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2015-09-02 10:58:01)
标签:

离子极化理论

离子的极化能力

离子的变形性

附加极化

反极化

分类: 分子结构

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离子极化理论是物质结构理论中离子键理论的一个延伸和补充。由于目前仍处于半定量阶段,不够成熟。因而,不但在一些无机结构化学专著中无法找到其身影,在一些无机化学教材中也完全没有或仅很简略地被提及[1] [2]

但离子极化理论在对无机化合物性质的解释及比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较为合格的无机化学教师,一定要能较好地掌握这个理论才行。

一、物理模型

离子极化理论是一个从离子键的视角出发,把着眼点放在阴阳离子相互的静电作用上,通过离子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种类差别,来比较和解释多元化合物性质的结构理论。

在使用这个理论时首要的就是,把所讨论的任何对象化合物,都看做是离子化合物,都是由一个个的离子组成的。

并且,为了能分析出离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要选取一个最典型、且有代表性的模型。即,所讨论的对象就是其中的一个离子分子,而不必考虑阴阳离子间的配位情况。

如从离子极化理论的角度看,HClKCl都有同样的结构,同样的物理模型。即,都是由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所组成的,且离子都带有单位电荷(如下图一中A图所示)。

H2CO3Na2CO3也有同样的物理模型。即,都是由一个C4+中心阳离子、三个O2-离子,和2个正一价阳离子所组成(如下图一中B图所示)。通常都不认为其中有独立的CO32-离子存在。

  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二、离子极化的概念

离子极化理论关注的只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即一个离子的电场对另一个相邻离子的静电诱导效应。如,在H+离子电场的作用下,Cl-离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会发生相对位移,电子云发生形变,而产生偶极矩。这种现象就被称为离子极化(如示意图二)。

  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H+离子是起诱导效应的主导方,是它导致Cl-离子的电子云发生形变。H+离子的这个性质叫“极化作用”。而Cl-离子电子云能发生形变的这个性质被称为“变形性”或“可极化性”。

当然,Cl-离子也能极化H+离子,使H+离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但H+离子相对于Cl-离子,其半径极小、电荷又很集中,即H+离子电子云很难变形,几乎可以被看做是没有变形性。所以可以不考虑Cl-离子对H+离子的极化作用。

这也意味着,在一般情况下用离子极化理论分析问题时,可以只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而忽略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极化改变了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其结果表现为,缩短了核间距,降低了体系的势能,从而加强了离子间的结合力。从键型看,使原本的离子键有了一定的共价成分。

三、离子的极化作用和极化力

某离子的“极化作用”指的是,该离子使另一离子电子云发生形变的,这种现象或性质。从内在的因素来看,是由于该离子有“极化力”。

离子的极化力可以用“离子势(Φ来进行定量的度量。Φ越大,离子的极化力越强。一般认为Φ=Z/r(其中Z为离子所带电荷,r为离子半径)。但在讨论某些问题时,要用Φ=Z2/rΦ=Z/r2,才能有比较理想的结果。还有建议Φ=Z*2/r的(这里的Z*是有效核电荷)。可见这个概念内涵仍有一些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定性的,可以用如下的规则来比较离子的极化力:

1)离子的大小。半径小的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它在离子势构成中是分母项)。

2)离子的电荷。电荷高的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它在离子势构成中是分子项)。

3)离子的电子构型。8e构型离子的极化作用< 9-17e构型< 18e18+2e构型(由于d电子的屏蔽作用不好)。

在这三个同时起作用的因素中,很难说那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但一般似乎是(3)的影响大于(2)、更大于(1)。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所讨论离子间不同点之所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

Α族的离子,有极化力Li+ > Na+ > K+ >……,的序列。因为离子的电荷相同,电子构型也相同,只是离子半径在起作用。而离子半径在依次增大。

对同属于一个周期的主族离子,有极化力Na+ 2+ < Al3+ 4+……,的序列。因为离子的电子构型相同,只是电荷在不断增大,是电荷数在起主要作用(离子半径递减的作用不如电荷数增加的影响更大)。

Α族的K+离子比B族的Cu+离子极化力要弱。因为后者是18e构型。当sp区的离子与dds区的离子间进行比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电子构型的影响。

一般阴离子的极化力都比较小,几乎没有加以考虑的必要。即使是高电荷阴离子也是这样。

四、离子的变形性和极化率

离子的变形性的大小,可用单位电场强度作用下离子产生的偶极矩来定量描述,可称为极化率(α)或极化系数。

对阳离子的极化率,可由经验公式来求得

其中Z*n*为用斯托特规则计算出来的有效核电荷及有效主量子数。常数C18e电子构型离子是2.80,对其它电子构型离子为2.68

定性的,可以用如下的规则来比较离子的极化率:

1)离子半径。对电子结构类似的阴离子,半径越大,其变形性越大。因为,离子半径大,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力越弱,更易产生相对位移。如,变形性Br- < I-O2- < S2-

2)离子电荷。电子结构相同的离子,负电荷高的阴离子,变形性更大。如,变形性F- < O2-

3)当离子的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8e构型的变形性< 9-17e构型< 18e18+2e构型(由于d电子轨道的易变形)。

4)复杂阴离子(如ClO4-NO3-SO42-等)的变形性一般要小于简单阴离子的变形性。

如,对一价的阴离子的变形性有“ClO4- < F- < NO3- < OH- < CN- < Cl- < Br- < I- 这样的序列。

对两价阴离子的变形性有“SO42- < CO32- < O2- < S2-这样的序列。

五、附加极化

当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时,如果阳离子的变形性不大(8e构型),可以只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而忽略掉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所谓的极化,指的就是这种阳离子对阴离子的单方面的极化。

但是,在阳离子不但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同时又有很大的变形性时(如18e构型离子),则阴离子对阳离子的极化就不能再被忽略了。

这种由于阳离子的极化作用,使阴离子产生了偶极,因而增强了阴离子的极化力;阴离子反过来又极化阳离子,使阳离子电子云发生变形,进一步增大了偶极。这种现象就叫相互极化,或附加极化作用(如下图三所示)。

      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附加极化,指的是阴阳离子都表现出有极化力,同时还都表现出有变形性,是一种双方面的极化。

附加极化使两种离子间,在原来仅是阳离子极化阴离子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额外的极化作用,加强了离子间的作用力。附加极化通常是一种更强的极化。

其大小的判别规则为:

1)当有18e构型阳离子存在时,必须要考虑附加极化。因为18e构型离子的极化能力强,变形性也大,能产生较强的附加极化作用。

2)离子在同一副族中有自上而下,附加极化效应递增的趋势。如,极化效应Zn2+ < Cd2+ < Hg2+。由此可以认为,在这个附加极化的增强的过程中,是阳离子变形性的增大起了更主要的作用。

3)阳离子相同时,若阴离子变形性增大,附加极化效应也要增强。如极化效应CuCl2 < CuBr2

在讨论过渡金属二元化合物的性质时,在许多情况下都要顾及到附加极化的存在,用附加极化来解释。

六、反极化

在含氧酸或含氧酸盐之类的三元化合物中(如H2CO3Na2CO3),酸根离子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如CO32-离子)。这是由于酸根中的中心离子(成酸原子)对氧离子有很强的极化作用。我们把这个极化认为是首先要考虑的极化。如在CO32-离子中,成酸的C4+离子对O2-离子的极化(如下图四A,但在三个处境相同的O2-离子中只画出了一个O2-离子)。离子极化理论的要点

当金属离子或H+离子再加入进来时(都用M+来表示),它们对氧离子的极化,就只能是被称之为“反极化”了。因为其方向和作用都与中心离子对氧离子的极化正好相反。反极化作用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C4+离子与O2-氧离子间的诱导偶极减弱,这两个离子间的结合力变小(如图四B)。

M+离子的极化力很强,而使反极化作用也很强时,甚至能使O2-离子与C4+离子间产生电性相斥的偶极。而导致化合物在该处分解(如图四C)。

反极化作用强,则化合物易分解。这是用离子极化理论讨论三元化合物热稳定性的主要依据。

七、温度对离子极化的影响

温度升高能使离子间的极化作用增强。这是应为温度对离子极化有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方面,温度升高使部分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级较高的激发态后,对核的屏蔽作用减弱,有效核电荷增大,对另一离子电子云的作用增强。即,极化作用要增强。

第二方面,离子的变形性随升高也要加大。因为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与原子核的联系变得更松弛,也就是更易变形了。

第三方面,温度升高使离子的热运动加剧,振幅加大。离子间的瞬间距离可能会缩短。这有利于增强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对离子极化的影响是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八、用离子极化理论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

由于阳离子的极化力是离子极化作用的主体,所以讨论这类问题的标准思路是:

第一步,先考查阳离子的极化力。

阳离子间的最主要区别是电子构型,它决定了离子极化的类型。关系到是一般的极化、还是附加极化(极化作用更强的极化)。

然后再比较离子的电荷,及半径。

只所以说“对阳离子一般只考虑其极化力”,是因为真要比较其变形性的情况是极少的。

在涉及阳离子有变形性的两种情况中,第一种是,出于对“附加极化”进行理论解释的需要。因为附加极化就是相互极化,不承认阳离子有变形性,怎么能有相互极化呢?但在真正使用附加极化概念时,通常都是用不着去比较阳离子变形性大小的。可以说,这里的“变形性”只有理论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类变形性。

涉及阳离子变形性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解释一个极为特殊的阳离子极化力变化序列。对同属于18e构型的Zn2+Cd2+Hg2+3个离子来说,其极化力与其它主族及副族的变化情况都不同,是极化力要依次增大的。这个现象用离子半径也无法解释,只好借助于“变形性”。是变形性决定了这个副族离子的极化力。是个特例,仅此而已。

第二步,比较阴离子的变形性。

对阴离子来说,影响变形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电荷,其次是离子半径。

对阴离子不要比较其极化力。

一共才不几句话,也没有什么难记忆的,可见用离子极化理论分析具体问题并不难。但在使用中就能体会到,最难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要考虑离子极化作用,才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离子极化理论使用原则:

把握住离子极化程度的度,即化学键性质由量变到质变的两个关键点,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关键点将离子极化作用由弱到强的量变过程,以质变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关键点与如下的三个离子极化作用层次相关。

第一变化阶段,对某系列化合物的某一或某几个化合物,当其仍属于离子晶体,且性质也符合离子晶体性质变化规律时,表明其离子极化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不要涉及离子极化。而应该直接按离子晶体来处理,用离子晶体晶格能来讨论它们的一些性质变化情况。

第二变化阶段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物质性质已不符合离子晶体性质变化规律,此时就要比较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必须用离子极化理论来处理问题。

另一种是,当该化合物有可能属于离子晶体,用离子晶体晶格能讨论的结果,与用离子极化作用分析得到的结果也相同,但该化合物已有明显的共价键成分时,也要用离子极化作用来分析该问题。

这个阶段的开始处是第一个关键点。确认出代表这个点的具体化合物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使用离子极化理论的开始点。

第三变化阶段,当能确定该化合物已完全不属于离子晶体时,就要按所过渡到的晶体类型来分析其性质了。如果是分子晶体,则要用分子间作用力等理论为依据。

这个阶段的开始处就是第二个关键点。这是使用离子极化理论的终点。需要改成用其它的理论来讨论问题了(如分子间作用力理论)。

这三个变化阶段的分布特点为:

对同一周期的系列化合物,无论是阳离子保持不变(如氢化物),还是阴离子保持不变(如氯化物),从左至右,都是按第一到第三变化阶段的顺序排列。

对同一主族的系列化合物,则阴阳离子有别。

当阳离子保持不变(如卤化银)时,从上至下,也是按第一到第三变化阶段的顺序排列。

当阴离子保持不变(如氯化物)时,从上至下,则是按第三到第一变化阶段的顺序排列。

当然,对某个具体的讨论范围,这三个变化变化阶段并不是都必须同时存在的,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变化阶段。

关于上述离子极化理论使用方法及原则的具体实例,可以参见比较复杂一些的化合物熔沸点变化情况讨论(《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一些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文中的第三部分)。

在运用离子极化理论时,一定要把握住其适用范围。不得缩小,也不能要随意扩展这个范围。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 武汉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