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写法

标签:
最高价含氧酸分子式通式法化合价法化学教学 |
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 |
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写法
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给出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后,学生总是试图写出这些水合物的化学式(以下简称分子式)。这时,介绍一下这些分子式的写法,学生是很乐于接受的。
写出这些水化物分子式的预备知识有三点:
首要的,当然还是要考虑到各元素的化合价。它关系到某个原子所能结合的其它原子个(或原子团)数目的多少。且在一个正确的分子式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起码应该是“零”。
其次,某个原子所能结合的其它原子个数的多少,还与其所能提供的成键原子轨道数,及原子半径比有关。其原子半径大,能提供的原子轨道多,它能结合的原子数才可能多。这个数字可以称作是配位数。
一般情况下,第二周期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时的配位数不大于3,第三、四周期原子的配位数不大于4,第五周期原子的配位数可以是4或6。
第三,氧化物与水反应而生成的水合物,实际都有形式为M(OH)n的组成与结构。它有两种解离的方式(以n=1为例,如下图)。
当a键与b 键的强度有差别时:如a键更容易断裂,就会生成M+及OH-离子,发生的是碱式解离,可称这种物质为碱;如b键更容易断裂,就会生成MO-及H+离子,这时发生的是酸式解离,可称这种物质为酸。当a键与b 键的强度差不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可能进行碱式解离,也可能进行酸式解离时,就称这种物质为两性氢氧化物。
即,在这三类物质中,M都是中心原子,O原子是其配原子,H原子是“端基”原子。从组成来看,这三者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将硫酸SO2(OH)2写为H2SO4的形式,只不过是为了将其容易解离的H+离子,以醒目的方式突出出来罢了。
据此,就可以给出下面两个,写出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的方法。
一、通式法
当某主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数(即主族数)为n 时,其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子式就应该用通式M(OH)n,来描述。
1. n较小时
当n=1时,其分子式为MOH;当n=2时,其分子式为M(OH)2;当n=3时,其分子式为M(OH)3。这些物质都是常见的,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2. 当n=4时
其分子式为M(OH)4(或写为H4MO4,也称为原酸)。对这种M的配原子较大的情况,就要考虑配位数的影响。
对第二周期的C原子,其最大的配位数只有3。所以,从原酸中要减去一个水分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这样得到的结果是H2CO3。
第三周期Si的配位数可以是4。这样正硅酸H4SiO4就没有必要再去“脱水”。当然由于溶液浓度或温度的影响,而产生的“脱水”现象,那属于另外的一类问题了。
属于其它几个周期的Ge、Sn、Pb氧化物的水化物都难溶,且是一些组成不定的氧化物水合物,除写为M(OH)4外,还常用XMO2·yH2O来表示。
第五周期的含氧酸盐还可以被写成Na2[Sn(OH)6],这样的形式。可以被看做是M(OH)4·2H2O(中的2个H2O分子给出2个H+离子后所成)的盐。
3. 当n=5时
其分子式为M(OH)5(或写为H5MO5)。当然就更要考虑配位数的影响了。
对第二周期的N原子,其最大的配位数只有3。所以,从原酸中要减去两个水分子(四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这样得到的结果是HNO3。
第三周期P的配位数可以是4。这样,需要脱去一个水分子。得到的是H3PO4。
砷酸的分子式为H3AsO4。锑酸的分子式可写为H[Sb(OH)6]。
4. 当n=6时
其分子式为M(OH)6(或写为H6MO6)。当然也必须要考虑配位数的影响。
对第三、四周期的S和Se原子,其最大的配位数是4。所以,从原酸中要减去两个水分子(四个氢原子、两个氧原子)。这样得到的结果分别是H2SO4和H2SeO4。
第五周期Te的配位数可以是6。这样,不需要“脱水”,其分子式就是H6TeO6。
5. 当n=7时
其分子式为M(OH)7(或写为H7MO7)。当然还是要考虑配位数的影响。
对第三、四周期的Cl和Br原子,其最大的配位数是4。所以,从原酸中要减去三个水分子(六个氢原子、三个氧原子)。这样得到的结果分别是HClO4和HBrO4。
第五周期I的配位数可以是6。这样,只要脱去一个水分子,可得到分子式H5IO6。
像Na2H3IO6、Ag5IO6都是它的盐。
二、化合价法
依据的还是上面的三个“预备知识”。由某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是可以直接写出氧化物水化物的分子式的。步骤为:
第一步,在中间位置(左侧预留出少许位置)写出成酸原子的元素符号,在右上角标出其化合价。
第二步,在成酸原子右侧写出氧原子的元素符号,按中心原子配位数在其右下角标记处氧原子的个数,在其右上角标出氧原子的总负价数。
第三步,在成酸原子左侧写出氢原子的元素符号,据分子的化合价之和为零,计算出氢原子数,并标记出来。
可列表,将一些例子汇总如下:
中心原子
可以看出,后一方法要更简单、实用一些。而前一方法的分析过程,则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含氧酸的组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