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铜元素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标签:
铜元素碳酸铜铜氨溶液氢氧化铜氯化铜 |
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与疑难问题讨论 |
与铜元素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金属铜及其一些化合物。由于它们一般都不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以人们对其中一些细节问题也关注的很少。但是,作为化学教师,有些问题还是应该清楚的。
一、金属铜能溶于稀酸否
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Cu位于H的后面,所以金属铜应该不与稀硫酸或盐酸发生反应。
但在有氧气存在时,情况就不同了。氧气可参与这个反应,而有
2Cu+4HCl+O2=2CuCl2+2H2O,
2Cu+2H2SO4+O2=2CuSO4+2H2O。
即,在有空气存在时,铜可缓慢地溶解于这些酸中。
如,将废铜填装在一个塔状容器中,从上方较缓慢地淋入稀硫酸,从下方通入被加热的空气,在塔的底部收集硫酸铜溶液。这就是生产速度可以被人们接收,且最为经济的一个硫酸铜工业制法。
在实验室中,将铜片浸入能与空气接触的稀硫酸中。放置一段时间,也可以看到溶液中有Cu2+离子的蓝色出现。
二、铜的碳酸盐
在中学化学教材后所附的“碱、酸、盐的溶解性表”中,对应于Cu2+离子与CO32-离子的方格中有一个醒目的“不”字,大家都知道这是指“CuCO3不溶于水”。于是部分学生就据此,而将硫酸铜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写为
CuSO4+Na2CO3= Na2SO4+ CuCO3↓
其实这是因对该表的解读有问题,而造成的方程式书写错误。
在有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就断言,碳酸铜、即正碳酸铜是不存在的。因为在溶液中Cu2+会部分水解,所以只存在其碱式盐——碱式碳酸铜。
且,由于其组成有别,这类碱式盐还有繁多的种类。如,用作中国画颜料的孔雀石组成为CuCO3·Cu(OH)2,石青的组成为2CuCO3·Cu(OH)2,常见的是组成为2CuCO3·3Cu(OH)2的碱式碳酸铜。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碱式碳酸铜有十几种,按CuO:CO2:H2O的比值不同而异”。
为确认正碳酸铜到底能否存在,查找了一下兰氏化学手册,在溶度积数据表中的CuCO3项后清楚地标有1.4×10-10的数据。
看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正盐的CuCO3还是能够存在的。只是在一般的情况下CuCO3难于存在而已。
而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溶液反应的情况,都应属于这种正碳酸铜不能存在的“一般情况”。反应方程式通常要被写为
5CuSO4+8Na2CO3+6H2O = 5Na2SO4+6NaHCO3+ 2CuCO3·3Cu(OH)2↓
这一方程式也太复杂了。况且所生成碱式碳酸铜的组成也不见得就严格地有这样的组成。最好还是将其示意性地表示为Cu2(OH)2CO3。这样就可较方便地写出方程式
2CuSO4+3Na2CO3+2H2O = 2Na2SO4+2NaHCO3+ Cu2(OH)2CO3↓
在有的资料中还指出,将CO2通入Cu(OH)2悬浊液中,可以得到孔雀石。反应为
2Cu(OH)2+CO2 = H2O+CuCO3·Cu(OH)2↓
总之,这类有可能生成碳酸铜的反应,实际生成的都是碱式碳酸铜,方程式也都是复杂的。且其化学组成受反应条件不同的影响还很大。
这类方程式还是不要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才好。
三、有关铜氨配离子的一些问题
在实验室中制备铜氨配离子(四氨合铜(Ⅱ)离子)的方法有多种。要注意不同制备方法所对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所得配合物名称上的区别。
1.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氨水至沉淀生成。然后继续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这是最为常见的制备铜氨溶液的方法。反应方程式为
2CuSO4+2NH3·H2O=(NH4)2SO4+Cu2(OH)2SO4↓……(1)
(要特别注意上反应中生成的是碱式硫酸铜)
Cu2(OH)2SO4+ (NH4)2SO4+6NH3·H2O=2[Cu(NH3)4]SO4+8H2O……(2)
可以看出,反应(1)与(2)相加,就是Cu2+离子成配离子的如下反应(3)
2CuSO4+8NH3·H2O=2[Cu(NH3)4]SO4+8H2O……(3)
产物的名称是硫酸四氨合铜(Ⅱ)(或简称硫酸铜氨)。
但在有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将式(2)写为
Cu2(OH)2SO4+
8NH3
=2[Cu(NH3)4]2++SO42-+2OH-
这个式子(4)显然是错误的。它没有考虑到反应(1)中产物(NH4)2SO4的存在。
其实,仅看式(4)的产物端有OH-离子生成,也知道这个式子不对。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弱碱(NH3·H2O),是不可能生成强碱OH-离子的。
2.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至Cu2+离子沉淀完全。过滤,分离出Cu(OH)2。然后,在Cu(OH)2沉淀中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这也是一种制备铜氨溶液的方法。反应方程式为
CuSO4+2NaOH=Na2SO4+Cu(OH)2↓……(5)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6)
产物的名称是氢氧化四氨合铜(Ⅱ)(或简称氢氧化铜氨)。
这样最终所得的铜氨溶液里是不含有SO42-离子的。
3.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至Cu2+离子沉淀产生。在不过滤及分离出Cu(OH)2的情况下,往体系中中加氨水,至沉淀溶解。这还是一种制备铜氨溶液的方法。反应方程式为
CuSO4+2NaOH=Na2SO4+Cu(OH)2↓……(5)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6)
与方法2相比较,这个方法只是没有将Cu(OH)2沉淀分离出来,其余的操作都是相同的。所以这两个方程式,与方法2的反应方程式一模一样。
但是最终产物的名称就是个问题了。因为溶液中既有SO42-离子,也有OH-离子(是第一步反应时所加的,在式(6)中还是配合物的外界)。是叫硫酸四氨合铜(Ⅱ)好,还是叫氢氧化四氨合铜(Ⅱ)好呢?
似乎哪个名称都不好。因为这是一个由两种阳离子Na+、[Cu(NH3)4]2+,与两种阴离子SO42-、OH-,共同组成的溶液。对配离子[Cu(NH3)4]2+来说,SO42-和OH-所处的地位无疑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对整个配合物来命名,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能指出有四氨合铜(Ⅱ)配离子存在,这就就足够了。
四、氢氧化铜的两性
氢氧化铜有微弱的两性。所谓“微弱的两性”的含义是指,它有碱性,而可溶于强酸;同时又有很弱的酸性,它只能溶于浓的强碱溶液。
所发生的反应为Cu(OH)2+2H+= Cu2++2H2O,
及Cu(OH)2+2OH-= [Cu(OH)4]2-。
至于溶解Cu(OH)2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没有查到。但有一组数据可供参考。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有一组先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Cu(OH)2,然后再验证其酸、碱性及其他一些性质的实验。
其中,制取Cu(OH)2时,用的是2mol·L-1的NaOH。说明Cu(OH)2在2mol·L-1 NaOH溶液中不会溶解。
在验证Cu(OH)2显酸性的实验中,用的是6mol·L-1的NaOH。说明Cu(OH)2在这样浓的NaOH溶液是要溶解的。可以理解为,浓氢氧化钠指的就是6mol·L-1以上NaOH溶液的意思。
由于在一般的性质实验及分离实验(如分离Fe3+、Cu2+、Al3+)中,都不可能用到这么浓的NaOH溶液。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Cu(OH)2的两性问题。
五、CuCl2的颜色
氯化铜是一个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较常遇到的化合物。作为反应现象描述的基础,就需要区分出来、它在不同状态下的各异颜色。
红热的铜丝在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的是棕色的烟。即,固体氯化铜是棕色的。
在这个集气瓶中加很少量的水,所得溶液的颜色是绿色的。这是由于有黄色的[CuCl4]2-离子及蓝色的[Cu(H2O)4]2+离子同时存在的缘故。
继续将该溶液稀释,则溶液逐渐由绿变蓝。这是由于[CuCl4]2-离子不够稳定,在稀释中[Cu(H2O)4]2+离子的比例要不断增大的缘故。
Cu(OH)2溶于HCl时,所得的溶液是黄色的。因为,在这种Cl-离子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只有[CuCl4]2-离子存在。
总之,一个体系的颜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把颜色与离子种类的关系看得过于绝对化,它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可以有比例上的差别。
六、铜盐的脱水
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在不高的温度下就可以失去其结晶水,而变成无水硫酸铜。由于这个过程中有明显的颜色改变,所以常作为课堂演示或学生实验的内容。
CuSO4·5H2O(蓝色)
在这个反应得到的无水硫酸铜中,再滴加1-2滴水。除能看到颜色又重新变蓝外,用手在试管外壁还能感受到,在这个水合过程中有较多的热量放出。反应方程式为
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由于这个实验很典型,于是一些学生很想知道,这个反应的颜色变化(蓝
白)是否是硫酸铜独有的反应现象。而仅据这个反应现象,是否就能基本判断出,该物质很可能是硫酸铜。
在常见阳离子中,确实只有一些铜盐呈蓝色。而从阴离子的角度看,符合无水盐是白色、带结晶水时呈蓝色的盐并不多。除硫酸铜外,只有硝酸铜。
查得,Cu(NO3)2是白色的,Cu(NO3)2·3H2O也是蓝色的。
同样有Cu(NO3)2 (白色) +3H2O = Cu(NO3)2·3H2O(蓝色)。
即,白色粉末+水→蓝色晶体,这个现象不是唯一的。可能是硫酸铜或硝酸铜。
再讨论一下其逆过程的反应情况。
查得,在加热情况下,硝酸铜晶体发生的并不是反应Cu(NO3)2·3H2O(蓝色)= Cu(NO3)2 (白色) +3H2O。而是在170℃时分解成碱式硝酸铜Cu(NO3)2·Cu(OH)2。进一步加热到200℃时分解出CuO(黑色)。
也就是,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反应,蓝色晶体→白色粉末+水,对应的化学物质只能是硫酸铜。
当然,作为化学物质的鉴别,还是要再验证一下SO42-离子确实存在,才更严谨一些。
七、与氨气的反应
在所有金属中,像铜这样与氨气有极为密切关系的元素确实不多。即,金属铜及其许多化合物,都能与氨气间直接发生一系列人们不大注意的反应。
在实验中,化学工作者应该知道,有关氨气的下面这些较为特殊的性质。
1. 无水硫酸铜不能用来干燥氨气
当氨气与无水CuSO4作用时,会生成CuSO4·5NH3。其中只有一个NH3分子能被H2O分子所替换。而成CuSO4·4NH3·H2O。
所以,不能用无水CuSO4作氨气的干燥剂。那样,它吸湿的能力要减弱许多,同时还会造成氨气的损失。
2. CuO可以氧化氨气
氧化铜是一个氧化剂。在加热的情况下能被氢气还原。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氨气也有还原性,所以,在加热的情况下也有反应
3. 金属铜也可以与氨气反应
在加热的情况下金属铜也可以与氨气直接反应,方程式为6Cu+2NH3=2Cu3N+3H2(即,Cu置换出了NH3中的H)。
考虑到,实验室中以前多用金属铜来去除某气体中的少量杂质氧气。即,在加热的情况下有反应“2Cu+O2=2CuO”发生。
但是,在有NH3存在的情况下,就不能再用这个方法来除氧气了。因为,这会导致系统中又引入新的杂质H2。
八、氢氧化铜的被还原
人们多用乙醛可被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所氧化,这个实验来证明乙醛的还原性。
这一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Cu(OH)2的“新制”。即“临时配制”。
为什么要临时配制?一些资料中只解释到“分解失效”的程度。但分解成什么物质了,却让人很难理解。
是否能与Al(OH)3沉淀做一个类比。即Cu(OH)2从溶液中刚产生出来时,也是一种无定形的絮状沉淀。其组成不均匀,所含水量也不定。是这种絮状的沉淀才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及较强的氧化性。
在溶液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这些絮状的氢氧化铜就会转变成微粒排列比较规则的晶体。其化学活性,即氧化能力就会大幅度地减弱。而导致它与乙醛的反应不能很好地进行了。
这个反应的沉淀颜色变化情况是“蓝→绿→黄→红”(甚至可以到紫红)。可解释为:
在与乙醛作用时,氢氧化铜的变化为“Cu(OH)2(蓝色)→CuOH(黄色)”。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于前者的量要逐渐减少,后者的比例是不断增加,就会出现一个“蓝→蓝绿→绿→黄绿→黄”的颜色变化过程。
而“黄→红”是由于CuOH的热稳定性很差(稍热就要分解)而导致的 “CuOH(黄色)→Cu2O(红色)”变化。当这两者的量相差不大时,也能看到一个橙色的中间过度颜色。
如果乙醛是过量的,则还能将Cu2O继续还原成暗红色的铜粉(或铜镜)。
其实不止是氢氧化铜,氧化铜的氧化能力在反应“CH3OH+CuO=HCHO+Cu+H2O”中也得到了很充分地体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