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

(2017-05-17 17:12:17)
标签:

金属镁

氧化镁

氢氧化镁

镁离子的水解

化学教学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

镁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常见元素。教师在化学教学多对其给予一些特殊的关注,是由于其单质及化合物的某些性质,除了有较多的特殊性之外,它们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还起着某些性质转换点这样的作用。

尽管在以往的中学化学教材中也有“镁、铝”这样的一章,但关于镁的这方面内容介绍还是不够系统的、甚或是没有提及。为了帮助学生不只是机械性的记忆一些孤立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指出镁元素的哪些性质是特点、哪些是转换点,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

学生最早认识镁元素大概是从金属活动顺序表开始的。从最活泼的金属KCaNa开始,排到第四个就是Mg了。但这个活泼性的递减,在Mg处却有了一些要“质变”的味道。

也就是说,我们不妨在NaMg间画一条界线,在Mg之前还都是活泼金属,从镁开始就变为较活泼的金属了。

较活泼金属与活泼金属的最主要区别是:

它们与水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现象是不同的。活泼金属都可以在冷水中剧烈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MgAl),则都要先把氧化膜去掉,才能与水反应。即便这样,它们与冷水的反应也极慢,反应通常要在加热的情况下来进行。

当金属镁与溴水反应时,没有氢气放出,而是直接发生如下的化合反应、生成溴化镁,这其中就有金属镁与水反应较困难的因素。

    Mg +Br2=MgBr2

从镁开始,包括镁在内,后面的金属就都能在空气中较稳定地存放了。而镁前面的金属都只能在煤油或石蜡中保存。这主要与该金属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产物是否很致密有关,不属于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说明的范畴。只是,恰好与这个顺序相同了而已。

二、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金属镁在许多性质上,还会表现的更像金属钠,而不像金属铝。

如,金属镁在CO2气体中能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

又如,金属镁在加热的情况下很容易与氮气反应(在加盖的坩埚中加热镁粉,表层是氧化镁、内部就是氮化镁)。这也与NaCa相似。

另外,氧化镁的一些化学性质,也是更像氧化钠,而不像氧化铝。

如,MgO与水的反应,MgO+H2O=Mg(OH)2MgO还可作干燥剂)。

又如MgO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MgO+CO2=MgCO3 (与生石灰一样)。

都是氧化铝所不能发生的反应。

看来,应该将这些性质看作是ⅠAⅡA族元素的性质。也可以说是s区元素的性质,或者说是典型金属元素的性质。这样就将Mg、与p区的Al和其他过渡金属元素区分开来了。

故此,镁的这些性质就不应该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联系起来,最好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角度来归纳及记忆。

在一些化学辅助教学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如果相对应的碱能溶于水,则这个氧化物可以与水直接反应而生成可溶性的碱”。并让学生以此来判断,某氧化物是否能与水发生反应。

用这个“对应碱是否可溶”的标准来衡量氧化镁及氧化钙,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好解释的“例外”。因为从碱的溶解性表可知,氢氧化镁是不溶,氢氧化钙是微溶的。那么,这两种氧化物与水的反应就被认定为是不能或难于进行的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总之,用元素周期表来做这几条性质的归纳,才是比较严谨,且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

三、氢氧化镁的特殊性

氢氧化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氢氧化镁是一个不溶性的碱

不但在化工生产的实用上可认为它不溶。其通过溶度积所反映出来的溶解性(Ksp=1.8×10-11)也示远小于碳酸镁(Ksp=3.5×10-8)及其他的许多不溶性镁盐的(MgF2Ksp=6.5×10-9MgSO3Ksp=3.2×10-3Mg3(PO4)2Ksp=10-25[1]

这也可以说明,为了精制食盐水而去除其中的Mg2+离子,为什么加入NaOH,不但是一个可行的措施、并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由于在硬水中常含有Mg2+离子。所以在讨论硬水软化时,也要用到一些有关Mg2+离子的化学知识。

在很早以前的中学化学教材中,曾经把用熟石灰软化暂时硬水的反应方程式写为

Mg(HCO3)2+Ca(OH)2=CaCO3+MgCO3+2H2O

这就是没有考虑到氢氧化镁不但是一个不溶碱,其溶解度还小于其一般常见难溶盐,而造成的错误。

后来教材才改成了,Mg(HCO3)2+2Ca(OH)2=2CaCO3+Mg(OH)2+2H2O

其实,这不仅是一个所加入的Ca(OH)2是否足量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准备让Mg2+离子沉淀的更完全一些的理论问题。

2. 氢氧化镁溶液有显著的碱性

尽管氢氧化镁是一个不溶性碱,在水中溶解的极少,但其溶解的部分会完全电离,并可以使无色的酚酞指示剂变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又不同于其他的不溶性碱。而常把氢氧化镁作为是一个中强碱来看待。

对氢氧化镁的化学性质,既不可归于一般的可溶性碱,也不可归于一般的不溶性碱。

3. 氢氧化镁可以与某些弱酸的酸酐(酸性氧化物)直接发生反应

这是氢氧化镁不同于一般不溶性碱的又一个性质。如,即便是氢氧化镁固体(无论是否有液态的水存在),它都可以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如下的反应。

Mg(OH)2+CO2=MgCO3+H2O

这与Ca(OH)2CO2的相应反应相似。

4. 氢氧化镁不能与一般的可溶性盐进行复分解反应

由于氢氧化镁的溶度积比一般的难溶镁盐的溶度积还要小,所以氢氧化镁不能与一般的可溶性盐(如Na2CO3NaFNa2SO3Na3PO4)发生复分解反应。

可以用一个不便于直接用溶度积判断反应方向的例子来计算一下。

如,反应3Mg(OH)2+ 2Na3PO4=6NaOH+ Mg3(PO4)2,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后。不难计算出其平衡常数是: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

从这个很小的平衡常数值不难看出,这个反应是不会正向进行的。

5. 氢氧化镁的热分解温度较低

与其他的s区氢氧化物相比较,氢氧化镁的热分解温度也是比较低的(见下表)。

物质

NaOH

Ca(OH)2

Mg(OH)2

Al(OH)3

温度/

1378熔化

580分解

350分解

170分解

这与Mg2+离子有较多的电荷、较小的半径,导致其极化能力较强有关。

四、镁盐的一些性质

实验室中常见的镁盐有MgSO4∙7H2OMg(NO3)2∙6H2OMgCl2∙6H2O

其中较为主要的性质有如下的几点:

1. MgCl2∙6H2O的加热脱水[2]

由于Mg2+离子的极化能力很强,在加热MgCl2∙6H2O晶体时,它不是简单地脱水,而是会部分的水解。

408K时的反应为,MgCl2∙6H2O=Mg(OH)Cl+HCl+5H2O

770K时有反应, Mg(OH)Cl=MgO+HCl

要得到无水的MgCl2,必须要在干燥的HCl气流中来加热MgCl2∙6H2O

在这一点上MgCl2∙6H2OCaCl2∙6H2O间有显著的不同。

2. Mg(NO3)2的热分解反应

在加热分解硝酸盐三种分解模式中,Mg(NO3)2的分解形式是很有标志性的。

硝酸盐的第一种反应类型,如2NaNO3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2 NaNO2+O2

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是亚硝酸盐和氧气。发生这类反应的硝酸盐,恰好就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Mg前面几个离子的盐。

第二种反应类型,就是以硝酸镁为代表的,如2Mg(NO3)2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2MgO+4NO2+O2

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是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发生这类反应的硝酸盐,恰好就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从Mg2+开始一直到Cu2+的这些离子。

第三种反应类型,就是硝酸铜后面的硝酸盐,如2AgNO3化学教学中的金属镁及其化合物2Ag+2NO2+O2

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是金属单质、二氧化氮和氧气。

3. 关于Mg2+离子的水解

从酸碱质子理论的观点来看,金属离子的水解性就是该质子酸的酸性。质子酸的酸性与其共轭碱的碱性又成反比关系。

这样,在已知Mg(OH)2是一个中强碱的情况下,就可以预料到Mg2+离子的酸性应该会很弱,其水解的程度会很弱。

实验的数据是,Mg2+离子的酸常数为pKa=11.41,相当于Ka=3.9×10-12

其他金属离子的相应数据为:

Zn2+离子pKa=8.96Pb2+离子pKa=7.8Fe2+离子pKa=6.74

Fe3+离子pKa=2.83Cu2+离子的pKa=8.0Ca2+离子的pKa=12.8[3]

可见Mg2+离子是一个极弱的质子酸(比Ca2+离子稍强)。这样,其可溶性盐的酸性,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是,当阴离子会较强烈水解时,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在化学手册的溶度积表中,是没有MgS这种物质的。

在化学手册的化合物性质表中,MgS的颜色栏写的是“红色”,溶解性栏写的是“水解”[4]

这就意味着,用金属镁与硫粉反应可得红色的MgS。该MgS在水中会水解,与水发生反应而生成Mg(OH)2H2S。反应为方程式为,

       MgS+2H2O= Mg(OH)2+H2S

用可溶性Mg2+盐与Na2S溶液反应,就更不会得到MgS了。将与Al3+离子的双水解反应极为相似,方程式为,

     Mg2++S2-+2H2O= Mg(OH)2+H2S

参考文献

[1] 姚云斌等编. 物理化学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 J∙ A ∙迪安主编. 尚久方等译. 兰氏化学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91

[4] []G∙H∙艾尔沃德. T∙J∙V∙芬德利编. 周宁怀译. SI化学数据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