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2017-04-13 16:31:20)
标签:

强酸

电离常数

固有酸度

非水溶液

酸度函数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在电离理论中人们规定,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也就是说,像盐酸、硫酸、硝酸这些所谓的强酸,在水中均会100%的电离,而不用再去考虑其电离常数是多少。

由于这个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忽略掉了,所谓的强酸是相对于弱酸而言的,是溶剂水对这些酸有拉平效应而造成的一个宏观结果。

其实,不仅是在非水溶剂中,即便是在水溶液中各种强酸的强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强酸间也是有电离常数的差别,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进行数值的比较。

比如,化学教学中一般都会告诉学生,主要是由于键能的不同,对氢卤酸有酸性HI>HBr>HCl,这样的变化序列[1]

而对含氧酸来说,作为非金属性强弱的一种表现,HClO4的酸性要强于同周期的H2SO4;由于HNO3有分子内氢键的存在,而酸性要“比其它强酸稍弱”。所以也有酸性HClO4> H2SO4> HNO3,这样的变化序列[2]

要把这两个序列叠加在一起间,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当然会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常见强酸酸性强弱的不同排序

要对强酸的酸性进行最为直接地比较,当然就是找出他们在水中电离常数的具体数值。尽管在一般的化学数据表中只有弱酸的电离常数,但是在某些教材或化学手册中还是可以看到强酸的这些数据。

只是,有一些相互间不能吻合的现象,

1. 在某化学手册的《25水中无机物的质子转移反应》表中,就酸的pKa值,给出了如下的数据(部分摘抄,并按酸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3]

HI

HBr

HCl

HClO4

H2SO4

HNO3

pKa

-9.5

-9

-6.1

-4.8

-3

-1.38

给人最明显的感受是,这几个含氧酸的酸性都不如氢卤酸。

2. 在某《中级无机化学》教材的《25水溶液中一些常见酸的酸度常数》表中,就酸的pKa值,给出了如下的数据(部分摘抄,并按酸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4]

HA

A-

Ka

pKa

HI

I-

1011

-11

HClO4

ClO4-

1010

-10

HBr

Br-

109

-9

HCl

Cl-

107

-7

H2SO4

HSO4-

102

-2

与“1”表中的数据比较,HClO4的位置有很大幅度地提升,其酸度常数的数值大于了HBrHClH2SO4的酸性还是不如HCl

当然,这各表中数据的精密度很差,连一位有效数字都没有,只反映出了数据相互间的数量级差别,

3.某《分析化学》教材在讨论“溶剂的拉平效应与分辨效应”时指出,在冰醋酸介质中,四种常见强酸的电离常数如下[5]

HClO4+HAc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H2Ac++ClO4-pKa=5.8

H2SO4+HAc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H2Ac++HSO4-pKa=8.2

HCl+HAc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H2Ac++Cl-pKa=8.8

HNO3+HAc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H2Ac++NO3-pKa=9.4

即,它们在溶剂冰醋酸中都变成了弱酸。且有酸性,HClO4> H2SO4> HCl > HNO3,这样的一个顺序。冰醋酸是是它们的分辨溶剂,把它们在水中所表现出的不明显差别,给放大出来了。

在这个顺序中,H2SO4的酸性是要强于HCl的。

4. 在某些化学手册中确实有HCl pKa-2.36,这样的记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化学手册中,当时只记下了数据、而没记下出处。哪位同仁要能碰到,请告诉我)。HCl 的酸性不如H2SO4强。

总之,这些数据不仅精度不高,且相互间多有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就它们酸性的强弱,给出自己的判断。

二、对这些数据的理论分析

在上面的4组数据中,第二组数据可以被忽略掉,因其过于粗糙。

第一与第三组数据,虽是在不同溶剂体系中得到的,但是可转化为同一体系中的数据,以便相互间进行验证与比较。当然,这个转换要助于“固有酸度”的概念[5]

下面再简述一下有关“固有酸度”的主要观点:

从两性溶剂中会有质子自递反应的角度来看,两性溶剂SH中的质子自递反应可表示为,

SH+SH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SH2++S- ……(1

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Ks也被称作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

质子自递常数的关系式为,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2

不难看出,反应(1)实际上可以被拆分为如下的两个半反应

SH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H++S-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SH+ H+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SH2+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其中的KaSHKbSH分别被称为溶剂的固有酸度常数和固有碱度常数。它们反映出了溶剂给出和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它们与溶剂质子自递常数的关系为,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其中的αSH=1)。

由此可以看出溶剂的酸碱性越弱,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越小。

由此导出的第一个结论是,采用pKs大的溶剂来进行酸碱滴定,会使其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pH有更大的变化范围,会使滴定突跃增大、滴定的准确度提高。

另一个结论就是,两性溶剂SH,对溶质HA酸性影响,要用下面的式子来讨论。

HA+SH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SH2++A-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3

这表明,酸HA在溶剂SH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度KHA,与该酸的固有酸度KaHA,及溶剂的固有碱度KbSH有关。

也就是说,在溶剂水中作为强酸(HClH2SO4HNO3)的诸KHA,都与该酸的固有酸度KaHA很大,及溶剂水的固有碱度KbSH也较大相关。它们是被水的较大固有碱度KbSH给“拉平”了。

而在冰醋酸,这个固有碱度KbSH很小的溶液中,这些强酸的强度间也会表现出有明显的差别。

第三点就是,可以用式(3)对一些酸在不同溶剂中的电离常数来进行数值间的换算。

具体的方法如下:

硝酸在水中的电离度为Ka=2.4×10

即,K HNO3H2O=KaHNO3KbH2O=2.4×10……(4

硝酸在冰醋酸中的电离度为Ka=4.0×10-10

即,K HNO HAc=KaHNO3KbHAc=4.0×10-10 ……(5

式(4)被式(5)去除,有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即,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6

或对“6.0×1010”取负对数,得-10.78。这样式(6)还可以被写为,

pKHNO3H2O= pK HNO HAc -10.78 ……(7

式(7)对其他的酸也都是好用的。

这样,根据第三组的数据,用式(7)就可以直接计算出这些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也就是第一组的相关数据)。

对高氯酸,有pK HClO4H2O= pKHClO4 HAc -10.78=5.8-10.78= -5.0(第一组该数据为-4.8,两者吻合的不错);

对硫酸,有pK H2SO4H2O= pKH2SO4 HAc -10.78= 8.2-10.78= -2.6(第一组的该数据为-3,吻合的也不错):

对盐酸,有pK HClH2O= pKHCl HAc -10.8= 8.8-10.78= -2.0(与第一组数据-6.1,相差很大):

对硝酸,有pK HNO3H2O= pKHNO3 HAc -10.8= 9.4-10.78= -1.4(这应该算是一个验算,因为“-10.78就是由这两个数据计算出来的)。

只有pK HClH2O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考虑到曾看到过的数据“-2.36”,这个计算的结果应该还是可信的。

应该承认,有HClO4> H2SO4> HCl > HNO3,这样一个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三、酸度函数所给出的信息

在某些化学手册中,还可以看到如下的名为“酸度函数——Ho”的一些数据 [3]

强酸间酸性强弱的比较


在该表的说明中指出:酸度函数Ho=(pKHB+) +log(CB/CHB+)溶剂,以对硝基苯胺的pKHB+=0.99为参比,而得到的数值。

在一些教材中则介绍为:在非水质子溶剂的溶液中、无水纯酸溶液中、或浓水溶液中,常用酸度函数来描述酸的强度。也就是,用弱碱指示剂的质子化程度来表示酸给出质子的多少[4]

涉及的反应为 B+H+=BH+。这里的B是弱碱指示剂。KHB+BH+的电离常数。

在水中,Ho就相当于pHHo值越小,表示溶液的酸度越大。反之,Ho值越大,表示溶液的碱性越强。

也就是说,这个表中的数据实际就是各种酸溶液中的实测酸度。

这些Ho数值,似乎反映出了不同酸溶液中的更实际一些的情况。

对每个纵列的一种酸来说,始终都有随着酸的浓度增大(由上而下),溶液的酸度也逐渐增大,这样的现象(当然,其中H3PO4HF列的数据与本文的讨论内容无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酸溶液浓度相同时(看表的横行),不同种酸溶液的酸度大小顺序是可以被改变的。

如,在浓度均为0.1mol•L-1时,H2SO4的酸性最强(Ho=+0.83)。而HBrHClHNO3的酸度均相同(Ho=+0.98)。

在浓度均为0.5mol•L-1时,H2SO4的酸性还是最强的(Ho=+0.13),HClO4次之(Ho=+0.18)。而HBrHCl的酸度仍相同(Ho=+0.20)。HNO3最弱(Ho=+0.21)。

当浓度变为1.0mol•L-1时,HClO4的酸性就超过H2SO4了。

此后随酸的浓度不断增大,始终有HClO4> H2SO4> HBr > HCl> HNO3

用最后这个序列作为强酸酸性强弱比较的结果,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  J.A.迪安主编. 尚久方等译. 兰氏化学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91

[4]  唐宗薰主编. 中级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  武汉大学等校.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