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认识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源

(2020-06-06 11:35:59)
标签:

原电池

电极

静电荷

恒稳电流

双电层

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正确认识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源

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某些电化学现象难于理解及解释的问题。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人们对于直流电路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电源,还有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

要想真正把握住电化学知识的内涵,必须从电源的性质与作用,这个最为基础的物理学概念的辨析开始。

一、直流电路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物理化学》教材刚接触到电化学内容时,就给出了这样的一张图(如下图一)[1]

            正确认识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源 

这个图清楚地告诉人们,在电解装置中,必须要有一个直流电源。这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但是,该图一同时还告诉人们,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解池阴极,就会带上负电荷;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解池阳极,理所当然地也会带有正电荷。

并且接着还导致,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要趋向于带有负电荷的阴极;而电解液中的阴离子,要趋向于带有正电荷的阳极。

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因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都是这样来介绍直流电路的:

在一个闭合的直流电路中,电流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着外电路流进电源的负极。实际上这相当于,定向的电子流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

并且,当这个电流通过外电路时,还要遵从一个重要的“电量守恒”定律。那就是,“通过导体中任意两个横截面的电流强度应相等”。

既然是这样,进入阴极的电流,就应该与移出阴极的电流强度相等,在阴极上不会有任何数量的电子被积累。那么阴极所带的负电荷又是从何而来呢?

当然在阳极上也是这样。在电路导通时,认为阳极上就会积累出一些“多余”的正电荷,这种说法更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因为这需要,进入阳极的电子数目少一些,而移出阳极的电子数目要更多才行。

如果,在一个直流电路中“电量守恒定律”还适用的话。那么在电解时,电源的作用就只限于,使外电路中的电流能持续不断地从正极流向负极(实际上是电子流从负极流入正极)。即,电源仅仅是给人们“规定”了一个恒稳电流的方向。

可以说,在闭合电路中电源不会导致导线或电极上,有任何符号电荷的被积累。从静电学的角度看,此时的整个闭合回路、或其中的任意一个局部,始终都会保持着电中性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图一所显示的,电解池中阳极会带有正电荷、而阴极会带有负电荷,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同样,把图一电解池中的阳极与阴极看作是一个充好电的平板电容器,所以带电离子会在其中定向移动,这样的看法当然也是错误的。

“非静电力”导致的电源电动势,才是迴路中产生恒稳电流的原动力。迴路中任意两点间的不变电位差(包括两电极间),是恒稳电流能持续保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物理教材中的原电池

由于化学电源的重要性。不仅在无机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部分要介绍原电池,在物理学中也有相关的章节与文字叙述

通常出现普通物理学教材中的化学电源,就是如下图的丹聂耳电池[2]

          正确认识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源 

该教材附有文字解释为:

它由Zn电极与ZnSO4溶液半电池,Cu电极与CuSO4溶液半电池,及将两溶液分隔开的素烧瓷板(作用盐桥相同),共同来构成。

由于ZnZn2+离子间的化学力(非静电力)的作用,使Zn2+离子进入溶液中。结果使溶液带正电,Zn板带负电,而在锌板与硫酸锌溶液间的接触面上产生一个接触电位差。因此在这个区域内,产生一个由溶液指向锌板的电场,这个电场将阻止锌离子继续移入溶液,直到化学力与静电力平衡为止。这时的接触电位有一定的量值,UZn=+0.51V这里没有用标准氢电极,作为参照的标准

同理,在铜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处,由于化学力的作用,Cu2+将移到铜板上。结果使铜板带正电,硫酸铜溶液带负电,因而产生一个由铜板指向溶液的电场,阻止Cu2+继续移向铜板。当化学力与静电力平衡时,在铜板与硫酸铜溶液之间的接触面上,也将出现定值的接触电位差,U Cu =+0.60V

当外电路接通后,锌板(或负极)上的电子经过外电路而到铜板(或正极)上,与铜板上的正离子Cu2+中和,铜分子沉淀在铜板上。同时,溶液内部过剩的Zn2+SO42-离子将通过多孔瓷壁、互相中和,成为ZnSO4分子。……

作为一个,如何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简单介绍,在物理学中的这个简略模型,还是比较成功的。由此,可以找出电流产生的物理学原因,可以关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找出电池的正负极,可以判断出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但是,它没有额外明确一个问题,电极上标记的正负符号(+-),表示的是“电极所带电荷的电性”,还是“指明外电路中电流方向的一个标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由于人们普遍有,正、负电荷间要相吸,并能相互中和掉,这样“根深蒂固”的静电学概念。所以多数人会认为,这个符号是原电池正极上荷有较多正电荷,而在负极上集聚有较多电子,这样一个真实的物理模型

但是实际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其理由有三。

第一, 如果某个电极真的带有某种符号静电的话,在该电池没有导通(正负极间没有导线相连接)的情况下,用一个静电验电器(检验是否有静电荷的仪器),应该就可以检测到该电极是否带有静电荷(金属箔片是否张开)。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检测不到这种静电荷的存在。

第二, 如果将上装置中的锌电极(也可以是铜电极)接地,由于其上的负电荷要相互间排斥、它就会迅速分散到整个地球的外表面。这会导致,该电极上不再保持化学力与静电力平衡”,该锌电极就会不断溶解在水中,直到锌电极完全消耗殆尽。

在日常使用干电池时,人们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第三, 既然在Cu电极与CuSO4溶液组成的半电池中,Cu电极都会带有正电荷。那么在由Ag电极与AgNO3溶液组成的半电池中,Ag电极就会带有更多的正电荷。

由它们组成的Cu-Ag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不是就同时都会带有正电荷吗?

既然,上面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或不可理喻。那就说明,原电池的电极上并不会带有某种符号的静电荷。

也就是说,图二中电极上所标的符号电荷,只有用来指明外电路中电流方向的作用。

物理化学教材中的双电层

在化学电源的电极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物理化学教材的电化学部分,给出一个描述电极微观变化的模型[1]

电化学的看法是,原电池之所以能产生一定的电动势,在于其每一电极上都有一个双电层结构,及由它而产生的双电层电势。这两个双电层电势间的电势差,是造成原电池有一定电动势的主要原因。

这个双电层的形成,可以用如下图三来加以说明。

     正确认识电化学装置中的电源 

如果这个电极是锌版。

当锌板插入水中,由于极性很大的水分子与锌板中构成晶格的锌离子相互吸引而发生水合作用结果使一部分锌离子与锌板中其他锌离子间的金属键减弱,甚至可以离开锌板而进入与锌板表面接近的水层之中。锌板因失去锌离子而带负电荷,而紧靠锌板的水层因有锌离子进入而带正电荷。

但是,锌板上的负电荷与其表面水层中的锌离子,由于电性相反彼此间又互相吸引。以致大多数锌离子要聚集在离锌板极近的水层中。这些锌离子不但对于锌板的继续溶液有阻碍作用,还有可能再沉积到锌板的表面上。当锌的溶解于沉积速度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样在金属与溶液之间由于电荷不均等,便产生了电势差。

对于这个电势差的更为细致的分解是:由于正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负电荷只能分布在锌板的外表面部分,而溶液中的锌离子也主要集中在紧靠锌板的水层(紧密层)中(其厚度只有0.1nm左右也就是10-10m)。当然由于离子的热运动,锌离子会扩散到离锌板稍远处(通常10-10-10-6m之间,称为扩散层)。可以把这个,由锌板外表面,及溶液中紧密层与扩散层,共同构成的体系,看做是一个双电层。

双电层中的电势变化情况,则可以用图四来描绘。

这样,图三就是在告诉人们。所谓锌板上的负电荷它作为双电层的一部分,仅存在于锌板与电解液接触的那个部位,是被紧密层及扩散层中的等量正电荷中和,且牢牢地固定及控制住的。这些负电荷不会由于“同性相斥”而扩散到锌板的其他部位。也就是不会出现“整个板都带有电荷这样的现象。

图三还告诉人们。由于双电层是如此之薄,其所带异号电荷的数量总体上还相等。宏观地看,电池的两极间无论是被导通、还是没有导通,两极间也不会是一个驱使溶液中离子定向移动的电容器。

当然,这个模型也存在着如上的,原电池(如Cu-Ag原电池)两极的双电层处可能会同时带有相同符号电荷的矛盾。

所以,也不能把电极在双电层中所带电荷的符号,与其在电池中所起的作用(是正极、还是负极),简单地联系起来。化学电源中的负极并不是带有较多的负电荷,正极也不是带有正电荷。

导致一个电化学装置是否是一个原电池的关键因素是,两半电池的电极电势值间是否有差别(不相等)。即,相互间是否有一个电势差。而这个电势差,恰恰就是原电池的电动势。电动势是导致电流产生,即电子定向移动的根本原因。

四、在建立原电池模型时特别要注意的一个观点

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尽力排除物理原电池模型的干扰,给他们建立起一个便于讨论各种电化学过程的正确的原电池模型。

与物理模型相区别,比电化学模型更细化,“正确的原电池模型”应该在讲出化学能怎样变成了电能,给出相关概念与术语的同时,还能告诉学生:

1.  与其他的直流电源一样,原电池也只是一个,靠电动势来驱使电流在迴路中定向移动的装置。原电池的正极并不是真的就会带有正电荷;与其直接用导线相连的所谓阳极上,也不会带有正电荷。原电池的负极也是这样的,它与负电荷也没有任何关系。

原电池及电解池的两个电极,实际上都不会带有任何符号的静电荷。

2.  两电极既然都不带电。阴、阳离子在原电池,或电解池中两极间的移动,也都要靠电源电动势、这个电势差来驱动。

学生只有明确建立起“电极不带静电”的观念。才能理解“Fe2+离子能在阳极上放电”,及“H2O分子可以在任一个电极上放电”,这样的一些电化学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程守洙等. 普通物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