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氢气制法的两个问题

(2018-03-10 14:42:18)
标签:

实验室制取氢气

焦性没食子酸

热化学循环法制氢

反应的焓变

反应温度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关于氢气制法的两个问题

看过2017年高考理综1卷后,不少人都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其中竟然有两处提及了“氢气的制法”。一处是第10题的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用它还原WO3。另一处是第282)题有可能用于工业生产的,热化学循环法制氢气。

看后总感觉到,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问题也应该弄得更清楚点才好。

一、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任何化学物质的制取,都是要考虑成本与制备条件的。实验室制取某物质的方法,与工业上相应的制法相比较,一般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实验室所需的物质量很小,对成本的要求也不会那样的精打细算,更多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便捷与安全上。

当然,在实验室中也是要考虑成本及其他因素的。如,即便是在条件最好的实验室中,也绝对不会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来制氢气,以便去完成氢气的诸多性质实验。

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制取氢气的方法还是,用锌粒与硫酸、在启普发生器中来进行反应。当然,最好在硫酸中再滴加上几滴硫酸铜溶液。这样即便是在使用这个仪器的一开始时,也会有较大的产气速度(利用了原电池原理)。

在化学实验教材中,一般是用6 mol·L-1H2SO4,与锌粒反应来制氢气[1]

其实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较长时间的使用后,就会看到启普发生器中有透明的结晶水合物(ZnSO4·7H2O)生成,而影响其继续使用。

这是由于ZnSO4·7H2O 的溶解度只有58g/100g H2O(约为每升水中溶解1.6 mol ZnSO4·7H2O)的缘故。也就是说,为了在启普发生器中不出现ZnSO4晶体,硫酸的浓度不要大于1.6 mol·L-1

将硫酸换为HCl会好一些。因为ZnCl2的溶解度是432 g/100g H2O(从这个溶液中几乎无析出ZnCl2的可能)。这样就可以取6 mol·L-1盐酸来制备氢气。当然,用较浓的盐酸作为反应物,那就要考虑到会因盐酸有挥发性、而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在某个制备氢气的实验中,究竟是采取硫酸好,还是盐酸好,要根据具体的制备目的,及实验室的条件来决定。

从启普发生器产生出来的氢气中必然是会含有一些杂质的。这是由于,一般情况下制备用试剂的等级都不会很高(还是成本的问题),所以在要求较严格的定量实验中,就一定要对氢气进行“净化”。也就是,将氢气通过一系列的装置和试剂,以除去氢气中的杂质气体。

考虑到一般的锌粒中,多含有SAs这样的元素。锌粒在与硫酸反应时,会有少量H2SAsH3H2O,与氢气一起逸出。所以,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铜原子量”的实验中,在启普发生器后还加接了3个吸收的装置(如下图)[1]

关于氢气制法的两个问题

依次选用的试剂是,第一个洗气瓶中装饱和Pb(Ac)2、居中洗气瓶中装1 mol·L-1 KMnO4、在球形干燥管中装的是无水氯化钙。

在其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

H2S+ Pb(Ac)2= 2HAc+ PbS

AsH3+2KMnO4=K2HAsO4+Mn2O3+H2O

CaCl2+6H2O= CaCl2·6H2O

将这个实验装置图,与2017年理综1卷第10题,氢气还原WO3的图(如下)进行一下对比。区别还是很大的。

对此,人们最为关注的恐怕还是,两者只是还原出的金属种类不同,而洗气过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关于氢气制法的两个问题

当然,人们可以说在前一个装置中,对H2S是进行了重点的“照顾”。用到了对其反应更有专一性的Pb(Ac)2。其实,考虑到H2S也有还原性,它也可以在后一KMnO4溶液中,与AsH3一起,同时被去除掉。

在下一个装置图中明显的是,还多了一种“洗气”的试剂,这就是“焦性没食子酸”溶液。试卷中还提示到,其用途是“吸收少量的氧气”。

这就有些奇怪了。从专门制备氢气的启普发生器出来的气体,并要有较长时间的对所所连接仪器的“气”,以便把系统中的空气完全排出,且最后还要有氢气的“验纯”。这样的氢气中是不可能还含有氧气的(否则前一个铜原子量的测定实验,也不会成功。因为,该实验就没有“除氧”这一装置和步骤)。

仔细考虑了一下,这里的焦性没食子酸还是有用的,但它不是用来“除氧”。而是为了“除掉氢气中可能会含有的少量氯气”,为此而精心设置的。

这是因为,在这个制取氢气的实验中,用的是盐酸。具有挥发性的HCl,会被产生出来氢气“裹挟”着,而有少量被带出。这些HCl气体在较浓的酸性KMnO4溶液中,还会被氧化成溶解度不大的Cl2,而混在氢气中。Cl2对这个还原WO3的实验会有严重的干扰(生成W的氯化物),所以必须要去掉它。

用什么试剂来除Cl2呢?能够与O2反应焦性没食子酸,当然有极强的还原性,它与Cl2的反应趋势会更大。完全可以担当起“去除Cl2”的任务。

要这样来解释焦性没食子酸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才会使学生更信服一些。

当然,许多人都会想到,为了去除HCl被氧化而生成的Cl2,从源头治理,当氢气刚从启普发生器出来后,就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那样不但会更容易、去除效果不是也会更好吗?

其实,只要理解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就会知道,体系中是否有微量的氧气,对这个实验的成败并不重要。要知道,经过“验纯”的氢气,即便没有了爆鸣声,也只是证明氢气中“氧气的量在爆鸣的极限范围之外”,只不过是浓度很低,不至于引起氢气爆炸了而已。这样的氢气(其中有极少量氧气)并不会影响其一开始的使用(它要还原的WO3就含有大量的氧)。

 

因为,这个固-气反应的时间会较长。在这个不断有氢气产出并穿过该装置的情况下,装置内残留的氧气,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总之,这种“洗气”所用的试剂种类,及先后次序,均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有讨论余地的,要因地制宜。

还要指出的是,在试卷中的这个装置图中,还有几个画的不够规范的地方。

一是,在启普发生器与带有标号 的洗气瓶间,有一个空的洗气瓶。这个空洗气瓶在这里的作用不大。因为它所起到的只是缓冲、使氢气的压强不要剧烈变化的作用。这种情况对启普发生器来说,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启普发生器可以很自如地控制气体的产出速度,不会有简易装置中氢气压强突然会变大的现象。

第二,在这个缓冲瓶中,氢气的导出管,应该插得更深一些,与瓶底间只要留有不大的缝隙就可以(图中是太多了)。这样可以使瓶中的空气尽快地排出。

第三,在其后的几个洗气瓶中,所装的溶液量都过少。最好能接近一半,这样气泡在溶液中才有足够的移动距离及时间,才可能有较好的“洗气”效果。

二、热化学循环法制氢

热化学循环法制氢研究的主流是用水来制取氢气。这是因为,水的来源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能够满足大量制氢的需要。

但是水的热分解温度为4000K。这要远远高于一般的锅炉,及核反应堆所能提供出的温度(1400)。

化学工作者设想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根据盖斯定律,将这个反应分成多个步骤来进行。反应的步骤虽然多了,但只要每步反应所需要的温度不那样高(反应条件容易得到满足),那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制氢方法了。

如,可以设想有一种金属M,它能够在一定温度下与水发生置换反应(像赤热的Zn与水蒸气的反应一样),M+H2O=MO+H2。这样就得到了H2

而这种金属氧化物在不很高的温度下,还能被加热分解(像HgO500时的分解),MO=M+1/2 O2。在得到O2的同时,又重新得到了金属M

这两步反应之和,就是水的分解反应,H2O= H2 +1/2 O2

而金属M又可以再与水反应制氢……,一直这样循环使用下去。

在这个化学热力学循环中,金属M作为参与反应的物质并不会被消耗(理论上),各反应均能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需要的总能量也不会增加(只取决于总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还实现了把水分解为H2O2的目标。

这样的热化学循环法制氢,在理论上是一种能耗最低,和最合理的制氢工艺。难度在于,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找到这样的金属M

化学工作者当然要扩大这种物质的搜寻范围,反应步骤也不限于一定要是两步。

于是,就有了如下试题中的这样两个例子。

关于氢气制法的两个问题

虚线给出的包括前3个方程式的系统(),表示的是一个分解水制氢的原理。

对于从没有接触过这种热化学循环的多数学生来说,做题的最大难点可能还是,他们不知道这一组的3个反应中,有许多反应物及产物只是参与了循环(并没有被消耗,从而可以被消去),及由此要得出水被分解的这个总反应。

这个题的考点实际是,学生懂不懂“化学热力学循环”(还真不知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大纲中,是否有这个比较冷僻的知识)。

当然,如果学生懂得了这类热化学循环的内涵,对这个题的解法也就不会像一般学生那样来把方程式相加。他可以直接写出水的分解反应方程式,H2O(l)= H2(g) +1/2 O2(g)

对系统()则直接写出H2S(g)=S(g)+H2(g)

至于哪个反应所需的能量(焓变)较少,他也是仅凭水分子更稳定,就可以回答“反应()所需的能量多”。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进行繁复的反应热的计算。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两个方法时,还应该提及的是:这两个方法的社会意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前者的进行虽然较难,但其作用是给社会解决氢气来源,这样的一个大问题。

 

而后者,所需的原料都不好找,所产出的氢气也就微不足道。这个循坏顶多也就算是一个,用硫化氢制硫时的一个工艺改进。。

三、该题中的表述有两点不足

作为一个影响面很大的高考题,如果严格一些要求的话,这个题中的一些表述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所需的能量,是不科学的。

对两个具体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以直接比较其焓变,而做出所需能量多少的判断。试卷要这样问,也是明确,学生很好回答的。

但试卷要求比较的是“系统所需的能量”。那就与系统设计的先进性有关了。

热化学循环要解决的不是反应的焓变问题,某反应的焓变基本是固定不变(不管是4000K下水的热分解,还是其用热化学循环法来制氢)。热化学循环要降低的是反应的温度。其工艺的先进性也主要表现在,所需反应温度的大幅度降低上。

可以把一个系统所需的能量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该反应进行所需的能量(焓变),这是固定不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用于,提供一个合适的反应温度。这后一部分能量是可以在很大幅度上变化的(与工艺流程有关)。

如果,系统()中的前一个反应的反应温度是500,而系统()中的后一个反应的反应温度是1000。还能说系统()所需的能量少吗?

第二,有的化学反应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的化学反应相去太远,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

如上一循环中的第一个反应,H2SO4(aq)=SO2(g)+H2O(l)+1/2O2(g) ,是一个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H2SO4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这样分解而产生出SO2O2这样的两种气体呢?教师是无法给学生解释清楚这类问题的。

热化学循环中的反应(方程式)不是可以随意臆造出来的。它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反应基础之上,是能够实现的。

如果教师必须要就这个从未见过的反应进行解释的话,可以回答为:这个系统不会只有这3个反应。为降低考试难度、减少反应的个数,命题者就把前面多个反应合写在一起,而组合成了这个反应。也就是说,第一个反应实际上是这个系统中前几个反应的一个归纳。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