
氧化数是表征某元素原子荷电性质的一个概念。在正确书写某化合物化学式,在某些化合物的命名,或讨论有电子“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时,它都是一个非常得力的工具。
虽然有较为严谨的,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的相关规定和方法。但是由于化学问题的复杂性,在氧化数的使用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使教师比较“为难”的问题。这种“难堪”在某几个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中表现的最为集中。
一、 对某几个非金属元素在其氢化物中氧化数的异议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合价”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氧化数,但比氧化数要更为宽泛的概念。
由于中学生只知道用电负性来判断共价键的极性。在用化合价概念来讨论非金属氢化物时,据其中非金属元素电负性数值的不同,只能是把它们“分为”两类(这个方法可称为“电负性判别法”)。
一类是,非金属元素为负价,氢为正一价(其间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数值更大,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更强)。如HF、H2O、H2S、NH3、CH4……。
另一类则是,非金属元素为正价,氢为负一价。如PH3、AsH3、SiH4、B2H6。因为H的电负性为2.20,而P、As、Si、B的电负性分别为2.19、2.18、1.90、2.04,它们都比H的电负性要小一些。
也就是说,对非金属氢化物进行这种分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是“被允许”的。
但是,教师们不宜过分“强调”这种分类。因为,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引入“氧化数”概念后,就不能再这样来“看问题”了。
因为,在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规定的氧化数判别方法中,明确指出“氢除了在活泼金属氢化物中为-外,在一般化合物中的氧化数皆为”。这个可用于非金属氢化物中H元素氧化数判别的方法,应该被称为“物质类别法”。
也就是说,在PH3、AsH3、SiH4、B2H6这些“一般化合物”,即便是H的电负性数值更大,也要说其中“H的氧化数为+”。
这是一个,由于化学问题的复杂性,由于化学概念范畴大小与知识面不同,由于教学层次和涉及问题的复杂性不同,而导致的矛盾。
二、电负性判据与共价键极性的一致性
既然从电负性角度来判断,在PH3分子中H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要强于P。为什么还要在“物质类别法”中规定,在这个“一般化合物”、非金属氢化物中“H的氧化数为+”呢?
人们首先怀疑问题出在“电负性”这个概念上。因为电负性概念的标度方法各异(不下几十种),它有一定模糊性。
考虑到氧化数针对的是“形式电荷”。甄别“电负性判别法”可信度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实测一下这几个有“争议”共价键的电荷分布情况。也就是,计算出这些化学键的“键矩”(化学键的偶极矩)到底是多少。这样,就可以知道构成某个化学键的两个原子中,究竟是哪个原子实际上带有正电荷了。
具体的方法是,比较某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ΔX),及所成化学键的键矩。看看它们是否有不相符的地方。
规定:H与非金属元素M的电负性差值为,ΔX=XM-XH。这样,当ΔX为正值时就表明,H的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较弱,它要呈正电性。反之,当ΔX为负值时就表明,H的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较强,它要呈负电性。
而键矩是一个矢量。H→M的键矩为正值,就表示H原子端荷有正电荷。反之,如果测得H→M的键矩为负值,就表示H原子端荷有负电荷。
好在,某分子的偶极矩数据早就被很精确的测量出来了。只要再知道该分子中的键角与键长,就可以计算出其中某化学键的键矩。
这样,就可以列出从元素电负性数值计算出来两键连原子的ΔX,并计算出其键矩(即原子的实测荷电情况)。并将这些数据比较如下。
表1-1一些含氢共价单键的电负性差值及键矩
第四主族元素 |
第五主族元素 |
第六主族元素 |
第七主族元素 |
||||||||
单键 |
键矩 |
ΔX |
单键 |
键矩 |
ΔX |
单键 |
键矩 |
ΔX |
单键 |
键矩 |
ΔX |
H-C |
0.4 |
0.35 |
H-N |
1.31 |
0.84 |
H-0 |
1.51 |
1.24 |
H-F |
1.94 |
1.78 |
H-Si |
|
-0.30 |
H-P |
-0.36 |
-0.01 |
H-S |
0.68 |
0.38 |
H-Cl |
1.08 |
0.96 |
|
|
|
H-As |
-0.10 |
-0.02 |
|
|
|
H-Br |
0.78 |
0.76 |
|
|
|
H-Sb |
-0.08 |
-0.15 |
|
|
|
H-I |
0.38 |
0.46 |
可见,在上表的这12个化学键中,键矩与电负性差值间的正负号,确实有着相当严格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用电负性差值来判断键矩的正负,也就是化学键的哪端荷有正电荷。对于这些非金属氢化物来说,用“电负性判别法”来确定H原子的电性,是相当可靠的。
比如,在上表中那些用红颜色标记的共价键,无论是用电负性差值来判断,还是用实测的键矩来衡量,其中H原子一端确实都带有负电荷。它们不同于该表中其他的非金属氢化物。
这也就导致,在化学知识有限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出现了“在PH3与SiH4中,P的氧化数为+,Si的氧化数为+,而H为-”这样的说法。并且多数教师对这个说法,基本持有“并不反对”的态度。
既然如此,对于PH3等氢化物的氧化数,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为什么要作出“H为+”。这样一个明显有违“化学事实”,有违电负性及键矩数值的“硬性”规定呢?
这是由于,当涉及到一些含有这几个H-M键的化学物质、及与它们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使用“电负性法”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并产生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为了照顾到在这些化学问题讨论中的各方面需求,尽量回避可能会面临的矛盾,反映出化学运动的复杂性。人们只好“规定”,非金属在其氢化物中的氧化数一律为负值,而H始终为+。
三、与这几个特殊H-M键相关的一些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在无机化学中,含有这些H-M键,或这些氢化物的化学方程式,是不少的。在讨论它们时,是用“电负性判别法”更“顺手”,还是用“物质类别法”更“合理”,应该分别实践一下。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与PH3有关的一些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含有P-H键的化学物质,并不是只有PH3、这样的一种化合物。
在无机化学介绍到磷的含氧酸时必然会提及,分别被称为磷酸、亚磷酸及次磷酸的H3PO4、H3PO3及H3PO2。其中磷的氧化数依次为、、,且它们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中的P都是四配位)。
如果写出它们的结构式、并标出由“物质类别法”得出的氧化数(H原子为+1),则会有如下图一的a、b、c。
不难看出,只有当结构式中H的氧化数全部是+(图中标为+1)时,才会有磷的氧化数依次为,、、(P原子周围带有符号的阿拉伯数字,为某键对其氧化数的贡献)。只有这样,在这三个化合物中,磷的氧化数才能符合人们通常的理解。
反之。如果用“电负性判别法”,认为与P原子直接键连的H的氧化数应该是-(下图二b与c中都有标为-1的H原子)。那么,不但会得出“这三个分子中磷的氧化数始终为+”的结论,还会出现“在同一个分子中H原子的氧化数会不同”,这样的怪现象。
如,在b的分子式H3PO3中,有2个H原子(左、右)的氧化数为+1,而另一个H原子(上方)为-1;在c表示的H3PO2分子中,有1个H原子(左端)的氧化数为+1,而有2个H原子(右侧与上面)为-1。
考虑到氧化数为+的H原子,有可能被电离出来。它难道不会与氧化数为-的H原子去反应吗?这都是一些人们难于理解,并加以解释的怪现象。
此外,与“NH3+H+=NH4+”相似,PH3分子也可以结合一个质子而成相对稳定的PH4+离子。如果把PH4+离子中每个H-P键中H的氧化数看作是-。那么其中P的氧化数就只能是+。据此,该离子的结构式要怎么写才行呢?
可见,规定H-P中H的氧化数为+,就是要回避上述的各种矛盾。关于非金属氢化物的这个“额外”规定,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一方面的需求则是,如果允许PH3中H的氧化数为-,就会导致一些相关化学方程式,在其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如,白磷与热的浓碱溶液间的歧化反应,P4+3KOH+3H2O=PH3↑+3KH2PO2。
按“物质类别判据”,产物端PH3中的P为-,而KH2PO2中的H仍为+,P是+。这个方程式不但很好理解(只涉及一个得电子过程,及一个失电子过程),它是一个很容易配平且典型的歧化反应。
反之,如果用“电负性判据”,认为PH3中的P是+、H为-,而KH2PO2中的P是+、H仍为-。这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对电子得失过程很难分析清楚的氧化还原反应。
因为在如下的反应中,除了有P0→P+3及P0→P+5,这样两个不同的失电子过程;还有两个H2O及KOH中的H+1→H-1,这样的得电子过程。
实在找不出理由,作为非金属单质的白磷,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分别给出电子。并且是让反应物端所有的有一定氧化性的H+1,都变成了产物端的具有极强还原性的H-1。难道大量存在的溶剂H2O中的H+1,能允许方程式右端的H-1原子存在吗?
从这个方程式的分析不难看出,一定不能让PH3中P的氧化数为+、而H为-。
同样的还有,制取少量PH3时的两个简单反应:
Ca3P2+6H2O=3Ca(OH)2+2PH3↑,和PH4I+NaOH=NaI+PH3↑+H2O。
用“物质类别判据”可得出,这两个方程式的反应物Ca3P2、PH4I和产物PH3中,P均为-、而H只能是+。这两个反应都是很简单的复分解反应,而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
如果用“电负性判据”,这两个反应则都会变成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电子得失要以,P-3→P+3及H+1→H-1,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来进行。
用“电负性判据”来处理这些有关PH3的化学方程式,是完全失败的。
(二)有关AsH3的几个反应
对砷化物水解制备胂的反应,Na3As+3H2O=AsH3(g)+3NaOH。从“物质类别判据”的角度来看,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分解反应。
用活泼金属在酸性溶液里使氧化物还原成胂的反应,As2O3+6Zn+6H2SO4=2AsH3(g)+6ZnSO4+3H2O。从“物质类别判据”的角度来看,还原剂Zn也只是促成了变化“As+3→As-3”的完成。
即便是胂与某些氧化剂的反应,2AsH3+12AgNO3+3H2O=12Ag↓+As2O3+12HNO3。也只是氧化剂使上一反应的逆过程“As-3→As+3”,得以实现。从“物质类别判据”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解释。
在这些反应的分析与解释中,如果考虑“电负性判据”,那只能是使问题复杂化。这里没有“电负性判据”的市场。
(三)有关硅烷的一些反应
对的甲硅烷制备反应,Mg2Si+4HCl=SiH4(g)+2MgCl2。用“物质类别判据”,认为Si的氧化数始终为-(H为+),这是一个复分解反应。这当然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硅烷与氧化剂的反应,SiH4+8AgNO3+2H2O=8Ag↓+SiO2↓+8HNO3。也可以用“物质类别判据”来解释。除了有Ag+→Ag0过程外,还涉及的一个氧化数变化是Si-4→Si+4。该反应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
但是,对于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再用“物质类别判据”来解释,就比较困难了。似乎,要用“电负性判据”,才更为合理一些:
有微量碱存在时硅烷的水解反应,SiH4+(n-2)H2O=SiO2•nH2O↓+4H2。
乙硅烷制备方程式,2Si2Cl6(l)+3LiAlH4(s)=2Si2H6(g)+3LiCl(s)+3AlCl3(s)。
这两个反应都可以看作是,Si始终为+的反应。只是前一个反应中有H-1与H+1间的电子转移(成单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后一个反应中没有元素氧化数的变化,属于简单的复分解反应。
在讨论有关硅烷的一些化学方程式时,“物质类别判据”与“电负性判据”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四)有关乙硼烷的一些反应
硼烷与某氧化剂反应,B2H6+6X2=2BX3+6HX。
硼烷的制备反应,4BF3•Et2O+3NaBH4=2B2H6+3NaBF4+4Et2O。
硼烷的配合反应(或称加和反应),B2H6+2NH3=[BH2•(NH3)2]++[BH4]-。
硼烷在乙醚溶液中与氢化锂的反应,2LiH+B2H6=2LiBH4。
硼烷的水解反应“B2H6+6H2O=2H3BO3+6H2”中。
可以认为,在上面这五个反应中,B的氧化数始终为+,而没有B原子氧化数的变化。
也就是说,有关乙硼烷的这几个反应,竟然都可以用“电负性判别法”来处理和解释(不用“物质类别判据”)。
汇总上面这些与这四种氢化物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及其中元素氧化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物质类别法”适用于PH3、AsH3,及部分SiH4的有关反应。
而“电负性判别法”则适用于B2H6,及部分SiH4的有关反应。
这表明,在讨论这四个氢化物时,无论是“电负性判别法”,还是用“物质类别法”来处理为题,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这两个方法实际上都有“瑕疵”。
用“电负性判别法”来判断非金属氢化物中H原子的氧化数时,PH3、AsH3,及部分SiH4及其反应将是“特例”。
用“物质类别法”来判断非金属氢化物中H原子的氧化数时,B2H6及部分SiH4的反应会是“特例”。
考虑到它们的化学性质,PH3、AsH3及其余非金属氢化物都不与水反应,对水是稳定的。
SiH4对纯水是稳定的。当水中有微量碱存在时,由于碱的催化作用,其水解反应可激烈进行。
而B2H6对水是不稳定的。
所以,可以用氢化物是否能与水反应,作为H原子氧化数是正、还是负的判别标准。
因为水分子中有H+离子。当H-M键中H原子氧化数是+
反之,如果H-M键中H原子氧化数是-
而H-Si键中H原子所带的负电荷不够多。在某些反应条件下,可以把其-
对非金属氢化物中H原子氧化数的判别,要改用这个“化学性质判别法”才好。
四、对“形式电荷”概念的再梳理
由于“氧化数”是“形式电荷”的代名词。所以,真正清楚了对形式电荷的界定,才算是完全了解了氧化数的概念。
氧化数源于两个物理模型。
对于离子化合物,氧化数对应的是离子所带的电荷。
对于共价化合物,氧化数对应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每个共用电子对偏向某原子时,产生的效果为使其氧化数为-。
氧化数有相当大的,人为主观“规定”成分。它与化学键中两原子的实际荷电情况,并不一定相等。“不等”的表现有:
1.
如,在HCl分子中,H与Cl原子实际上只分别荷有0.176个正、负电荷。我们却按规定说,它们的氧化数各是“+和-”,这样的整数。
2.
如,O3分子是个极性分子,其中3个O原子都带有一定性质和数量的电荷。但人们规定,既然该物质是单质,那么其每个原子的氧化数就均为“0”。
3.
如,在刚才讨论过的PH3分子中,H原子确实荷有部分的负电荷。但是我们可以“规定”为“氢在该非金属氢化物中的氧化数为+”。
4.
如,对反应“Mg2Si+4HCl=SiH4(g)+2MgCl2”,无论是在Mg2Si中、还是在SiH4中,Si的氧化数始终为-。也就是在SiH4中H的氧化数为+。
而在反应“SiH4+(n-2)H2O=SiO2•nH2O↓+4H2”中,恐怕把SiH4中H氧化数看作-,才更为合适。
总之,氧化数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化学概念。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