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和热测定”实验的几个问题

标签: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原理中学化学教材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
有关“中和热测定”实验的几个问题
为了加强定量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这个课堂演示实验在近40年前就被引入了中学化学教材。
当时,尽管自己对这个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就有一些质疑。但资历尚浅,总以为早晚会有人提出如下的这些不同观点,在再版时会把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改掉。
没想到的是,在现行教材中,它基本上仍是以老面孔的形式再次出现的[1]。
只好在这里再与同仁们磋商一下了。
一、反应装置应该与时俱进、科学合理
由于烧杯是一种最为基本与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所以人们多认为这套测定实验的装置,还应该是由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来构成的。
由于测定的是反应热。出于要与外界隔热的需要,又只好在大小两烧杯之间再填充泡沫塑料或纸条。
由于填充的碎泡沫塑料只能减弱空气的对流,不能阻止热的辐射和传导,其隔热的效果并不很好。所以实验结果有时会比理论值偏低一半还多。
在保温杯已极为常见的现在,应该规定必须要用保温杯来进行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中,并没有什么需要用肉眼才能被观察到的现象,没有一定要直视反应过程的需要。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的这个实验也是在“保温杯式简易量热计”中进行的[2]。
出于防止小烧杯或保温杯的底部,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被温度计或玻璃搅拌器接触到,而造成破损。教材最好还要规定,在温度计及玻璃搅拌器插入上盖板后,要用橡皮圈将其所能下移的最下端位置给固定住。
教师还应该知道,由于这个反应的温度升高值是不大的。从最终的计算公式
可知,当实验值ΔH=57.1kJ/mol时[3],t2-t1只有3.4℃。温度计的读数如果有0.5℃的误差,就会有14.7%的实验误差。如果温度计连1℃的刻度都没有,这个实验就很难被认为还是一个测定实验了。
所以所选用的温度计的刻度值应该能尽可能的小(精密度才能高),应能看出0.1℃的差别才好。
二、实验步骤应合理
在这个实验中,要测定三个温度值。为避免测量仪器间的系统误差,这三个温度值的测定应该由同一支温度计来完成。这样该温度计的使用顺序就应该安排的比较合理才好。
教材规定的顺序是:先在小烧杯中测盐酸的温度;将温度计清洗干净后,再到量筒中去测NaOH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计再次清洗干净,最后放入装盐酸的小烧杯,测反应终止时的温度。
这样的实验步骤安排有两个不合理的地方:
一是,如先测NaOH溶液的温度,就可以少洗一次温度计。
二是,用温度计先测盐酸温度后测NaOH温度时,其表面上沾有的盐酸就必须要被洗去。这会造成盐酸量的少许损失(而它是不过量的,NaOH才是过量的)。
这个实验以先测NaOH溶液的温度。洗后,用其后测盐酸温度,不必移出,接着再测反应后最终温度。这样的次序才好。
三、可以考虑测定“量热计热容”
当实验误差与理论值相差较大时(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到,这个实验的最主要误差就是没有考虑到量热计本身所具有的热容。当反应进行导致溶液温度上升时,量热计不是也同样要吸一些热,而使其温度一起升高同样的幅度吗?
当实验结果偏低过多时,是有补救方法的。教师可以采取的对策就是,继续测出该量热计的热容(不同量热计的热容是不一样的)。
测定量热计热容的方法是[2]:
先将量热计中酸碱反应后的残液倒出,洗净,并使其中无多余的水。
用量筒取50.0 ml自来水放入原量热计(保温杯、及插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的上盖)中,至温度不再改变,记录下冷水的温度T1。
再用量筒取50.0 ml自来水,在小烧杯中加热至高于冷水温度20℃左右。静置半分钟,测出其温度T2,然后迅速将其倒入装有冷水的量热计中。盖好量热计的上盖,用搅拌器搅拌至温度不再改变,记录下最高温度T3(当然更准确的T3,最好通过作图由外推法来获得)。
当冷、热两份水的质量相同均为m、水的比热容为C时,有
冷水得的热为=mC(T3- T1)
热水失的热为= mC(T2- T3)
量热计得的热为= mC(T2- T3)- mC(T3- T1)
这样量热计的热容就为
在本实验中,水的质量为m=50.0 g、水的比热容为C=4.18 J∙ g -1∙℃-1。将它们及测得的T1、T2和T3,一起代入式(2),就可以得出量热计热容的具体数值。
把反应后温度与原盐酸温度间的差值,乘以量热计热容,就是量热计所吸收的热量。应该将其补充到这个测定实验的数据中来。
四、反应中氢氧化钠要过量的原因
在这个测定实验中,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对其原因,教材解释为是“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这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要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对一个可逆反应,只有一个反应物过量了,另一个反应物才会反应的更完全。
其实对这类强酸与强碱间的反应来说,极大的平衡常数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反应进行的是相当完全的。只要是等物质的量的一元酸碱,都可以完全中和,测出的中和热也相差无几。
之所以要让NaOH过量,可能是由于以下的一些原因。
第一,在中学实验中这两个溶液在配制时不但不可能进行过标定,并且还都是粗略配制的。这时,易变质NaOH中的杂质Na2CO3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不能不被考虑到的。
对反应H++OH-=H2O,不难计算出反应热为ΔH= -285.3-0-(-230.0)= -55.3(kJ/mol)。
对反应2H++CO32- = H2O+CO2,不难计算出反应热为ΔH= -285.3-393.5-2×0-(-676.3)= -2.5(kJ/mol)。
也就是说,氢氧化钠与盐酸、及氢氧化钠与碳酸钠,两者间的反应热是有极大差别的(近20倍)。
为了避免碳酸钠的十分显著的干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氢氧化钠的过量。在有氢氧化钠还存在的情况下,碳酸钠是不会与盐酸反应的,因为前者是更强的碱。
第二,在定量的实验中,这一做法也有普遍的实际意义。即便是最精密的实验,也没有必要让两种反应物都按相互完全反应的理论值来取用,只要其中一个量是足够准确的(以其为计算的标准),另一个量只要能保证稍稍过量即可,而没有必要去进行很准确的、也无任何意义的称量。
参考文献
[1] 人教化学选修4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年
[3] [英]J∙G∙斯塔克、H∙G∙华莱士著. 杨厚昌译. 化学数据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