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氢离子运动特殊性得到的又一个推论

标签:
氢离子运动特殊性水分子电极反应氢键格鲁萨斯机理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由氢离子运动特殊性得到的又一个推论
电化学过程多需要在电解质的水溶液中进行。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性,是由于其中的阴离子及阳离子可以定向移动,而造成的。
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人们多断言“水分子不能直接参与电极反应”,并认为实际参与电极反应的应该是由水分子解离出来的H+离子或OH-离子。
其实,这是对电极反应的一个表面及模式化的看法。是人们长期以来没有注意到“氢离子运动的特殊性”所造成的。
一、氢离子运动的特殊性
笔者最早看到关于氢离子运动的特殊性论述,是在周公度先生的《无机结构化学》中。在“水的结构”部分,有这样几个相关的重要观点[1]:
不同温度下,水中氢键数目不同。Raman光谱和粘度测量指出,20
先生针对“H+和OH-的淌度很大”还指出,它们在水中的运动,是通过“H2O的替换接力方式进行迁移”
并图示为如下的图a与图b(笔者对该图有微小改动)。
图a是一个氢离子迁移过程的示意图。标有“1”的是一个水合的H3O+离子(其中带有正电荷的氢离子用红色标记)。它以氢键与水分子2,及水分子3相连接(当然,这样的水分子还可以有第4、5、6……个)。要注意的是,这些氢键中的氢原子都是偏向左端氧原子的。
当氢原子在氢键中的位置同时被偏向右端时(此时并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所需要的能量极小,可以理解为这是氢键的振动),就会得到箭号右侧的结构图了。此时氢离子已位于水分子3上了。
图b表示,与H+离子一样,OH-离子的运动。也可以用“H2O的替换接力方式进行迁移”。
这两个图告诉我们,H+离子或OH-离子在水中的迁移,与其他离子的迁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不必产生分子物理坐标的位移,只要将诸氢键中氢原子改变一下其偏向就可完成。
在《物理化学》教材中,为说明H+离子与OH-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特别的大,也给出了一个质子传递的格鲁萨斯机理,认为是水分子的翻转,而使质子从一个水分子传递给另一个水分子。用以说明“电流很快沿着氢键被传导”[2]。
并图示为(笔者也有些许的改动。其中棕色的小箭号表示分子转动的方向):
这个解释与结构化学中的“氢键振动”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没有水分子的位置移动,氢离子通过“水分子翻转”就完成了远距离的传递。两者都强调,质子的迁移,是通过水分子的接力传递方式来完成的。
但是,“水分子翻转”模型关系到的是众多氢键的破坏及形成(会有更大的活化能)。这可能是结构化学家更认可“氢键振动”说法的一个原因吧。
二、氢离子在酸碱反应中的特殊性
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是一类极为重要,也极为常见的化学反应。通常人们都将其反应的模式理解为:
酸要电离出的H+离子,碱也要电离出的OH-离子。
两种离子都有无规则的热运动,及由浓度梯度驱动的扩散运动。当然,它们的运动还要受其他离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这样,当两种离子由于某种原因相遇后,就要发生人们熟知的,H++OH-=H2O,也就是中和反应。
可以将这个过程戏称为“三步走”。即,电离、运动、中和,这样的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承认像前一节所描述的那样,有“氢离子运动的特殊性”存在的话,你是不会同意“三步走”说法的。
酸碱反应的过程,完全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就是笔者提出的如下三个典型的过程。
强酸(HCl)与强碱(NaOH)的反应(图一):
强碱(NaOH)与弱酸(HAc)的反应(图二),及强酸(HCl)与弱碱(NH3)的反应(图三):
弱酸(HAc)与弱碱(NH3)的反应(图四);
不难看出,这些酸碱反应都是在酸与碱间,直接通过“氢键的振动”,就天衣无缝、且点对点地进行完了。无需有弱电解质的电离,也没有那个离子的运动或宏观的位移,更没有两个离子的“亲密”接触。
这就是所有酸碱反应共有的“特殊性”。
可以将其看作是,从“氢离子远动特殊性”得出的“推论一”。
三、水在电极反应中的特殊性
最近,笔者遇到了一个电解的问题,涉及到了水在电极上的反应。这使其又想到,水在电极反应中也应该能继续表现出其“氢离子运动的特殊性”。
如果讨论的是一个,用惰性电极电解Na2SO4溶液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应该写为,2H2O+2e-=H2↑+2OH-。在阳极上发生的反应可写为,2H2O+4e-=O2↑+4H+。
但是,教师还多要向学生继续解释为:在阴极上实际发生的过程是,水中的H+离子在得电子。由于H+离子浓度减少了,水的电离平衡H2O=H++OH-,就会不断地向解离的方向移动,以提供出H+离子。这也相当于产生出了更多的OH-离子。可以说“OH-离子是在阴极产生出来的”。
当然,在阳极上就是水中的OH-离子在给出电子了。这也会导致水的电离平衡不断移动,而继续电离出OH-离子与H+离子。
总之,就是认为,只有离子才有资格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电中性的水分子是不能参加电极反应的。
其实,只要稍稍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在许多情况下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是很低的。
即便是1.0 mol·L-1的盐酸,其中H2O分子H+离子的物质的量比,也是55:1。
在中性的Na2SO4溶液中,两者的比更是高达5.5×108:1。面对这样的比值,人们都不承认这些H+离子对溶液的导电性有贡献(纯水不导电)。难道在电极表面,这些H+离子就又能有“贡献”了?
至于在1.0 mol·L-1的NaOH中(电解时在阴极也产生氢气),H2O分子H+离子的物质的量比,更是高达5.5×1015:1。
不难想象出,在上述的这些溶液中,阴极表面必然会被水分子严密地包裹起来(除非它是憎水的电极,如汞)。怎么能指望着溶液中那很少的几个H+离子能得到电子,并靠它就能完成电极上电流的导通呢?何况随电极反应的进行,电极附近H+离子浓度还会急剧地降低。
这时,在阴极的表面必然会发生如下图五所示的过程。
本来与阴极接触着的水分子中显正电性的两个氢原子中,有一个会得电子成氢原子(右端浅绿色小球所示,两个这样的氢原子就可以结合成一个氢气的分子而逸出)。余下的OH-离子(蓝色标记)只要通过“氢键的振动”,就可以“移动”到远离电极的区域。
这时,水分子得电子的反应(不是H+离子),应该是阴极上的主要反应。
在阳极上的反应过程则如下图六所示。
当水分子中显负电性的氧原子1在阳极上失去两个电子成原子时(绿色标记),剩余的两个H+离子(红色标记)也可以通过“氢键的振动”而迅速地移动开来,以保持溶液局部的电中性。
这样,无需离子物理位置发生移动,也没有更多化学键的破坏及形成。无疑这是所需能量最为经济的一个过程。
不难看出,不论是在阳极、还是在阴极,与其他离子相比较,水分子在参与电极反应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这是由于水分子在位置、数量、及产物扩散速度上,都有优势的必然结果。
这个看法,应该被看做是,从“氢离子运动特殊性”得到的“推论二”。
当然,在表述的方法上,还是要以溶液的组成作为依据。
在酸性溶液中电解水的阴极反应,还是写,2H++2e-=H2↑,为宜。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电解水的阴极反应,还是写,2H2O+2e-=H2↑+2OH-,更合适。
在碱性溶液中电解水的阳极反应,还是写为,4OH--4e-=2H2O+O2↑,为宜。
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电解水的阳极反应,还是写,2H2O+4e-=4H++O2↑,更合适。
参考文献
[1] 周公度. 无机结构化学. 科学出版社. 1982年
[2] 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五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