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几个分子结构与性质间关系的解释

(2016-01-04 19:57:33)
标签:

分子结构与性质

白磷

氟分子

乙炔

张力

分类: 分子结构

对几个分子结构与性质间关系的解释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有必要、也只能用经典静电理论或一些简单比喻,来解释一些分子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

但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不从化学键的本质出发,而借用一些什么“张力”、“电子间斥力”,来说明一些分子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则是有一些过于“不深入、且浅出”了。

在教材或专著中看到过一些这类缺乏深度的“解释”。眼下还能想到的虽不多,但还是想就几个分子性质应“如何解释”才更好,讨论一下。

一、白磷的化学活性

白磷晶体是由P4分子组成的分子晶体。P4分子呈四面体构型(见下图一)。对其化学活性的解释是:

对几个分子结构与性质间关系的解释

解释一,分子中每个磷原子用它的3p轨道与另外3个磷原子的p轨道间形成σ键时,这种纯p轨道间的夹角应该为90°(理论上的研究认为,在这个分子中的P-P键是98% 3p轨道形成的键,而3s3d仅占很少成分),实际上却是60°。所以P4分子具有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使每一个P-P键的键能减弱,易于断裂,使白磷在常温下有很高的化学活性[1]

从中,是很难悟出这个张力的实质,及它是如何其作用的。

解释二,P4分子中,四个原子按照四面体的四个顶点排列。相互间的夹角只有60°,与sp3杂化轨道的夹角相差很远。原子间轨道重叠的极大值不是处在原子的连线上,而是处在连线的外侧,形成弯键(见上图二)。

这里的“原子间轨道重叠的极大值不是处在原子的连线上”的解释是很好的,已经把事物的本质揭示的很清楚了。突出了这种重叠的有效性差,故而键能要低一些[2]

只是,“弯键”这种比喻不好。因为通常理解的共价键,就是两个原子间的连线。如果承认键可以有弯键,那么键角PPP就又不是60°了。

况且,在氢键中就有X-HY不是直线,而稍有弯曲的现象。这算不算“弯键”呢?

在共价键理论中应指出,原子轨道因伸展方向的原因,要相互重叠在原子核连线外时,会造成重叠的有效性差,使键能偏低。

二、F2离解能的特殊性

单质F2Cl2是同一主族单质。前者的键长短、分子的离解能却也小,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反常”现象。

对此,可以看到的解释有:

解释一,当两个氟原子相互提供一个电子成共用电子对时,可形成化学键。但由于氟的原子半径特别小,其核周围电子密度大,成共用电子对时还会引起电子间较大的斥力。这种斥力部分地抵消掉了氟原子形成单质分子时所放出的能量。所以F2的离解能比Cl2要小[1]

这个解释有几点不合适的地方。

一是,从本质上看“电子间斥力”的说法,就有经典静电理论的色彩。

第二,将这种解释引申到类似的,对“第二周期的O-OH2O2)键和N-NN2H4)键都较相应的S-S键和P-P键弱”的解释。似乎有这种“斥力”还普遍存在的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才要考虑这种所有非键电子对一个共用电子对的“斥力”?据这种模糊的解释,人们得不到任何可靠的判据。

解释二,分子轨道理论对F2分子成键情况的分析是:“F2分子只有一个共价单键。分子中除(σ2Px2外,尚有三对成键电子和三对反键电子。它们互相抵消不能有效成键。相当于每个氟原子有三对孤对电子,可以作为孤对电子提供者” [2]

从价键理论看,可以认为氟原子采取sp3杂化的形式来成键。4sp3杂化轨道中除一个用于相互成σ外,各还有3sp3杂化轨道被孤对电子占据。

对第二周期的原子来说,由于原子半径不大,当两个这种原子相邻、且还都有孤对电子时,这些孤对电子间都就有较强的斥力,而使化学键不那么稳定,使其键能较小。

这样,不只是F-F键、O-O键和N-N键的键能小。可以预言,像O-N键、F -N键、O-F键,虽然它们的键长不大,但也不会有较大的键能。因为,组成这些键的两个原子都有孤对电子(NOF原子的孤对电子数分别为123)。

三、乙炔的活泼性

乙炔和氮气的分子中都有共价叁键。为什么都有叁键,但活泼性却有很大的差别呢?

在一本专著中的解释是:C原子的半径比N原子半径大。当两个碳原子间形成叁键时,两个π键的生成使C原子核相距更近(即σ键受到挤压),造成原子核间斥力及电子间的斥力都要增大,有一个张力,使体系反而变的不那么稳定[3]

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

  第一,“张力”是一种外加的力。乙炔分子是自然形成的,是两原子核、及所有电子相互间的吸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的一个状态。哪里有什么超自然的外力能对它进行干扰。这种解释有“唯心论”的味道。

  第二,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随意性。碳-碳叁键的键长为120pm,在这样的叁键中σ键受到的挤压都大。那么在键长为110pm-氮叁键中,叁键中σ键受到的挤压难道不是要更大,分子更不稳定?

  第三,由于有一个较强π键的生成(这是原因),使σ键受到挤压(这是结果),只是讲了半句话。因为这只会使σ键的键能会发生改变,但乙炔在加成时断裂的是π键。所以,还要加上,在σ键受挤压后,导致π键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有从原因到结果,又再回到原因,有在搞循环之嫌。

其实按照上述影响共价键有效性的分析来看,原子核的距离也是能直接影响到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的。

因为C原子与N原子比较,C的原子半径更大,两个相邻C原子的p轨道相距要更远,使p轨道的重叠程度减小,π键的键能随之降低。

在共价键理论中还应指出,原子轨道因核间距的原因重叠的不好,也会造成重叠的有效性差,键能偏低。

由于本人的量化知识有限。以上的看法仅供参考。

备注:其实本文的二、三部分已发表过[4] [5]。只是感到,从另一个角度来归纳一下,能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普遍性有一个了解。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周公度著.无机结构化学,科学出版社,1982

 [3]  M.J.S杜瓦著. 有机化学分子轨道理论. 科学出版社. 1979

 [4] 伍伟夫. 有关含氟共价键的讨论. 化学原理补正博客

 [5] 伍伟夫. 如何解释氮气和乙炔分子的活泼性有区别. 化学原理补正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