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2020-07-15 12:30:21)
标签:

对硫酸的滴定

分布分数-ph图

滴定分数-ph图

质子条件式

物料平衡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2020年高考理综一卷中出现了一道,用强碱NaOH来滴定二元酸的考题。也就是如下的第一.13题。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刚一看这个题时,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尽管自己在教学中还不时翻翻《分析化学》教材,但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图形。

在分析化学教材中,也仅有典型的二元酸的分布分数-pH图(不是对滴定度作图),如下左图一;及典型的多元酸被滴定时的pH变化情况,如下右图二。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这使人深感,现在高考题的难度之大,对教学内容钻研之深。

这也使人想到,如果教师没有就这类题对学生进行过深入讨论,不灌输一些解题的要点,哪怕是最好的学生,要想在考场上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而获得这6分,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要讲清楚这个题,教师就必须知道这个图是哪里来的?

一、滴定曲线与分布分数联合图的制作方法

这个图实际上来源于,NaOH溶液对H2SO4的滴定。具体地说,来源于对其滴定曲线的计算及绘制。

而要计算及绘制出这个滴定曲线,第一步就是写出其质子条件式。

为此,可以用图示法找出各物种的得、失质子情况。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进而写出这个滴定过程的电子条件式,

[H+]+[Na+]=[HSO4-]+2[SO42-]+[OH-]……(1

令体系中NaOH的浓度CbH2SO4的浓度Ca

则有,式(1)中的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OH-]=Kw/[H+]

将这些替代关系及代数式代入(1)式后,就可得到滴定过程中,计算溶液中任一时刻的氢离子浓度的精确式: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2

当已知式(2两个常数的具体数值,H2SO4的第二级电离常数为1.20×10-2水的离子积为1.0×10-14。还知道, 被滴定H2SO4的起始浓度Ca0.1000  molL-1、体积为20.00ml;而Vml 0.1000  molL-1 NaOH滴入后,如认为体系的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此时 所加入NaOH的浓度Cb0.1000×V/20.00

把这些数值与式子都带入式(2),就可以得到一个只关系到所加入NaOH的体积V有及未知数[H+]的高次方程。在规定V为某一确定数值后,由这个式(2),都可以解出一个对应的[H+]pH

用这多个不同NaOH的体积V,对pH作图,所得的就是其滴定曲线。

采用Excel来进行这个计算及绘图,是十分方便的。可以很快得到如下的数据表一:

V(NaOH)

C(NaOH)

[H+]

pH

[HSO4-]

[SO42-]

[OH-]

0.0000E+00

0.0000E+00

1.0980E-01

9.5940E-01

9.0148E-02

9.8522E-03

9.1075E-14

1.0000E+00

5.0000E-03

1.0520E-01

9.7798E-01

8.9761E-02

1.0239E-02

9.5057E-14

3.0000E+00

1.5000E-02

9.6100E-02

1.0173E+00

8.8899E-02

1.1101E-02

1.0406E-13

5.0000E+00

2.5000E-02

8.7110E-02

1.0599E+00

8.7892E-02

1.2108E-02

1.1480E-13

 

字数限制 部分略去


3.0000E+01

1.5000E-01

8.5090E-03

2.0701E+00

4.1489E-02

5.8511E-02

1.1752E-12

3.5000E+01

1.7500E-01

3.3210E-03

2.4787E+00

2.1676E-02

7.8324E-02

3.0111E-12

3.7000E+01

1.8500E-01

1.8210E-03

2.7397E+00

1.3176E-02

8.6824E-02

5.4915E-12

3.9000E+01

1.9500E-01

5.5780E-04

3.2535E+00

4.4419E-03

9.5558E-02

1.7928E-11

4.0000E+01

2.0000E-01

3.2730E-08

7.4851E+00

2.7275E-07

1.0000E-01

3.0553E-07

4.1000E+01

2.0500E-01

2.0000E-12

1.1699E+01

1.6667E-11

1.0000E-01

5.0000E-03

4.3000E+01

2.1500E-01

6.6670E-13

1.2176E+01

5.5558E-12

1.0000E-01

1.4999E-02

4.5000E+01

2.2500E-01

4.0000E-13

1.2398E+01

3.3333E-12

1.0000E-01

2.5000E-02

5.0000E+01

2.5000E-01

2.0000E-13

1.2699E+01

1.6667E-12

1.0000E-01

5.0000E-02

6.0000E+01

3.0000E-01

1.0000E-13

1.3000E+01

8.3333E-13

1.0000E-01

1.0000E-01

用上表一中的第一列,及第四、五、六列的数据作图。得出的是如下的图三。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图三与该高考题所给的原图,有明显的不同。这是由于图三描绘的不是酸根离子的分布系数δ,而是这两种离子的平衡浓度。这些平衡浓度中的最大值也不超过0.10。它怎么能与最大数值约为13.0pH值,绘制在同一个图中,并来进行比较呢?

即便将五、六列的数据放大10倍(变成了分布分数δ其中的最大值也不会超过1.0),它与第四列的数据仍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原图制作者就自行把这两列的数值,放大100倍(变成了10δ)。这样,它才与第四列的数值大小基本相当。此时的数据,就改为了如下的表二(因字数限制,从略)。

由表二可作出如下的图四。图中左侧的坐标值实际上是右侧的,左侧的没有标出。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这个图四与试卷中的原图就基本一样了。

但,这个图四的左侧似乎还欠“饱满”。作为图四的一个改进,还可以将原五、六列的数据放大至130倍(变成13δ),则可作出如下的图五(左侧坐标仍未替换)。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图五中的两条分布分数曲线相对于滴定曲线,又被抬高了一些。

有趣的是,在图四左下角两条原本重合在一起的曲线,在图五中却自然地分离开了。

二、双纵坐标图的看图要点

从这些计算出来的数据及整个作图过程,不难知道以下的几点。

第一,原题图(与图四一样)中硫酸各种型体的分布分数图与图一草酸的图形有很大的差别。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硫酸是一个强的二元酸,其第一级解离是完全的。所以图中根本就没有δ(H2SO4),这一项。

图一是δ-pH图。在图一中分布分数δpH而均匀的变化。且酸式酸根的曲线是对称的。

而图四是δ-V图,是V在均匀变化。而此时,pH并不一定就是在做均匀的变化。当pH达等当点前后(40 ml处)时,由于溶液pH有很大幅度地改变,所以此刻的δ也会有急剧变化,而逼近其极值,表现为一条水平的直线。

第二,原题图(与图四一样)中硫酸的滴定曲线,不同于碳酸等一般的二元弱酸,它没有两个pH的突跃。这主要是由于,硫酸的第一级解离是完全的,且其第二级解离常数相对并不很小。

从表一中第一行的如下数据不难看出。

[H+]

[HSO4-]

[SO42-]

1.0980E-01

9.0148E-02

9.8522E-03

在未滴定前的0.1000  molL-1H2SO4中,[H+]竟然能达到0.1098 molL-1。这表明,此刻不但第一级电离已完全,且约10%HSO4-离子也已经电离了。

在这样的体系中加入NaOH,它在与第一级电离出来的H+离子反应的同时,是不可能放过第二级电离出来的H+离子的。两步的中和反应只能同时进行、并同时完成,而表现出只有一个滴定突跃。

第三,原题图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图,经过比例尺、也就是数值的修正后,才硬性合并在一起的。且其纵坐标的物理意义还不一样。所以,它们共同关联的物理量只能是其中的V(相当于滴定度),两者要靠V来建立联系。

该图中同类曲线上点的高低,反映了其数值的大小。如,δ(SO42-)V,是一条斜率为正值的曲线。这表明,随滴入的NaOH体积增大,δ(SO42-)是不断增大的。而NaOH的量达到40.00ml后,它几乎成了一个约等于1.0的定值。又如在两条分布分数曲线相交前(交点左侧),是δ(HSO4-)大于δ(SO42-);而在交点右侧。则是δ(SO42-)大于δ(HSO4-);且溶液在任一时刻,始终有δ(HSO4-)+δ(SO42-)=1;这样在交点处,必然就有δ(HSO4-)=δ(SO42-)=0.50

在这两类不同曲线上点的高低,是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如在图四左下角,表示δ(SO42-)的起始点与表示原硫酸pH的点,基本重合了。但是,这不说明任何问题。两者间不但量纲不同,数值其实也是不同的(左右坐标上的单位不等)。况且,分布分数使用的还是,被任意扩大10倍后的数值。

三、对考题中几个选项的分析

这个题的4个选项中,有3个考察的是这个图四的理解。

1.  对于选项A的分析

从一个在这么大的pH变化范围内,该酸只有两个型体的分布分数,其滴定曲线只有一个突跃。应该能想到,这是一个二元强酸,而其Ka2一定相对较小。

因此,图中的两条分布分数曲线,只能是δ(HA-)δ(A2-),而绝不可能是δ(H2A)

且从图最左端两条线的位置分别为,高、低、可以知道。在酸性更强(左端NaOH加入的少)的条件下δ(HA-)线、δ(A2-)线。

这样看,A选项的“曲线代表δ(H2A)、曲线代表δ(HA-)”说法是错的。

2.  对于B选项的分析

由于硫酸是二元酸。反应为,H2SO4+2NaOH=Na2SO4+2H2O。反应物间的关系为CaVaCbVb=1:2……(3

由于,已知反应物H2SO4的体积Va20.00mlNaOH的浓度Cb0.1000 molL-1

只要再知道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就可以了。而从图中滴定突跃所在的位置,可以知道这个酸碱滴定的等当点,就在NaOH的用量Vb40.00ml的这个点上。

这样式(3)就变成了,2×Ca×20.00=0.1000×40.00

可解出,Ca=0.1000molL-1

所以,B选项的“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0molL-1”的说法,也是错的。

3.  对于C选项的分析 

在多元酸的分布分数关系中,任一共轭酸碱对的两分布分数曲线交点、对应的pH,都是该共轭酸的pKa

所以从曲线的交点,往下做横坐标的垂线(过横坐标V=25ml的)后。该垂线交滴定曲线于(25.002.0)的点。这个从右纵坐标轴上读出的“2.0”,既是此状态点溶液的pH,也就是HA-pKa

pKa= -logKa=2.0,可以解出Ka=0.010=1.0×10-2.

这个计算结果与原题所给的数值相等。

所以选项C是对的。且,这个选项就是这个题的答案。

4.  对于D选项的分析

用定性的方法讨论这种定量问题,会有很大难度。估计只能用定量的方法来解决。但解题的方法也不只一种。

方法一,用质子条件式来推导。

由于在整个滴定过程中质子条件式1)都能得到满足,也就是始终有,

[H+]+[Na+]=[HA-]+2[A2-]+[OH-]……(4

而用酚酞为指示剂,达滴定终点时,溶液一定要显碱性。也就是一定会有,

[H+]<[OH-]……(5

而用等式(4)的两端分别减去不等式(5)的两端,是将原来一样大的两端,左端减去一个小的量,右端减去一个大的量。所以相减的结果必然是左端的量更大。

也就是两式相减剩下的结果,必然是,[Na+]>[HA-]+2[A2-]

这个推断结果,与选项D中的小于号正好相反。所以,选项D是错的。

方法二,分布分数法

解题思路是,用分布分数来直接计算[HA-]+2[A2-]的数值,并与[Na+]来进行比较。

由分布分数可写出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这样,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

也就是始终有,[HA-]+2[A2-]<2Ca

而当达等当点时,一定有[Na+]=2Ca。也就是,在等当点时,一定有

[Na+]=2Ca>[HA-]+2[A2-]……(6

剩下的问题就是要判断,滴定终点与等当点pH的相对高低。

如果,滴定终点的pH更高(比等当点),那就说明[Na+]>2Ca。进而结合式(6),就有,[Na+]>2Ca>[HA-]+2[A2-]……(7

要比较这个滴定终点与等当点的pH,就只能是进行如下计算了。

等当点时,溶液的组成是一个标准的0.1000 molL-1 Na2SO4溶液。这个弱质子碱溶液的[OH-],应该用极弱式来进行计算。即,

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molL-1)

相当于,[H+]=3.0×10-8pH=7.52

而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0-9.5pH,比等当点时的7.52要大。

这说明,此时一定会有NaOH过量,表现出[Na+]>2Ca。也就是,[Na+]>[HA-]+2[A2-]

这与方法一得出的结论相同。

方法三,物料平衡法

从物料平衡来入手,比方法二会稍简单一些。

因为酸分子H2A不能存在,该体系中始终会有的物料平衡为,

[HA-]+[A2-]=Ca……(8

这样就有,[HA-]+2[A2-]=2[HA-]+2[A2-]-[HA-]=2Ca-[HA-]

由于上式中的最后一项[HA-]一定是一个不等于零的正数。所以,总有2Ca>[HA-]+2[A2-]

剩下的讨论,与方法二的后半段完全相同。即,先指出等当点时,上面的式(6)成立。再计算出,滴定终点的pH,大于等当点时的pH……。

方法四,分析反应的完全性

从中和反应,H2A+2NaOH=Na2A+2H2O,可以看出。当反应“完全时”,才能有[Na+]=2[A2-]=2Ca

但是,其第二步反应,NaHA+NaOH=Na2A+H2O,永远不会进行完全。

也就是说,哪怕加入的NaOH大大过量了,从电离平衡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的角度看,溶液中[H+]离子浓度再低,[HA-]也不会是“0”。

或者从弱酸根A2-离子的水解的角度看,关于强碱滴定硫酸的讨论溶液中[OH-]离子浓度再高,[HA-]也不会是“0”。

而溶液中[A2-][HA-]的关系是,Ca=[A2-]+[HA-]。由于始终有[HA-]>0,所以溶液中始终有Ca>[A2-]

而关系[HA-]+2[A2-]=Ca+[A2-],也会始终小于2Ca。也就是,溶液中总有2Ca>[HA-]+2[A2-]

剩下的讨论,与方法二的后半段完全相同。

总之,这四个方法中的哪一个都不简单。

好在,这个选项放在了最后。学生在找出“复合题意的选项C”后,就不用再去考虑选项D了。

这也是高考命题的“窍门”之一。即有高深的题目,也不很为难学生(不用真的去考虑)。

只是为难了化学任课教师。他们总不能只是指出哪个对、哪个错。而还要对每个选项“对与错”的原因,都要进行解释。

这道题估计讲一节课,也未必能给学生都讲清楚。

看了几个这样的选择题后,发现一个高考应答的“秘密”。那就是,教师最好能告诉学生,对于高考试卷中的选择题,一定要按照选项的次序来解题,找到合适的选项后就要“打住”。也就是,得到“正确”答案后,就不要对后面的选项再去“较真”了。否则,就是自寻烦恼,或是在做无用功。

但愿在高考中能不要再出现这样的试题。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