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2017年高考理综2卷27(化学)题的解析

(2018-03-12 17:42:29)
标签:

化学平衡

转化率

产率

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反应速率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要区分平衡转化率与产率

——对2017年高考理综227(化学)题的解析

在化学教学中出现的气相化学平衡体系,一般都是只关系到一个典型可逆化学反应,这样的最简单的平衡体系。它还容易与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等问题联系起来。所以,这种体系也常常作为考査学生多方面知识和理论的一个良好载体。

2017年高考理综2卷中的27题,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考题。

但是,教师在给学生剖析这个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比较深入地讨论。

原题如下:

对2017年高考理综2卷27(化学)题的解析

在网上看到的标准答案为:

对2017年高考理综2卷27(化学)题的解析

一、问题(1)中的“平衡转化率”与“平衡产率”

在这个小题中,提出了3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是已知两个反应的焓变,来计算另一个与其相关反应的焓变。

要用盖斯定律。由于反应 =反应 -反应 ,所以有ΔH1=ΔH2-ΔH3

代入具体数值后,有,ΔH1=+123 kJ·mol-1

第二个问题

用“平衡转化率-温度-压力图”判断曲线间的压力关系。涉及的都是平衡状态。

判断压强对这个平衡影响情况的方法是:在图(a)横坐标上的任意一点(如500点),作该点的垂线。与两条曲线(0.1线及x线)有两个转化率不同的交点。x线的交点在上,也就是在该压强下丁烷的平衡转化率会变大。这是在0.1线基础上,平衡有正向移动的标志。

考虑到平衡是一个,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只有减小压强平衡才会正向移动。

所以,x线对应的压强要更小一些。也就是x “<”0.1。

第三个问题

讨论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由于反应是一个吸热(第一问已计算出来),且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

所以,正向移动的条件就是,升高反应温度,减小体系的压强。AD都是可以采用的措施。

这个题中一个很不好的、容易造成混乱的问题是,术语使用的不一致。图(a)用的是“平衡转化率”(当然指的是丁烷),提问时用的是丁烯的“平衡产率”。

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还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下面的几问中)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可以说,这是给这个大题后半部分表述的“混乱”,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问题(2)中的“丁烯产率”

解题的依据换为了图(b)。不读懂这个图的含义,是谈不上“解题”的。

图的横坐标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进料气的组成。是氢气与丁烷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也是两者的体积比。

纵坐标是“丁烯产率”。这个产率是不是图(a)中的“平衡产率”呢?可以判断如下:

从反应(1)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对2017年高考理综2卷27(化学)题的解析,可看出。当p(H2)成倍地增加时,丁烷的平衡转化率是会大幅度(成倍)下降的。不会是图(b)后半段,那样变化幅度很小的曲线。

由于有进料气、出口气、反应器,这样的工业生产术语,这里的“丁烯产率”是不是就是这个反应器的生产效率呢?因为在工业生产中,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这个反应器的生产效率(Q,表示单位时间内产出丁烯究竟有多少,也关系到在设备中“空转”的气体是多、还是少),应该用“出口气”的组成来衡量产率。即,

对2017年高考理综2卷27(化学)题的解析

从这个式子看,当分子中的p(H2)成倍增加时,这个Q也会大幅度的减小(因为产物丁烯被大幅度地稀释了),也不会是图(b)中的很平缓下降的曲线。

看来,这里的所谓“丁烯产率”指的只能是“丁烷瞬时转化率”了。这是一个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的开放体系。丁烷反应掉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反应速度。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H2的量只要增加,逆反应的速度就会增大。H2的加入量始终是一个不利于“丁烷瞬时转化率”的因素,图(b)中的曲线应该是一条始终是有负斜率的线(从一开始就应该是这样)。为什么在H2的量比较少时还有一段正斜率的线段呢?那就是H2的“助催化”作用了。

n(氢气)/n(丁烷)的比值约为1.5这个点之前,是H2的“助催化”作用造成的。在这之后则是氢气量增加,使逆反应速度加快的表现。

学生能想到这些,并这样来回答问题,也就可以了。

如果是教师的话,那就要根据这个图来研究一下,“氢气作为活化催化剂”到底对“产率”,也就是对实际的生产,会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因为,根据图(b)中的基本信息,是很容易进行这个计算的。

从这个图(b)一眼就可以看出,即便不加H2,丁烷的转化率也达18%(坐标轴上的读数)。如果假定单位时间内通过反应器的气体物质总量是2mol(这是由气体压缩机的功率决定的)。这时产出的丁烯也能有0.36 mol2×18%)。

如果加入的H2是丁烷的1.5倍(横坐标上的1.5处),丁烷转化率可达30%(图中的最高点)。单位时间内能通过反应器的2mol气体物质中(压缩机的功率不应改变),丁烷只有0.8mol(其余都是H2)。丁烷的转化率即便达30%,产出的丁烯也只仅是0.24 mol0.8×30%)。竟然比不加“助催化”时的上一计算得到的产率还低了不少(只是前者的2/3)。

如果用后面更大的n(氢气)/n(丁烷)比数据来计算这个反应器的产率(也就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丁烯量),那就更是低得可怜了。

从这个图应该还能知道,所谓的“助催化”作用,只有一些理论上的意义。对实际的生产反而是在“帮倒忙”(不加反而更好)。这个所谓的“研究”是完全脱离生产实际的。

如果一定要将其作为高考的试题,在图(b)中还是少一些“模糊”,将其纵坐标写为“丁烷转化率”才好。即便更清楚地写成“非平衡(或瞬时)丁烷转化率”,学生也是要看好一会才能想明白的。

在网上看到有“原料中过量H2会使平衡(1)逆向移动,所以丁烯转化率下降”,这样的“答案”。这是对体系性质认定,有根本性错误的体现。要知道,图中的所有数据都是在反应还未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出的。

作为标准答案的“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n (氢气)/n(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也似乎还有点绕弯,没有把问题的本质说清楚。第一句话最好改为“氢气作为逆反应的反应物,……”。

三、问题(3)中的“产率”

与前两个图不同,图(c)的纵坐标又换成了“产率”

其实,即便还有副产物,这个图的纵坐标也还是标为“丁烷转化率”为好。因为这个图分明就是在讨论,丁烷分别转化为丁烯及副产物的百分率。

像这个图那样,把“副产物”的量也标在“产率”中,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至于另一个产物氢气,这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可以不画在图中。对于“副产物”处出现的两条线,教师也可以解释说,那是副产物1,与副产物2。剩余的丁烷也可以在被关心的范围之外(其实,从物料平衡就可以知道,剩余丁烷百分率= 100%-丁烯百分率-副产物1百分率-副产物2百分率)。总之,画这个图是要突出丁烯的量,及与它与副产物量之间的关系。

麻烦的是,从仅有的文字无法看出,纵坐标表示的是不是一个平衡转化率?也就是说,人们不知道是要从化学平衡,还是从反应速率,这两个不同角度中的哪一个来分析问题。

那么,学生就只好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来进行分析了。

如果这个反应的速度很慢,在所有实验所设定的时间内(很短),都不可能达到平衡状态,这就是一个单纯的反应速度问题了(与平衡无任何关系)。那么,就可以解释为,590之前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要加快的表现;而590之后是丁烯不稳定(裂解)这个因素开始突出表现出来的区间(在这之前也是有裂解反应及其产物存在的)。

也就是说,简单回答“丁烯高温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是不够严谨的。回答要能反映出,已看到在低于590时丁烯也有裂解。那就应该说,是“丁烯裂解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

 如果绘制这个图时,所有的实验都是在达到平衡态的前提下测出的(时间足够地长)。那就不能用反应速率来解释问题了(在温度很低情况下的实验,为了能达到平衡,反应时间必然会更长)。这样,考虑到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就会有丁烯转化率增大,且在590之前一直都是这样。而在590之后,还是只能用丁烯不稳定的表现来解释。

在不知道实验条件(平衡还是非平衡)的情况下,还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何况试卷要求的还是有通融意味的“可能”)。

反应“灵活”的学生就知道,把这两种本来不相容的“答案”,合在一起,都写上去就行了。回答为“反应速度会增大”,及“平衡要向吸热(正)反应的方向移动”。这样,该学生还真的就能得满分。

如果,学生认为这个由实验得出的图,不可能连是不是平衡态都不知道,就按图(a)来理解。那自然就要扣分了。都是高中生了,怎么能连个“滴水不漏”的处理问题方法,都不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