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间溶度积大小的比较

标签:
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单位溶度积沉淀转化分步沉淀 |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
难溶电解质间溶度积大小的比较
在用平衡常数来讨论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时,常常要比较一些化学热力学常数的数值大小。如,对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可用两相关电对标准电极电势大小来直接判断标态时的反应方向;对酸碱反应可用两相关酸常数Ka的大小来进行简单的反应方向及限度的比较。
但是,对沉淀转化反应则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对溶度积的数据来说,还有一个两沉淀类型是否相同的问题。在讨论沉淀转化反应时,必须要考虑到沉淀类型是否相同、这个因素的影响。
一、讨论沉淀转化时的两种情况
可分为两种情况来讨论沉淀转化反应的完全程度。
第一类,当沉淀类型相同时,可以用溶度积大小来直接进行讨论或比较。
例1,氯化银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反应的方程式为AgCl+I-=AgI+Cl-
(本文所用各Ksp数据均来自文献[1])
从该平衡常数有很大的数值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进行的相当完全的沉淀转化反应。因为,只要溶液中的[Cl-]不大于[ I-]的1.9×106倍,该沉淀转化反应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对这种沉淀类型相同的难溶物是否能相互转换的定性判断,实际上并不一定要进行上述计算。因为,只要直接比较产物端沉淀与反应端沉淀的Ksp相对大小,就可以定性地知道该沉淀转化反应的方向及趋势。
第二类,当沉淀类型不同时,则不能再用溶度积去直接进行比较了,而要用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如下例:
例2,铬酸银沉淀与氯化钠溶液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Ag2CrO4+2Cl-=2AgCl+ CrO42- ……(3)
即便查得两物质的溶度积Ksp(Ag2CrO4) =3.5×10-11、Ksp(AgCl) =1.8×10-10(两者相差不多,前者还稍小一些),人们也不敢贸然做出这个反应进行的不多,这样的判断。因为,当两种难溶物的类型不同时,需要做一个具体的计算。
计算表明,虽然反应物端Ag2CrO4的溶度积还要小一些,但这仍是一个能够进行的相当完全的沉淀转化反应。
例3,磷酸银沉淀与氯化钠溶液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Ag3PO4+3Cl-=3AgCl+ PO43-
查得两物质的溶度积Ksp(Ag3PO4) =1.4×10-16、Ksp(AgCl) =1.8×10-10(也是前者的数值更小)。计算为:
这个沉淀转化反应进行的会更完全。
可见,对这种反应前后难溶物溶度积类型不同的沉淀转化反应,要用一个溶度积与另一个溶度积的方次来进行比较,才能判断出反应的方向。
对比反应方程式(1)与(3),及平衡常数关系式(2)及(4)。不难看出,是酸根离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造成了与其平衡常数关系式中相关的离子浓度数值方次的不同,并给用溶度积直接进行比较造成了困难。
如果酸根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是相同的,就不会有这种判断或计算上的麻烦了。
二、一个有关溶度积新概念的引入
不难想象出来,如果将化学反应方程式换成另一种形式来书写,让其中酸根所带的电荷相同,这种麻烦自然就会被避免掉。
这样,就可以用的溶度积与AgCl的溶度积,从数值大小来直接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
既然习惯上称Ksp(Ag2CrO4)
为Ag2CrO4的溶度积,其数值为3.5×10-11。那么,就可以将称为Ag2CrO4的单位电荷溶度积,简称单位溶度积,并用符号KDsp来表示。在关系及数值上有
。
对AgCl这样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本来就都只带有一个电荷的难溶物来说,其溶度积显然就是单位溶度积。
对例2,其中反应物端沉淀的单位溶度积是,而产物端AgCl的单位溶度积Ksp(AgCl)
=1.8×10-10。显然,后者的单位溶度积更小,沉淀转化反应是完全的。
对于任意的难溶物MaXb(其中两种离子所带电荷分别为Mb+与Xa-),化学式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为a•b。这样,由溶度积Ksp(MaXb)数据得到其单位溶度积数据的方法就是,。
不难看出,对Ksp=1.4×10-16的Ag3PO4来说,其单位溶度积就是将Ksp开三次方。应该是KDsp(Ag3PO4)=5.2×10-6。它也是要大于AgCl的单位溶度积的。
三、单位溶度积概念的应用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在分析沉淀转化问题时,单位溶度积概念有很明显的优势。
此外,在用某一种阴离子(或阳离子)来沉淀几种阳离子(或阴离子)时,如需讨论离子的沉淀次序,单位溶度积概念也是应该一个很好的工具。
如,已知一些金属硫化物溶度积及的单位溶度积数据如下表:
物质 |
Ag2S |
Hg2S |
CuS |
Bi2S3 |
CoS |
FeS |
SnS2 |
MnS |
Ksp |
2×10-49 |
1×10-47 |
6×10-36 |
1×10-97 |
2×10-25 |
6×10-18 |
2×10-27 |
2×10-13 |
KDsp |
4×10-25 |
3×10-24 |
2×10-18 |
7×10-17 |
4×10-13 |
2×10-9 |
2×10-7 |
4×10-7 |
最低[S2-] |
2×10-49 |
1×10-47 |
6×10-36 |
5×10-33 |
2×10-25 |
6×10-18 |
4×10-14 |
2×10-13 |
不难看出,按Ksp或KDsp数据大小来排序,所得到的序列是不一样的。
上表中第二行的Ksp数据中有两个数据(红色字体)表现出反常的小。所以,第二行并不是一个Ksp数据依次增大的序列。
而第三行是一个按KDsp由小到大的数据依次给出的排序。这个排序还有什么物理意义呢?可再进行一个如下的计算。
当某溶液中含有上述各金属离子,且它们的浓度都是通常的1 mol•L-1时,如欲用某含S2-的溶液来沉淀它们。当不考虑溶液的酸性时,可简单用Ksp计算出沉淀每种离子所需的最低[S2-]。如,对Ag2S,当[Ag+]=1 mol•L-1时,[S2-]=Ksp(Ag2S)/ [Ag+]2=2×10-49。这就是沉淀该浓度Ag+所需的最低[S2-]。将沉淀各种离子所需的最低[S2-]都计算出来,就得到了上表中的第四行数据。意外的是,这个第四行的[S2-]数据居然与第三行的单位溶度积(KDsp)有完全一致的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这表明KDsp还可以用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用沉淀剂来沉淀某些通常浓度的离子时,这些离子被沉淀下来的先后次序。
总之,当难溶物溶度积类型不同时,可以用单位溶度积概念来避免,溶度积用浓度方次表示时给人带来的某些错觉,而更突出其相关离子浓度间的实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等校.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