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含氟共价键的讨论

标签:
含氟共价键键长与键能的关系含氟的多重键孤电子对效应f的共价半径 |
分类: 分子结构 |
有关含氟共价键的讨论
作为最活泼的第Ⅶ主族非金属元素,氟在化合物中总表现为负一价,且多以配原子的形式在分子中出现,不影响分子的空间构型。所以,经常就被认为是只能以σ键的形式与中心原子结合,且应该只有与单键相关的共价半径。但在一些实际的分子中,情况并不完全就是这样。
一、一些含氟共价键的键能及键长
键能是共价键强弱的标度。应该从键能的角度来探究原子间的成键情况,进而了解其与键长间的关系。
常见的非金属原子间的共价单键有54个[1]。
将这54个键按照键能数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可确定出该键的“键能序位”。
由于这54个键大多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对象,将其中11个含有氟原子的共价键及其数据抽取出来,还可以得到如下的一张表。
表一、含氟共价键的键能
化学键 |
F-Si |
F-H |
F-P |
F-C |
F-S |
F-I |
F-N |
F-Cl |
F-Br |
F-O |
F-F |
键能 |
586 |
567 |
503 |
489 |
327 |
280 |
278 |
253 |
249 |
193 |
159 |
键能序位 |
1 |
2 |
3 |
4 |
18 |
28 |
29 |
35 |
36 |
46 |
52 |
从总体上看,这11个含氟共价键的键能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些含氟共价键的键能极大。因为在54个共价单键中,键能最大的前4个键竟然都是含氟的键。
这4个键也大幅度地拉升了54个共价单键的键能总体水平。不算这4个键的其余键的键能平均值为281 kJ•mol-1。而加上这4个键后的键能平均值是300 kJ•mol-1。
第二,多数含氟共价键的键能也并不大。因为除键能最大的4个含氟键之外,只有F-S键能高于其余键的平均值,剩余的6个键的键能都在这个平均值之下。有的还很小,像F-F 键竟然排在了倒数的第三的位置,F-O是倒数第九位。
第三,在这些含氟共价键中,键能与键长的反比关系有体现,但也遵循的并不很好。
计算出54个键的平均键长为175pm,而其中11个含氟键的键长是156 pm,可以得出含氟键键长总体是偏小的结论。再计算出54个键的平均键能是300 kJ•mol-1,而11个含氟键的键能是353 kJ•mol-1,人们也可以得出总体上键能偏大的结论。基本与“共价键的键长较小,则键能会较大”的看法吻合。
但是,在11个含氟键间,键长与键能成反比的关系体现的也并不好。见下表二(键长从小到大排列,键能则从大到小排列)。
表二 含氟共价键的键长与键能间关系
化学键 |
F-H |
F-N |
F-C |
F-O |
F-F |
F-P |
F-Si |
F-S |
F-Cl |
F-Br |
F-I |
键长 |
92 |
136 |
138 |
142 |
142 |
154 |
156 |
158 |
168 |
176 |
257 |
键长序位 |
2 |
8 |
10 |
13 |
14 |
20 |
23 |
24 |
27 |
29 |
53 |
键能 |
567 |
278 |
489 |
193 |
159 |
503 |
586 |
327 |
253 |
249 |
280 |
键能序位 |
2 |
29 |
4 |
46 |
52 |
3 |
1 |
18 |
35 |
36 |
28 |
两序位差 |
0 |
-21 |
6 |
-33 |
-38 |
17 |
22 |
6 |
-8 |
-7 |
25 |
可看到,只有一个F-H键,在键能和键长排序中的位次能完全相同(都是第二位,两序位间的差值为0),符合所谓“键长小则键能要大”的说法。而其余的键,这个位次差的最小值也在“6”以上。有5个键的位次差竟高达20以上,且差值的正负各异。
正是这个键长与键能间位次的差值(上表中的“两位序差”项),能传递出许多分子中的内部信息。因为,序位差为正值代表键能偏高,这个共价键中可能有某些,能导致共价键要加强的因素。负值则表示键能反常的低,这个共价键中可能有某些不利于共价键生成的因素。
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二、使含F共价键键能偏大的原因
在表二所给的11个含氟共价键中,有F-I、F-Si、F-P、F-S、F-C,这5个键的“两位序差”为正值,且位序差依次为25、22、17、6、6(后两个已不很明显-- 差值很小)。它们都有键能偏大的倾向。
影响键能的因素有哪些呢?按一般的结构化学知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键长的大小,且一般有键长越小、键能越大的结论;其二是键的多重性,多重键的键能要大于单键;另外就是相邻原子间孤电子对的相互作用(使键能减小)。
可见,共价键的多重性是使键能“反常”增大的首选因素。
但人们在讨论含氟共价键时往往“忽略”了多重键的因素。因为对F原子而言,本身就有多达7个价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只可能生成一个共价单键,怎么有可能生成双键或叁键呢?正因为有这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通常都不会考虑含氟共价键中多重键的存在。
其实,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就涉及到了含氟共价键的多重性问题。如将BF3分子与CO32-离子比较,两者互为等电子体(4个重原子24个价电子)。这就是说,与CO32-离子一样,在BF3分子中也有Π46键。在BF3分子中虽然将B-F键表示为单键,但它实际上是有一定双键性质的。
BF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中心B原子为sp2杂化,B原子以3个sp2杂化轨道与3个F原子成3个σ键。B原子还有一个空的p轨道(垂直于这4个原子所在平面,但无价电子)。而每个F原子也都各有一个垂直于该平面的,各被一个孤电子对占据的p轨道。这4个相互平行的p轨道可以彼此“肩并肩”地相互重叠,形成一个Π46键(其结构示意图及表示式如图一,其中的蓝色短线代表σ键)。
上述例子只是证明含氟共价键中可以有多重键。我们所讨论问题却是要分析,在“两位序差”中“差值”较大的F-I、 F-Si、F-P键中是否有多重键。
虽然没有更多分子结构数据的支撑,但也可以断定F-Si键可以具有多重键的性质。因为有关其键参数的测定对象应该是SiF4分子。而这个分子与SO42-离子是等电子体(5个重原子32个价电子)。在SO42-离子中,S为sp3杂化,S用4个sp3杂化轨道和4个O原子间形成4个σ键。此外,S还可以用2个空的d轨道与所有O原子构成2个d-pπ键(也具有大Π键的性质)。即,在SO42-离子中S与O原子间的键,是个有一定叁键性质的共价键[2]。
尽管只能写成“F-Si”这样的单键的形式,但实际上SiF4分子与SO42-离子中的S-O键相似,其中也要有一定量的叁键成分。将这样的键与一般的单键来比较,键能当然就会“偏高”很多了。
在F-P及F-I键中是否有某种类型的大Π键,还没有看到过相关报道。但在PF5的气态分子中,中心原子P为sp3d杂化,还有4个空的d轨道;在SF6的气态分子中,中心原子S为sp3d2杂化,还有3个空的d轨道;在IF7气态的分子中,中心原子P为sp3d3杂化,还有2个空的d轨道。这些空的d轨道能否接受配位F原子的成对电子,而形成大Π键,还要由量子化学方面的工作来解答。
三、使含F共价键键能偏小的原因
在表二所给的11个含氟共价键中,有F-F、F-O、F-N、F-Cl、F-Br,这5个键的“两位序差”为负值,且位序差依次为-38、-33、-21、-8、-7(后两个已不很明显-- 差值很小)。它们都有键能偏小的倾向。
是否只有这三种原子间所构成的共价单键,才有键的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呢?
为此将54个常见的共价单键,按键长及键能分别排序,并给出位序号,并计算出“位序差”。按键长位序的前20个列入表中(看哪些些键的键长小),并将其余键的序位差为较大负值的3个键也纳入表中(共23个键,如下表三)。
表三 一些小键长及与键能序位差为负值的共价键
键长序位 |
化学键 |
键长 |
键能 |
键能序位 |
序位差 |
1 |
H-H |
74 |
436 |
7 |
-6 |
2 |
F-H |
92 |
567 |
2 |
0 |
3 |
H-O |
97 |
463 |
5 |
-2 |
4 |
H-N |
101 |
391 |
11 |
-7 |
5 |
C-H |
108 |
413 |
9 |
-4 |
6 |
Cl-H |
128 |
431 |
8 |
-2 |
7 |
H-S |
134 |
367 |
12 |
-5 |
8 |
F-N |
136 |
278 |
29 |
-21 |
9 |
N-O |
136 |
201 |
44 |
-35 |
10 |
C-F |
138 |
489 |
4 |
6 |
11 |
Br-H |
141 |
366 |
13 |
-2 |
12 |
F-F |
142 |
159 |
52 |
-40 |
13 |
F-O |
142 |
193 |
45 |
-32 |
14 |
H-P |
142 |
322 |
20 |
-6 |
15 |
N-N |
146 |
163 |
51 |
-36 |
16 |
C-N |
147 |
305 |
23 |
-7 |
17 |
C-O |
148 |
358 |
14 |
3 |
18 |
H-Si |
148 |
318 |
22 |
-4 |
19 |
O-O |
148 |
146 |
54 |
-35 |
20 |
C-C |
154 |
348 |
15 |
5 |
27 |
Cl-F |
168 |
253 |
35 |
-8 |
28 |
Cl-O |
170 |
208 |
43 |
-15 |
35 |
Cl-N |
197 |
192 |
47 |
-12 |
注:由于键能、键长有相等的情况,电脑排序时“位序差”的数据会有少许的差异,但差别不大。
不难看出,表中键长小且位序差也不大的,是10个含氢键(位序差不大于-7,用红色字体表示),及4个含碳的键(位序差不大于│7│,用蓝色字体表示)。这是H和C原子半径不大,同时电子间的斥力也不大的表现。它们一般也都有很高的键能。
如果序位差为较大的负值,那就意味着有子间斥力较大的现象存在,会引起键能偏小、键的稳定性差。可见差值最大的只是由N、O、F相互组合成的6个键(用黄背景色表示),及它们与Cl元素形成的共价单键(用绿背景色表示)。
由此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简单地将F-F键的不稳定性“模糊”地解释为“F的原子半径特别小,其核周围电子密度大。当它接受外来一个电子或公用电子对时,将引起电子间较大的斥力。所以F2的离解能比Cl2要小”[3]。
因为与O-O键(键长148pm、键能146 kJ•mol-1)相比较,F-F键(键长142pm、键能159 kJ•mol-1)应属于正常情况(键长稍减小了一些,键能稍增大了一些)。如果对F2分子这样解释,对O-O键的键能更小又该如何来解释呢?
第二,不只是F-F和O-O键有键能偏小的情况。N-N键也有键能偏小的现象。并且。在N、O、F间任意组合出来的单键,都有键能偏小的现象(如N-O、F-N等也是这样)。这也是仅靠“电子间斥力大”不好说明的问题。
第三, C原子的共价半径也很小,但C-F、C-O、C-N键的键能并不小。加之,半径较大的Cl原子(比第二周期的Be、B、C的半径都大),但Cl-F、Cl-O、Cl-N键也有键能偏小的倾向。似乎原子半径并不是导致键能偏小的唯一原因。
其实,对N-N键的不稳定性已有被大家公认的解释。即,在联氨中“每个氮原子都用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由于两个孤电子对的排斥作用,使两孤电子对处于反位,并使N-N键的稳定性降低。因此N2H4比NH3更不稳定,……”(如图二)[3]。
对O-O键的不稳定性也有很合理的解释。过氧化氢的结构如图三所示。其中的O原子也为sp3杂化。每个O原子在各用一个杂化轨道与H原子成σ键、用一个杂化轨道与另一O原子成σ键后,还有两个杂化轨道被孤电子对占据。这两个相邻O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也要相互排斥、并尽可能地远离,从而使分子有了如上的结构。并导致O-O键的不稳定[3]。
仿此,对所有原子半径相对都较小的第二周期元素,就可以用“相邻两原子上是否有孤电子对”,来解释原子间键长与键能间关系的所有问题了。
可以认为C、N、O、F原子在成共价单键时,原子轨道都进行了sp3杂化。由于其化合价所限,C、N、O、F原子的这些杂化轨道还剩余有0、1、2、3个孤电子对。
这样,对C-C、C-N、C-O、C-F键基本正常(位序差所有正负,但均不大),就可以解释为,是由于C原子无孤电子对,C与相邻原子间就不会有“孤电子对间的较强斥力”、这种“不稳定”因素存在。
而在N-N、N-O、N-F、O-O、O-F、F-F,这些键中,N、O、F原子分别有1、2、3个孤电子对。即,在这些共价键中都有两原子间的“孤电子对间的较强斥力”。是“相邻两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才导致了这些共价键的不稳定。
F-F键在上述这些键中,并没有什么更“特殊”的不稳定性。
四、关于F原子共价半径的变化
原子的共价半径,是在照顾到其加合性及通适性,而从键长中拆分出来的一个原子参数。这个数值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改动的。
但是对F原子来说并不是这样。其共价半径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有很大差异。使一些人在使用中不知所从。
其实,要清楚这个变化的原因,才算对原子共价半径的概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要知道,某原子的共价半径数值,与其来源及考察的范围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简单地从F2分子中实测出的键长142pm,就可以得到F的原子共价半径为71 pm(142÷2)。这就是在一些较早的文献中出现的数值[1]. [2]。
但这个原子半径并没有较好的加合性,使用的范围与准确性很有限。如,从C-C键的键长154 pm,求得C原子共价半径为77 pm后,利用共价半径的加合性求出的C-F键长是148pm(77+71)。但实测的C-F键长是138pm,两者间竟有多达10 pm的误差。
而利用共价半径的加合性,用C-F键长138pm及C原子共价半径为77 pm,可求出的F原子共价半径为61pm(138-77)。
显然,后一个数据更为重要。一是,在这个键中没有“孤电子对间的排斥作用”。二是,共价半径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加合性来估计一些共价键的键长,而含C-F键的未知化合物肯定是还会有一些的。
可能是考虑到后者的重要性,应该在由含氟共价键求出的多个氟的共价半径中占有更大的权重,现在文献中的F原子共价半径都被改写成了64pm。
参考文献:
[1]. [澳]G•H•艾尔沃德 T•J•V•芬德利编. 周宁怀译. SI化学数据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 周公度著.无机结构化学,科学出版社,1982
[3]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