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7年高考理综3卷13(化学)题的解析

标签:
高考化学题沉淀对数浓度图溶度积沉淀-氧化还原平衡浓对数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不该把沉淀对数浓度图引入中学化学教学
——对2017年高考理综3卷13(化学)题的解析
沉淀的对数浓度图在无机化学中是不会提及的。在以前的分析化学教学中,也是一个比较冷僻的知识。在计算手段日益丰富且方便的今天,这种图连同各种“对数浓度图”也均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现在它又以高考题的面目出现了。以至于一些年轻的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这类题时,自己对许多问题都说不清楚,在讲解更是时面临着一些无法逾越的困难。
像2017年高考理综3卷的13题,就是这样的一个题目。
该题的内容是:
教师在知道了题目的大意后,应该按如下的几个步骤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沉淀对数浓度图的结构及含义
所谓的沉淀对数浓度图,就是将沉淀平衡MmNn=mMn++nNm-,所关系到的溶度积的对数表示式logKsp=m·log[Mn+]+n·log[Nm-],或其负对数的表示式pKsp=m·p[Mn+]+n·p[Nm-],以图的形式给出来。
如,对于溶度积Ksp=2×10-7的CuCl来说。其溶度积的表示式为,logKsp= log[Cu+]+log[Cl-]= -6.7。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只要规定[Cu+]=1(log[Cu+]=0),马上就可得log[Cl-]= -6.7。再规定[Cl-]=1,马上就可得log[Cu+]= -6.7。
从这两个点就可以直接作出如下图一中的直线了。
当然,如果是Cu(OH)2这种类型的难溶物(Ksp=1×10-20)。其溶度积的表示式为,logKsp= -20.0=log[Cu2+]+2×log[OH-]。由[Cu2+]=1,有log[OH-]= -10.0。由[OH-]=1,马上就可得log[Cu2+]= -20.0。用这两点作出的直线是下图二。
图一明显的与试题原图中的“Cu+”线有区别。这是由于原图中的横坐标是-log[Cl-]的缘故(与图一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只要将其中的一个图,以纵坐标为轴旋转180°,两者就一样了。
至于两直线斜率不同,那是原图特意将横坐标的单位拉大了的缘故。实际上,横纵坐标的单位要相等才好。
总之图一与原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些许的区别。
从图一能够直观地看出难溶物的pKsp。方法是找出其中log[Cl-]或log[Cu+]等于0的点(也就是[Cl-]=1mol·L-1
对图二来说,与图一的差别在于,直线的斜率不同。这是沉淀物类型不同所造成的(在溶度积表示式中[OH-]项有一个平方)。对这类的图,则最好是从log[OH-]=0的点,来看pKsp的值(可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二、沉淀-氧化还原平衡浓度对数图
原图中“Cu2+”线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横纵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可看出它描述的是,log[Cu2+]与log[Cl-]间的关系。
首先应该讨论,涉及的是不是配离子[CuCl+]?因为,当溶液中[Cl-]不大时,是可能有这种离子存在的(少量的Cl-,不足以生成配合比更高的[CuCl2]、[CuCl3-]等离子)。
从这条直线的斜率可看出,它描述的不是[CuCl+]。因为如果是[CuCl+]离子的话,其直线的斜率应该与“Cu+”线的斜率相同(两者都是1:1型的物质)。
其次,就要考虑“Cu2+”线描述的是不是氧化还原平衡,“Cu+Cu2++2Cl-=2CuCl”了?这需要通过计算来验证。
查得,Φ°(Cu2+/Cu+)=0.152V,Φ°(Cu+/Cu)=0.522V。
对反应Cu+Cu2+=2Cu+……(1)
其所构成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0.152-0.522= -0.370V。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计算为,
这个计算结果告诉我们,反应(1)是一个很难进行、也就是反应程度很有限的反应。
再考虑到沉淀的生成反应,Cu++Cl-=CuCl,其平衡常数是1/Ksp=5×106。。
这样,反应Cu+Cu2++2Cl-=2CuCl……(2)
其平衡常数就是,K·(Ksp)2=1.4×107。
这个原本很难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1),由于产物会生成难溶物,而变得容易进行了。
将上述平衡常数关系式写为[Cu2+][Cl-]2=7.1×10-8,再取对数,得log[Cu2+]+2×log[Cl-]=-7.1。
这也是一个直线方程。当log[Cu2+]=0时,log[Cl-]= -3.6;当log[Cl-]=0时,log[Cu2+]= -7.1。由此画出的直线,可称为沉淀-氧化还原平衡浓度对数图。它描述的是,在有CuCl及单质Cu存在的情况下,[Cu2+]与[Cl-]间的关系。
将这个图,与前面的图一画在一起,就有下面的图三。
这个图与试题中的原图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将图翻转了一下,且横坐标的单位长度不等)。
这个图三中“Cu2+线”表示的是一个化学反应“Cu+Cu2++2Cl-=2CuCl”。也就是当有金属铜、Cu2+及Cl-离子共存时,如果Cu2+离子浓度增大(其状态点沿粉红色的直线向左上方移动),体系中的Cl-离子浓度就会减少(横坐标的读数会减少)。
遗憾的是,像原题那样,仅把这条线标注为“Cu2+”,有多少学生能知道其真实的含义呢?标记为“Cu+Cu2+”,可能会稍好一些。
这是一种很罕见的图。如果教师没有讲到的话,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自己琢磨出来。
三、对试题中各选项的分析
在清楚图中两条直线的含义后,就可以对题中各选项的正误作出判断了。
对于选项A:
由于纵坐标线就位于横坐标线的0点(原点)处。在纵坐标线上找到其与“Cu+”线的交点。该点的纵坐标数值就是CuCl的logKsp。它为-6.7左右。
这个数的首数为-7,这个数为10-7数量级。
这样,A选项是对的。
对于选项B:
原图中的“Cu2+线”的含义是,由于有反应“Cu+Cu2++2Cl-=2CuCl”的存在。随线上状态点的向右上方移动,Cu2+离子的浓度增大,其-log[Cl-]的数值是要增大的。实际上是Cl-离子浓度要减少。
所以,反应“Cu+Cu2++2Cl-=2CuCl”有去除溶液中Cl-离子的作用。
这样,选项B的说法也是对的。
对于选项C:
从“Cu2+线”还可看出,体系中Cu2+离子的浓度越大,Cl-离子浓度就越少。也就是选项C的后半句话是对的。
至于其前半句话“加入的Cu越多”,则是画蛇添足。因为,对一个参与液相中平衡的固体物质来说,其量的多少与平衡的移动无关(平衡常数表示式中不会有这一项,因为其活度为1)。Cu的量多了也不会使反应更完全。应该是够用就可以。所以选项C的前半句是错的。
这样,从整体来看,选项C就是错误的了。
对于选项D:
反应“2Cu+=Cu+Cu2+”的反应趋势大小,从这个图中是不容易直接看出来的。应该属于需要学生记忆的物质性质方面知识。教师应该直接告诉学生,Cu+离子在水溶液中是不稳定的,会歧化,最好还要补充一句“反应的趋于完全”。
也就是说,选项D是对的。
所以,最后的答案是“C”。四个选项中只有它是错的。
其实大多数教师也不清楚,D选项中的歧化反应是否能进行的很完全。
好在前面有一个数据。反应(1)“Cu+Cu2+=2Cu+”的平衡常数为K=5.6×10-7。也就是说,“2Cu+=Cu+Cu2+”的平衡常数是K=1.7×106。从这个平衡常数可以断定,这确实是一个进行的相当完全的反应。
四、几点感想
首先要指出的是,把这两个图引入到现行的化学教学,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学来,是非常不合适的。
这种对数浓度图中的“酸碱对数浓度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流行过,并且只限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当时,涉及酸碱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几乎都是用计算尺来进行的。所以,用图解的方法来替代酸碱溶液中比较繁琐的离子浓度计算,也能有一定的需求[1]。
当计算器出现,尤其是计算机普及后,连高次方程的求解都是举手之劳,就没有这种图解法的立足之地了。
至于,在这个题中出现的“Cu+线”、这个沉淀对数浓度图,则更是没有什么用处,在以前的分析化学中介绍和使用的都极少。因为,它所描述的不就是一个离子的浓度变大,另一个离子的浓度要变小,这样的一个极为简单的现象吗?
而“Cu2+线”描述的是,化学反应与沉淀平衡结合起来的一个过程,作用与“Cu+线”一样。也不能反映出更多的信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都用不着用这样的一个图来讨论一个化学反应。这是标准的画蛇添足。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再来讲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对现行的化学教学是一个严重的冲击。
第二点是,对数的表现形式及计算,在现行化学教学中,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
确实有一个化学概念是必须要用到对数的,那就是表示溶液酸碱性时,常常要用到的pH值。而有关pH的计算也恰恰是最为基本的化学计算。
加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乘除的计算几乎都要依赖于对数尺或对数表这样的工具来进行。所以那时的许多化学数据也都是以对数或负对数的形式来给出的。
但是,其副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相关的计算公式,变得不容易被把握了,同时也不好记忆了。因为,从加减关系无法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加减号的记忆反而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让学生记代数式形式的[H+]计算公式,并用计算器来求其运算的结果,无论是从对体系本质的把握,还是从表述的明快角度来看,都要远远地强于用对数来进行计算。
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由于中学生对于对数运算基本还是才入门,提高对数运算的水平也不是化学教学的任务。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除了pH以外,其他离子浓度的表示方法、相关的计算公式,都不应该用对数来处理。
第三点是,如果考试就是要考察学生化学知识多少、理论水平高低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话,就要把一些基本的化学信息表述的更清楚一些。
这个题即便打算让学生接触到这样的两个图,也应该把这两条线的含义表述的清楚一些。如果说,学生接触过溶度积,还应该能想到这条线含义的话。对“Cu2+线”学生是很难看懂的。
这无异于要求学生,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来作答。这种处理问题的经历,无论结果的对与错,对学生良好学习与工作态度的养成都是不利的。
在一个难度这样大的题中,还要把图中横纵两个坐标的符号弄得不一样。这都是一些属于“小把戏”范畴的动作。有不突出主题之嫌。
参考文献
[1] 彭崇慧编著. 酸碱平衡的处理--代数法与对数浓度图解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