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高考电化学题的几点看法

标签:
高考题电化学电解食盐水试卷的构成实验目的 |
分类: 高考试题解析 |
能这样使用pH试纸吗
——对2016年北京高考卷12(化学)题的解析
高考试题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导向性作用,不但是最直接的、也是号令性的。其题型及知识范围的些许变化,都是一线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关注点。他们必须将高考题用作,对教学进行“能力提升”及“查缺补漏”的一个工具,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将其吸纳进来。
如果在某道高考题中传递出了一些错误的信息,那其影响用“贻害无穷”来形容,是绝对不会过分的。
最近才了解到,对2016年北京高考卷中的一道电化学题,教师们有过一些看法和讨论。重点放在了实验的真实性及实验现象的解释上[1][2]。
其实还应该看到,这个题中有一些对化学教学影响更为深远的问题。
为讨论问题方便,这里先把该试题摘录如下:
这只是一道选择题,考虑到后面还有许多分值更高的综合性考题,学生是不会在这道题上花费很多时间的。
一、实验结果表述中的问题
但正是在“试纸使用”这个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上,命题者对“正统的实验教学”给予了沉重地一击。
看来,应该再复习一下,究竟应该如何来正确地使用pH试纸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试纸(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碘化钾-淀粉试纸、pH试纸等)的使用,是一项极为普通的操作。由于其使用方法过于简单,反而容易被学生所忽视,所以也是不规范操作现象最常出现的一个地方。
学生不考虑实际需要而整条地使用试纸,用手指尖夹持着沾有试液的试纸,把试纸浸泡在试液中,这都是一些极为常见的错误操作的表现。
与其他试纸的使用相比较,在pH试纸的使用中,实验结果判定的不规范,则是更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地方。
严谨且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一般都要就此而认真地叮嘱学生:
第一,pH试纸是粗略确定溶液酸碱度的工具。所以不能只看其颜色的变化。这种测试工作的目的是要得到溶液的具体pH数值,并以此作为测试工作的结果。
第二,由于不同厂家或不同批次试纸的色阶板,都可能有区别。所以,试纸润湿并变色后,应与其所附的标准“色阶板”作比较,由相近色阶数值可确定出被测溶液的pH值。也就是说,在测试时不但必须用色阶板,且必须是该试纸所对应的色阶板。
第三,对于一般的“广泛pH试纸”(pH测试范围为1-14)来说,不可读出5.5或5.3,这样的小数。因为pH试纸达不到这样的测试精度(精确pH试纸除外)。
尽管教师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pH试纸变红(或变蓝色)”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而本题的实验一,恰恰就给学生做出了一个对pH试纸可以“看颜色”的示范。看到这个题的学生会普遍认为,看来“在某些情况下记录pH试纸的颜色”还是可以的。咱们教师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不行、那不行”干什么?
总之,在高考题中出现这种少数学生才会犯的低级实验结果记录错误,是该题的一个无法被人容忍的“硬伤”。
应该用各点位(a、b……)处具体的pH数值,作为实验一的实验现象描述。
二、该试题是否有正确的答案
原题就两个实验给出了4个备选的答案。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个“不合理”的答案来。其中究竟哪个是不合理的呢?当然是需要学生逐个去判别的。
选项A,认为“a、d处发生的反应是,2H2O+2e-=H2↑+2OH-”。
从a、d处pH试纸呈碱性,就可以知道,这个反应确实是进行了。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选项B,认为“b处发生了反应,2Cl--2e-=Cl2↑”。
这个实验一电解的就是氯化钠溶液,是Na+离子与Cl-离子在承担着溶液导电的任务(这两种离子浓度如果低,溶液的电阻就大;浓度再低,电解就不能进行)。作为一个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在阳极上通常都会产生氯气。何况这个电极处的试纸颜色还被褪去了呢?这是Cl2存在的最显著标志。这个解释也是合理的。
选项C,认为“c处发生了反应,Fe-e-=Fe2+”。
考虑到铁丝的d处,进行的是得电子还原反应,在铁丝的另一端c处进行的必然是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这个结论也是合理的。
选项D,认为“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实验一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在电解装置的两极间,加入一个有一定线度的导体后,就相当于形成了两个电解装置。
这样实验二中就相当于有3个电解装置。“n处有气泡产生”也说明各装置中的电极反应确实都在进行着。
所以,在n球的左侧,必然有Cu被“腐蚀”成Cu2+离子而进入溶液。这些Cu2+离子会在m球的右侧得电子,以单质的形式析出。当然m球左侧的变化与n球左侧的变化是相同的。这个选项也是合理的。
四个选项居然都是合理的了。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学生要想得分,那就只能再从这4个选项中,必须再找出一个有“瑕疵”的才行。这就是要学生在鸡蛋里挑骨头了。如果考虑答题时间的科学分配,一般学生多是把这个分值较低的题先放一放。等其他的题都答完后,再仔细考虑它。
当其他的题都答完后,学生当然会对这个题接着进行,再思考和再分析如下:
对选项A,作为电解池的阴极,除了H2O得电子外,还可能有其他的反应吗?当然还可能有反应,Na++e-=Na。因为在汞阴极法电解食盐水时,进行的就是这个反应。在分解电压较大时,这个反应是必然会进行的。只不过这个反应的产物金属钠,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存在(会马上与水反应掉)。但是,这个反应必然是在进行着的。
既然是“挑骨头”,就姑且把这个反应看做是。选项A隐含的一点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吧。
对选项B,从实验现象看“b处溶液显酸性,局部还褪色”,用氯气与水的反应来解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由于单质氯歧化反应进行的相对比较快,Cl2+H2O=HCl+HClO,这会导致溶液呈酸性。继而进行的是比较慢的漂白过程。
在b处是否还有其他反应发生呢?当分解电压十分大时,当然还可能发生反应2H2O+4e-=O2+4H+,及反应3H2O+6e-=O3+6H+。这两个反应都会导致溶液显酸性,后者还有一定的漂白作用。
虽然,一般学生都会把这些反应看做是电解食盐水时的副反应,但也可以把这看作是答案B的不够全面的一个理由。
选项C的不足是,当a处产生的OH-离子迁移到c处时(两点间那么近),可能的反应是,Fe+2OH--2e-=Fe(OH)2↓。随之还有Fe(OH)2被空气氧化的一些现象。如果能预先估计到这些现象的发生,其实验时间一定会再延长一些的。在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方面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选项D的不足是“m处能析出铜”的说法,也有两处不够严密的地方。
一是,在刚开始反应时,m球的右侧也会有氢气生成(可能是实验者没有观察到),其左侧有铜的溶解(与n球一样)。只是在反应一段时间后,n球给出的Cu2+离子移动到m球处,其右侧才会有铜的析出。
二是,不能只看到m球右侧有铜析出。m球左侧铜的溶解也一直同时在进行中的。只看到有一侧铜的析出,看不到另一侧铜的失去,也是一种“短视”。
作为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分析,四个答案都只是不够全面,也没有发现到有什么可以被称为“不合理”的地方。
一轮分析下来,学生只好在慌乱中随便圈上一个答案。就算尽力了。其实用这个题来考化学教师,它们也会是众说纷纭,而得不到最终答案的。
当看到标准答案是B时,他们的第一反映肯定会是,这是无法接受的。
难道“b处溶液显酸性”就说明,在b处一定有氧气生成了吗?氯气也可以使水溶液呈酸性。
即便在b处有氧气生成,写出“反应,2Cl--2e-=Cl2↑”,就是“不合理”的、连其“褪色”的能力也否认掉了?难道生成氧气不只是它一个副反应吗?
让学生在4个都是基本合理的答案中,硬要选出一个“不合理”的答案来。这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一般教师都是不会承认它的。
这个题没有正确答案。
尽管一些教师用氯水滴在pH试纸上,可以观察到了红圈的形状与电解食盐水时的情况有所不同,证明了题设实验情境的真实性。但是,这也证明了“红圈可以是氯气独自造成的”。仅从题目中“b处变红”这4个字,无法得出“肯定有氧气生成”这样的结论。
更准确地说,这个实验中氯气的存在,会掩蔽掉氧气物理及化学性质的表现,妨碍人们对其作出“有氧气生成的反应在发生”这样的判断。
三、从其他方面看该试题的“合理性”
高考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知识及能力的选拔性水平测试,其试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广度及新颖性。但是,其科学性、有效性、导向性,则是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道试题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1.
这个题有相当高的难度。因为不但是学生,就是教师也不会接触过这样的实验。何况还是以这种形式展现出来的。
估计,真正能想通并回答出这个题的学生,可能远比命题者估计的要少很多。
用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效度(指的是水平高的学生反而容易答错)来衡量。其中有那一条会合格呢?
把这样一个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要有较强归纳和类比能力,才能做出判断的题,以选择题的形式给出,也不合适。
对这种“特殊”的高考题(一份卷中也就是一两个),也应该有一个“试做”的机制来约束及检查一下才好(办法总是可以找得到的)。
把奥化比赛中才适用的题搬到高考中来,是不合适的。
2.
教师在上每次实验课时,都要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批准学生提出的实验申请时,不但会问问其实验目的是什么,还多要帮助他明确一下。
这道题的两个实验,其实验目的是什么呢?这对给学生讲这个题的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尽管教师可以说出,在电解槽中放入一个导电体后,就相当于将其分为了两个电解槽。
但是,这也是有条件的。问题还在于,在好端端的电解槽中为什么要放入一个导电体呢(副反应还多,电解产物还不便于收集)?
教师本想说,这个一个学生的实验。但是想一想,也不行。因为哪个实验不是经过教师的批准和同意其实验方案后,才得以进行的呢?
恐怕只能说,这是一个“趣味”实验,或是一个学生的“恶作剧”了。
教师再想一想,这样说也不好。这样的实验怎么能用来作为高考题呢?
高考题还是尽量联系一些科研或生产的实际才好。
3.
这两个实验作为一类极为罕见的“非常规”实验,有许多地方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
在滤纸条上进行电泳实验是很经典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离子在移动距离上的差别。
但在试纸条上进行这个电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减少食盐水用量的作用(用考虑这个问题吗?)。但是,其后果及副作用则是溶液的内阻急剧地变大(溶液的截面积变小造成的),气体产物的观察、收集、检测都成了问题。
从几位教师的重复实验看,这两个实验都要用较高的电压。在这种很高的外加电压情况下,在一支电极上同时会有多种反应产物生成,也是必然的。
4.
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电化学知识的介绍本来就很有限。在不介绍电极电势概念及能斯特方程的情况下,对许多实际问题都无法进行深入地讨论。何况还有一个随反应条件不同而可变的过电位的时时存在。
前几年考题中的“铁闸生锈”、“Fe2+在阳极上的失电子”,都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麻烦。使中学教师不讲这些内容还不行,讲也讲不明白。
教师要知道电化学问题的复杂性,对与其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有敬畏之心。作为一个能自发进行化学反应的原电池,其涉及的影响因素还是较少、也简单一些的;作为电解池则要复杂很多,因为能斯特方程描述的都是一个个的平衡,电解过程则是这些平衡的一个集合;而电镀则是一门“技艺”,是很难用某几个化学原理把其描绘的十分清楚的。
电化学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的扩张应该“打住”。
高考题是化学教学大纲的最鲜活的诠释。也不要再通过它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塞进教学中来了。
四、讲解这个题时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该考题的题干是以化学实验记录或报告的形式给出的。由于篇幅及考核的内容所限,只能给出“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这样的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了一些“隐藏”和“简化”的处理,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教师也知道,作为完整的科学实验记录,是应该同时将溶液浓度、外加电压、试纸长度、通电时间、甚至直流电源型号等内容,也记录下来。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也会仿照着,用这样的形式及语言来写实验报告。
所以,教师在讲这个题时一定要指出,这是“某学生实验报告的一部分,作为考题有些重要内容还被故意省略掉了”。
应该对这个“实验报告”表述的不完整及不规范性,加以判定和确认。因为多数学生是没有这种判别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陈荣聪 对一道北京高考电化学试题的实验验证和启示 化学教学 2017.4
[2] 姚志斌 对一道北京卷电化学试题的再解析 化学教学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