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2019-02-25 11:11:42)
标签:

硫酸铜

不稳定性

水合物的脱水

离子极化理论

电子构型

分类: 分子结构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五水合硫酸铜的热不稳定性,表现为: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从结构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由4个反应组成的系列变化,其实并不容易,且还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结构理论。

一、从所谓成键数目角度进行的比较

对于CuSO4•5H2O晶体来说,其中有氢键、共价键及配位键,这是确定无疑的。

在许多无机化学教材中都有其如下的CuSO4•5H2O晶体结构示意图(图一)[1]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其中Cu2+ 离子是六配位的。它与4个水分子通过配位键,组成一个平面正方形(图中用浅紫色线段画出)。该平面正方形的上下还各有一个,其中有4个共价键的SO42-离子(中心S原子为sp3杂化)。这2SO42-离子,各通过其一个O原子与Cu2+ 离子配位。

由于CuSO4•5H2O热分解4步反应的前两个,只涉及到了“脱水”,而与SO42-离子的分解无关。所以讨论应该先针对,氢键及配位键强度问题,来进行。

这样,首先要区分的就是,CuSO4•5H2O晶体中的5个水分子,它们处于哪几种不同的成键环境中。

第一种是,仅用一个配键,去与Cu2+ 离子配位的水分子(其氧原子在图一中被涂为绿色)。每个水分子只参与了一个配位键的形成。

第二种是,既与Cu2+ 离子配位,同时又与另1个水分子成氢键的水分子(氧原子涂为黄色)。每个水分子参与了,一个配键、及一个氢键,这样两个键的形成。

第三种是,完全以氢键与其他分子或离子结合的水分子(其氧原子被涂为蓝色)。它用两个孤对电子去分别接受两个水分子提供的氢原子,成两个氢键。同时,用其两个氢原子,与两个SO42-离子中O原子成另外的两个氢键。这个单独的水分子,用4个氢键(其一部分为红色虚线),与2个水分子,2SO42-离子结合。

CuSO4•5H2O晶体中的这三种水分子在温度较高时,会先失去哪种水分子?似乎要考虑到这些种水分子的成键数目、及成键强度的不同。

据此,最为直观,也比较“简单”的解释方法就是:

先失去的是第一种水分子(两个绿色的),因为它在晶体中只有一个配键。且失水后也自然得到了CuSO4•3H2O

在较高温度下失去的是第二种水分子(两个黄色的),因为它在晶体中除了有一个配键,还有一个氢键。且它们失去后,可自然得到CuSO4•H2O

当然,认为第三种水分子会最后失去的理由是,它有4个氢键。

上述看法让人难以信服的是,怎能不区分配键(有相当强的共价性)与氢键的强度不同?怎能忽略Cu2+ 离子在晶体中配位要求呢?

总之,这种解释十分牵强。

二、水合物结构理论的解释

在无机结构化学中,有专门的篇幅来讨论“水合物结构”[2]

1. 定义及特点

按照结构化学的定义,水合物是指晶体中包含有H2O分子,或H3O+H5O2+等离子的化合物。

许多无机物是从水溶液中结晶出来的,因而常常带有结晶水而以水合物的形式存在。在酸碱盐类水合物中,水分子和其他分子或离子共同组成了其晶体。

在大多数情况下,水的存在对结构能起到稳定作用。有的化合物只能以带有结晶水的形式出现。例如,可以制备出[Fe(H2O)6]SiF6晶体,而尚未制备出Fe[SiF6]晶体。

在加热除去这种水合物的结晶水过程中,通常会使这样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结晶水较少、或无水的晶体。

2. 水合物的分类

水合物中水分子所处的地位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其化学组成有关。

按照水合物组成的通式MmAn•xH2O,其中金属离子M的配位数(c)与x/m值的大小关系,也就反映了水分子所处地位的不同。

据此,可以将水合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c=x/m

水分子正好满足金属离子的配位需求。虽然水分子还会用氢键与负离子结合,但那只是其本能的一种附带体现。水分子完全配位于金属离子,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如,在BeSO4•4H2O中,Be(H2O)42+离子里的每个水分子,都参与了“ Be←O”配键的形成。

在这里,水分子主要用于与金属离子结合,即用孤对电子去和正离子配位,这样可降低正离子的电荷密度。

对于正离子而言,正价电荷高,离子半径小,其水合能力也越大。所以,K+Rb+Cs+Tl+NH4+盐一般是无水的。而Na+Li+盐通常是水合晶体。

离子荷电多少对水合能力的影响,还可以用另一个例子来说明:CsCl无水,BaCl2有一个或两个H2O,而LaCl3有六个或七个H2O。即,高价正离子的水合数目较多。

第二类,c

水分子在满足金属离子配位需要后,还有剩余。剩余的水分子,会把配位水分子与负离子结合起来。

如,在CuSO4•5H2O中,形成平面型的Cu(H2O)42+离子后,还有一个不与Cu2+离子结合的“多余”(上图一中蓝色)的水分子。这个水分子要把两个配位水(图b中黄色)与两个SO42-离子中的氧原子用氢键结合起来。也就是该水分子有4个单独的氢键。

应该能估计到,与CuSO4•5H2O中其余4个水分子比较,这个只参与氢键生成的水分子不会那么稳定。因为,破坏其中哪个单独的氢键,都会相当容易。这个水分子在受热或环境比较干燥时,应该最先被失去(风化)。

第三类,c>x/m

当水分子的数目不能直接满足金属离子的配位需要时,水分子会同时与两个金属离子配位。

如,在LiClO4•3H2O晶体中,虽然Li+是六配位的,但实际上存在的是[Li(H2O)3+]n柱形离子(如下图二a)。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当然,其中的每个H2O在与两个Li+离子配位的同时,还会与两个ClO4-中的一个氧原子分别结合起来。也就是每个水分子都有如上图二(b)的成键形式。这种参与了两个是配键(用箭号表示)、及两个是氢键(用虚线表示)的水分子,会更难失去。

从上述三种水合物的类型应该能想到,在一般情况下,第二类水合物是最不稳定的,第一类水合物次之,第三类水合物则最为稳定。

而从结构不难看出,CuSO4•5H2O就属于第二类水合物,而CuSO4•3H2O属于第三类水合物。

这不但符合它们热分解温度的低与高,还暗示了CuSO4•3H2O晶体中可能有,如上图二(a)所示的柱形离子(其中的Cu2+ 离子仍为六配位)。

至于CuSO4•3H2O再热分解而得到的CuSO4•H2O结构,似乎可以参考LiOH•H2O(见下图三)。

         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当然,在CuSO4•H2O中是否有[Cu(H2O) 2+]n线形离子?该水分子,能否在与两个Cu2+离子配位的同时,还与两个SO42-离子中的氧原子成氢键?也是应该考虑到的。

无疑的是,CuSO4•H2O的组成属于第三类水合物。其中水分子的成键情况,仍类似于上图三。由于这里的每个水分子都有两个配键,它会有相当高的热稳定性。

总之,在对“CuSO4•5H2OCuSO4•3H2OCuSO4•H2O”,这个随结晶水数目不同、稳定性也不同,现象的解释中。一方面要看到,氢键是一种相对较弱的键,这是造成水合物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就是,水分子所成配位键数目越多,它就越稳定。

至于,为什么没有发生 CuSO4•5H2OCuSO4•4H2O”这样的反应?那当然就关系到CuSO4•4H2O是否不如CuSO4•3H2O稳定,这种晶体稳定性与组成间关系的讨论。可能涉及到的将是,不同种配位键间的键强度比较。对此,笔者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二、离子极化理论的解释

要解释无水CuSO4的热分解,那就要用到离子极化理论。

使用该理论的入手点是,先将化合物写为由正、负离子来组合的形式。然后据不同离子的极化能力与变形性,来讨论离子间极化作用的强弱。据此来判断该离子键中共价成分的多少,并讨论该化合物的某些相关性质。

这样,作为三元化合物,CuSO4的结构就应画成下图四。对硫酸铜热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解析

也就是,CuSO4中与Cu2+离子相邻的O2-离子(图四最左端第二个离子),既要受到中心S6+离子的极化,还要受到Cu2+离子的反极化。

S6+离子对O2-离子的极化,会导致S-O键有较强的共价性。

与上述的极化作用相比较。Cu2+离子为17e构型,其极化能力不但很强,该离子还有一定程度的变形性,也就是说,Cu2+离子在对O2-离子有极化作用的同时,还有相互作用的附加极化。

这就导致,O2-离子的电子云要发生更多的变形(向Cu2+离子偏移),使Cu-O键有更多的共价成分。也就是在加强Cu-O键的同时,还削弱了与其相关的S-O键。

这样,在较高温度、极化作用再被加强的情况下,CuSO4中这个S-O键就更容易断开。即,会发生反应“CuSO4CuO+ SO3(产物如图四右端)

CuSO4热分解对比的最好物质是CaSO4它只是把CuSO4中的Cu2+离子换成了Ca2+离子。

这两个离子的所带电荷相同。

不同点在于:Ca2+离子半径(99pm)大于Cu2+离子半径(72pm);再加之Ca2+离子为8e构型,没有附加极化。这就使Ca2+离子的反极化能力远逊于Cu2+离子,Ca2+O2-间仍为表现为离子键。

所以,像CaSO4这样物质,即便因加热到1450而融化它也自由移动的Ca2+离子与SO42-离子的形式来存在而不会被分解

因此可以说,CuSO4的热不稳定性,是由于Cu2+离子有很强的极化能力、及附加极化能力,所导致的。

三、离子电子构型的解释

CuSO4•5H2O热分解还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在更高的温度下(1026),所得到的CuO还会进一步地分解。

所发生的热分解反应为4CuO=2Cu2O+O2。反应现象为,黑色的CuO变成了红色的Cu2O,同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

对于CuO热分解现象的解释,则关系到CuOCu2O的热稳定性。需要从离子的电子构型角度来讨论 [1]

从离子的电子构型看,CuO中的Cu2+离子,是不如Cu2O中的Cu+离子稳定的。因为,Cu2+离子的电子构型为3d9,不如Cu+离子的电子构型3d10更稳定(后者为全满的稳定构型)。且由Cu+离子变成Cu2+离子的第二电离能,竟高达1970 kJ•mol-1

所以,处于气态或固态的Cu+离子,都要比Cu2+离子更稳定。

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固体CuO会变成Cu2O,就是这个物质稳定性强弱顺序的反映。

这与平时人们看到的化学事实是不同的。在实验中通常接触到的几乎都是溶液中的Cu2+离子。而Cu+离子在水溶液中确实极不稳定,会立即歧化而发生反应“2 Cu+= Cu2++ Cu”。

这是由于,电荷高、半径小的Cu2+离子的水合热(2121 kJ•mol-1)极大,远大于Cu+离子的水合热(582 kJ•mol-1)。是热力学因素导致,在水溶液中的上述歧化反应有极强的进行趋势。也就是说,水溶液中的Cu+离子确实是不稳定的。

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即便是固体物质的热分解反应,其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多样。不能设想用一个固定的“套路”来解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