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中的量变与质变问题

标签:
固体反应物表面的钝化盐类的水解硫酸钡的转化金属锡与铅间的置换反碳的被氧化产物 |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
化学变化中的量变与质变问题
与物质的其它运动形式一样,在化学变化中也总是交织着量变与质变,及如何由此来定义某一个化学变化是否进行了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定要会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并辩证地来看待一些化学反应的本质。
一、在固体反应物表面有保护膜生成的情况
在化学中常有一类,由一种固体物质与溶液中(或气相中)的另一物质间发生反应,但生成物能附着在固体反应物表面而形成一个起保护作用的膜,从而阻碍该化学反应继续进行的情况。
如,浓H2SO4及浓HNO3与金属Fe(或Al)间的反应(生成氧化物保护膜);
金属Al、Zn、Mg、Pb常温下与空气中O2的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碱式碳酸盐);
CaCO3与稀H2SO4间的反应(生成难溶盐);
金属Pb不溶于稀HCl及H2SO4(生成难溶盐)。
像块状石灰石与稀H2SO4的反应现象就是,石灰石刚与硫酸接触时的一瞬间会有一些气泡产生出来,随即反应就停止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将上述这些反应归纳为“能起反应”好,还是“不能起反应”好呢?
最好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对化学反应的进行程度要有一个量的概念。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否进行了,是要由可觉察、且主要是要有一定量反应产物生成,来加以体现的。如果一个反应生成的产物量很少,人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反应基本没有进行,而得出“不反应”的结论。
一个化学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某一普通体积的固体物质,其表层(或表面几层)的微粒,在总微粒数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
为此,可计算如下:
例1,计算0.10cm厚的Fe片中铁原子的层数(可将每个铁原子按立方体来处理)。其上下表面两层在总层数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解:查得,铁的摩尔质量为56 g/mol。铁的密度为7.8 g/cm3。这样,1 mol铁的体积为56/7.8 = 7.2(cm3)。
每个铁原子所占立方体的体积为7.2/6.0×1023 =1.2×10-23(cm3)。
这个立方体的边长为,2.3×10-8(cm3)。
所以0.10cm厚的铁片的层数为 0.1÷(2.3×10-8)=4.3×106。读作四百三十万层。
如果仅其上下表面的这两层能发生某化学反应的话,这两层在总层数中所占的分数为2/4.3×106=4.7×10-7。相当于千万分之五,也就是反应的比例仅为千万分之五。这类“反应”的比例也确实是太小了。
即使把这个表面反应的层数再扩大几倍,乃至十倍,其比例也不会达到需要我们加以考虑的程度。
也就是说,从反应物减少量的角度看,这个反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个反应没有进行”。
第二,再看人们对这个反应的关注点,也就是进行这个反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用铁制的槽车装运浓硫酸,当然用的就是铁与浓硫酸间不反应的性质;将锌镀于铁的表面,也是利用锌与空气不反应的性质;铝制生活用品大量地被使用,也是由于它不与空气及水反应;用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无法获取到实验者所需要的CO2量。当人们关注这个反应能否显著进行的时候,这些例子当然都属于不能反应的范畴。
反之,如果我们用化学方法给一件钢铁零件进行“发蓝”处理。虽然仅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但坚实的氧化物层,而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反应结果(是关注点)。这时。人们就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个反应进行的量很少,但它确实还是发生了。
二、盐类水解的程度
人们通常都认为一般盐的水解程度是有限的。为此还在中学化学教材“盐类的水解”中,安排了一个告诉学生“一元弱酸强碱盐的水解度不会大于50%”的习题。似乎要找到一个量变而导致质变的一个关键点。
实际上,这个习题是没有多少普遍意义的。
一是,中学生能接触到的一元弱酸本来就极少,其可溶性强碱盐当然也就没有几种了。
二是,不同盐的水解程度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如不少二元及三元弱酸的碱金属正盐的水解度都要大于50%。
三是,一些金属离子即使水解度不很大,也会由于水解而造成溶液浑浊或变色。这在化学实验中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其实,即使在无机化学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也对盐的水解度没有给予多少关注。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如NaCl、NH4NO3与Na2CO3溶液的区分问题,可以用pH试纸来解决。
第二,掌握盐溶液的配制方法。如配制SnCl2溶液时,要用一定量的6 mol•L-1 HCl为溶剂来溶解这个盐,然后再稀释,以避免有水解产物Sn(OH)Cl沉淀生成;而在实验室中配制1 mol•L-1 Na2S溶液的方法是,溶解240g Na2S•9H2O和40 gNaOH于水中,稀释至1升,以避免在配制及使用该溶液时有其水解产物H2S 逸出[1]。
第三,某些盐可替代酸或碱来使用。如,工业上在某些情况下可用纯碱或石灰石来中和酸,而Na2S的俗名就是“臭碱”。又如泡沫灭火器中Al2(SO4)3与NaHCO3溶液间也是一个酸碱反应。
三、用平衡常数判断某化学反应能否进行
在化学热力学的学习中,学生常形成一种根据反应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变(或平衡常数),就来判断反应方向的习惯。其实这是很有害的。
要清楚,当反应的标准吉布斯函数变不是很正(或平衡常数不很小)时,反应物浓度对反应方向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仅举出如下的几个例子:
例1,BaSO4是否溶于Na2CO3溶液?
在氯碱工业电解食盐水前,要先对食盐水进行精制,以去除其中对电解过程有干扰的Ca2+、Mg2+及SO42-离子。
具体方法为:
先用过量的BaCl2溶液沉淀SO42-离子(BaCl2不过量则SO42-离子不能被沉淀完全)。
过滤出BaSO4后,再用过量的NaOH及NaCO3混合溶液,去除掉Ca2+、Mg2+及多余Ba2+的离子。
如欲不过滤出BaSO4沉淀,就直接向混有BaSO4的悬浊液中加NaOH及NaCO3混合溶液,就必须要清楚“BaSO4是否会溶于Na2CO3溶液”的这个问题。因为只有在“BaSO4不溶于Na2CO3溶液”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为此,可计算为:
考虑沉淀转化反应BaSO4+ CO32- = BaCO3 +SO42-(这会导致溶液中[SO42-]增大),
由于BaSO4的溶度积小于BaCO3的溶度积,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值比“1”小了许多,似乎可以不考虑BaSO4在Na2CO3溶液中的沉淀转化问题。
但,这个平衡常数终究还可表示为[SO42-]:[CO32-] = 0.042:1≈1:24,这样的一个比值的。
如果溶液中[ CO32-]>2.4×10-4,BaSO4就会重新溶解而造成[SO42-]>1.0×10-5。
如果溶液中因Na2CO3必需过量而有[ CO32-]=1.0×10-2,则BaSO4就会重新溶解而达[SO42-]=4.2×10-4。这是一个由于BaSO4被转化,而导致溶液中重新出现有较大[SO42-]的反应,使BaCl2溶液沉淀SO42-离子的操作效果大打折扣。在生产中是应极力避免这种“BaSO4部分溶于Na2CO3溶液”现象的发生。
例2,已知Sn2++2e- = Sn的标准电极电势值Φº(Sn2+/Sn)= -0.1375V,而Pb2++2e- = Pb 的标准电极电势值为Φº(Pb2+/Pb)= -0.1263V。
这两个数据说明,Sn的金属活泼性比Pb要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也是如此)。据此,也可以计算Sn 与Pb2+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判断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解:对反应Sn +Pb2+= Sn2+ +Pb。写出能斯特方程
由此可得K=2.39。
这就意味着,反应达平衡时有。不论反应前溶液中原有Pb2+离子浓度是多少,被Sn 置换后[Sn2+]都只能是溶液中[Pb2+]的2倍多一些。即Sn只能使约70%的Pb2+离子被置换出来。
这个计算同时还告诉我们,金属Pb理论上也是可以与Sn2+溶液反应的(当然还要考虑阴离子不得是Cl-或SO42- ——因为它们会使Pb2+沉淀)。反应的最终结果也是。即有29.5%的Sn2+能被金属Pb置换出来。这个置换反应只不过进行的更不完全一些而已。
例3,在不同温度下,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产物的分析。
通常人们都将温度不很高情况下的这个反应写为C+2CuO=2Cu+CO2,而将强热条件下的反应写为C+CuO=Cu+CO。
而没有看到,在这两种情况下实际上都存在着同一个化学平衡2CO=CO2+C。是这个平衡,始终对反应产物的比例,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此,可以试着计算一下这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
反应的标准焓变,
ΔrH°=ΔfH°(C,s)+ΔfH°(CO2,g)-2×ΔfH°(CO,g)=0+(-393.5)-2×(-110.5)= -172.5(kJ•mol-1)。
反应的标准熵变,
ΔrS°=S°(C,s)+S°(CO2,g)-2×S°(CO,g)=5.73+213.6-2×197.6= -175.9(J•K-1•mol-1)。
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近似为,
ΔrG°=ΔfH°-TΔrS°= -172.5-T×(-175.9) ÷1000。
由此,可求出:
1. 当T=773K(500℃)时,ΔrG°= -36.5(kJ•mol-1),由化学等温式ΔrG°= -36.5×1000= -8.314×773×lnK,可求出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93。
气体的总压如为1atm,设CO的分压为x,有。可解出CO的分压x =
0.057(atm)。这样CO2的分压就是0.94 atm。
约有分压比,p(CO2): p(CO) = 16.5:1。
2. 当T=981K(708℃)时,ΔrG°=0。由化学等温式ΔrG°= -RTlnK=0,有反应的平衡常数K=1。
气体的总压如仍为1atm,设CO的分压为x,有。可解出CO的分压x =
0.62(atm)。这样CO2的分压就是0.38 atm。
约有分压比,p(CO2): p(CO) = 1:1.6。CO的分压增大了一些。
3. 当T=1173 K时(900℃),ΔrG°=33.8(kJ•mol-1),由化学等温式ΔrG°= 33.8×1000= -8.314×1173×lnK,可求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03。
气体的总压如为1atm,设CO的分压为x,有。可解出CO的分压x =
0.97(atm)。这样CO2的分压就是0.028 atm。
约有分压比,p(CO2): p(CO) = 1:35。CO的分压又增大了不少。
4. 当T=1573 K时(1300℃),ΔrG°=104.2(kJ•mol-1),由化学等温式ΔrG°= 104.2×1000= -8.314×1573×lnK,可求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465×10-4。
气体的总压如为1atm,设CO的分压为x,有。可解出CO的分压x =
0.9997(atm)。这样CO2的分压就是0.00035 atm。
CO2的分压已微不足道,可以认为这个气体就是CO了。
总之,随着反应的温度的逐渐升高,所得混合气体中CO2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可以用质变来描述这种量变。而认为木炭在温度不很高(如一般的酒精灯)情况下的被氧化产物为CO2,而在强热(如工业生产或用喷灯加热)条件下的被氧化产物为CO。
在讨论炼铁副产物高炉气中的组成情况时也是这样。由于高炉上层焦炭的温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弄得)很高,所以高炉气中的CO2仍有一个不很小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