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2015-06-16 16:56:00)
标签:

氧化还原反应

中性介质的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计算

重铬酸钾与盐酸反应

教育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是一个理论性相当强的实验。对其中一些反应现象的解释一直也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1. 比较电对φo值的相对大小

1 0.02 molL-1 KI溶液与0.1 molL-1 FeCl3溶液反应。

2 0.1 molL-1 KBr溶液与0.1 molL-1 FeCl3溶液混合。

并由实验(1)和(2)比较φo (I2/I-)φo (Fe3+/Fe2+)φo (Br2/Br-)的相对大小;并找出其中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

实验结果:反应(1)能自发进行。反应方程式为2Fe3+ + 2I- = 2Fe2+ + I2

          Fe3+Br-的反应,没有任何反应的迹象。

实验结论:

由于反应(1)能自发进行,说明φo (Fe3+/Fe2+)φo (I2/I-)

由于反应(2)不能自发进行,意味着可能有φo (Br2/Br-) φo (Fe3+/Fe2+)

从而可能有φo (Br2/Br-) φo (Fe3+/Fe2+) φo (I2/I-)的序列。

 (经查,确实也是:φo (Br2/Br-) = 1.085Vφo (Fe3+/Fe2+) = 0.77Vφo (I2/I-) = 0.535V

由此可看出,在三个氧化态物种Br2Fe3+I2中,Br2是最强的氧化剂;在三个还原态物种Br-Fe2+I-中,I-是最强还原剂。

操作要点:由于教材对本实验并没有给出试剂的取用体积。所以,实验者应该会自行判断。从实验(1)的方程式可看到,I-Fe3+的物质的量比为1:1。从所给试剂的浓度看,KI仅是FeCl3浓度的1/5。这样就应该知道,KIFeCl3溶液完全反应的体积比应为5:1。也就是,在实验中0.5ml(约为10滴)KI溶液,再加2FeCl3溶液,就可以相互完全反应;

        3)在酸性介质中用0.02 molL-1 KI溶液与3% H2O2的反应。

        4)在酸性介质中用0.01 molL-1 KMnO4溶液与3% H2O2的反应。

        指出H2O2在实验(3)和(4)中的作用。

        现象:在实验(3)中溶液变棕色,有I2生成。发生了反应H2O2 + 2I- + 2H+ = 2H2O + I2

    在这个反应中H2O2为氧化剂。况且,反应涉及的电对为φo (I2/I-) = 0.535V)及φo (H2O2/H2O) = 1.776 V,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实验(4)中高锰酸钾的紫色褪去,有无色的气泡产生。发生了反应2MnO4- + 5H2O2 + 6H+ = 2Mn2+ + 5O2 + 8H2O

        在这个反应中H2O2为还原剂。同时,反应涉及的电对为φo (MnO4-/Mn2+) = 1.49Vφo (O2/H2O2) = 0.692V,也证实了这一点。

(从实验(4)的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H2O2消耗的量要多;加之还有部分H2O2会分解。所以最好是取0.5毫升H2O2,酸化后,再滴入1KMnO4,马上可以看到紫红色褪去)

      5)在酸性介质中0.1 molL-1 K2Cr2O7溶液与0.1 molL-1 Na2SO3溶液反应。

        现象:重铬酸钾溶液的橙色褪去,溶液变成了的蓝绿色。

有如下的反应Cr2O72- + 3SO32- + 8H+ = 2Cr3+ + 3SO42- + 4H2O

φo (Cr2O72-/Cr3+) = 1.33Vφo (SO42-/H2SO3) = 0.1576V,可说明这个反应是有很大反应趋势的。

(应提醒学生,不能用HCl来酸化溶液。另外,K2Cr2O7的用量要少,如有剩余,其橙色对其它有色离子的观察也会有干扰。所以最好是取0.5毫升Na2SO3,酸化后,再滴入1K2Cr2O7,马上可以看到溶液呈蓝绿色)

        6)在酸性介质中0.1 molL-1 K2Cr2O7溶液与0.1 molL-1 FeSO4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及要领同上。

          反应方程式为Cr2O72- + 6 Fe2+ + 14H+ = 2Cr3+ + 6 Fe3+ + 7H2O

        2. 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及反应方向的影响

       1)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点滴板的三个孔穴中各滴入10.01 molL-1 KMnO4溶液。然后再分别加入12 molL-1 H2SO4溶液、1H2O12 molL-1 NaOH溶液。最后再分别滴入10.1 molL-1 Na2SO3溶液。观察现象。

 在酸性介质中,溶液变为无色,反应为2MnO4- + 5SO32- + 6H+ = 2Mn2+ + 5SO42- + 3H2O

 在中性介质中,有棕色沉淀生成,反应为2MnO4- + 3SO32- + H2O = 2MnO2 + 3SO42- + 2OH-

 再碱性介质中,溶液变为绿色,反应为2MnO4- + SO32- + 2OH- = 2MnO42- + SO42- + H2O

 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反应产物不同。可以说是,介质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有影响的最好例证。但反应产物不同的原因,还缺少说明和论证。

        2)溶液的pH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0.1 molL-1 KIO3溶液与0.1 molL-1 KI溶液混合,观察有无变化。再滴入几滴2 molL-1 H2SO4溶液,观察有无变化。再加入2 molL-1 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观察又有何变化。

 在将溶液混合后,并没有观察到什么反应现象。表明反应KIO3 + 5KI + 3H2O = 3I2 + 6KOH,并未明显地进行。似乎是证明了,在中性条件下,IO3-的氧化性很弱。

 H2SO4后,在酸性溶液中IO3-的氧化性显著增强,溶液呈棕黄色,说明反应在正向进行。查得,酸性介质中的φo (IO3-/I2) = 1.195Vφo (I2/I-) = 0.535V,也表明上述反应要正向进行。

 NaOH后,棕黄色褪去。表明反应在逆向进行,即在碱性溶液中I2要岐化。查得碱性介质中的φo (IO3-/I2) = 0.205Vφo (I2/I-) = 0.535V,可见I2的歧化反应要发生,上述反应要逆向进行。

 在中性介质中该反应基本不能发生的理论根据:

 由于从数据表中无法直接查得,中性条件下这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值。所以一般都无法用计算反应电动势的方法,来讨论该反应的进行程度。但只要对氧化还原原理相关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还是能够粗略估计出这个反应的电动势。

 因为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与“IO3-/I2”相关的电极电势分别1.195V0.205V,而两者是近似在一条pH-φ直线上的。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估算出中性条件下的φo (IO3-/I2) 是在0.700V左右。

 而无论在酸性介质中,还是在碱性介质中,都有φo (I2/I-) = 0.535V。这是因为该电极反应中根本就没有H+OH-离子项,所以在中性溶液中,其电极电势仍为0.535V

 φo (IO3-/I2) 0.700Vφo (I2/I-) 0.535V相减,电动势只有0.163V。由此可以断定,在中性介质中这个反应的趋势原本就不大,反应进行也不会多。况且,刚有少量产物OH-离子生成,溶液的碱性就会显著地增强,使逆反应有增大的趋势,而达到了平衡状态。所以很难观察到这个反应有什么现象产生。

        3. 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0.5 mol·L-1Pb(NO3)2溶液和31mol·L-1Pb(NO3)2溶液。再各加301mol·L-1HAc 溶液。混匀后,再各滴加26-280.5mol·L-1Na2SiO3溶液,摇匀。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查溶液仍呈弱碱性。在90水浴中加热这两只试管,至出现乳白色透明凝胶。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在两只试管的凝胶中同时插入表面积相同的锌片。观察“铅树”生长速率的快慢。

 所发生的反应:

  301mol·L-1HAc 280.5mol·L-1Na2SiO3反应,相当于是在制备硅凝胶。反应为2HAc + Na2SiO3 = 2NaAc + H2SiO3

 制备硅凝胶的目的是使后续进行的反应速度能慢一些(离子在硅胶中的迁移速度要减慢许多),使被置换出的铅原子有较为充裕的结晶时间。

 从这个方程式、反应物浓度及体积为30滴对28滴来看,参与反应的HAc Na2SiO3基本是相当的(HAc稍过量),所以Na2SiO3溶液的实际用量,一定要以使凝胶呈微碱性为准。

 在这个体系中,Pb2+离子并不会被沉淀下来。因为在一个有大量Ac-离子的体系中,Pb2+是以配离子的形式存在的。有反应Pb2+ + 4Ac- = Pb(Ac)42-

 插入锌片后,则有置换反应,Pb(Ac)42- + Zn = Zn2+ + 4Ac-+ Pb

 金属单质铅在硅凝胶中析出,结晶为枝杈状,故称为“铅树”。

 可以观察到,在Pb(NO3)2含量较多(也就是Pb2+浓度更大)的试管中,黑色的铅树生长的速度更快,从而体积也更大一些。

       2)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

 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ml 0.01 molL-1 KMnO4溶液和32 molL-1 H2SO4溶液;在CD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ml 0.1 molL-1 H2C2O4溶液。将AC两试管用水浴加热几分钟后,在将A倒入C的同时,将B倒入D。观察CD试管中的溶液,哪一个先褪色。

 涉及的反应为:2MnO4- + 5H2C2O4 + 6H+ = 2Mn2+ + 10CO2 + 8H2O

 反应温度较高的C试管中(水浴温度为90)。反应进行的速度快,紫色褪去快(最快的都不到10秒)。说明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4.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在50ml烧杯中加入25ml 1 molL-1 ZnSO4溶液,插入饱和甘汞电极和用砂纸打磨过的锌电极,组成原电池。

         测出原电池的电动势E1。已知饱和甘汞电极在298.15K时的Φ = 0.2415V,计算φo (Zn2+/Zn)。

         说明:甘汞电极的电极反应为Hg2Cl2(s) + 2e- = 2Hg + 2Cl-。其下端为较致密的被KCl浸润的素烧陶瓷塞。由于离子可以通过素烧陶瓷塞,在进行两电极间的离子导电时可以不再另加盐桥。

 甘汞电极的电池符号为PtHgHg2Cl2KCl 。其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为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用这个实验测定φ(Zn2+/Zn)的方法为:把甘汞电极与锌电极组成原电池(锌电极为负极),测得该原电池的电动势E。在已知Φ的情况下,用关系E1 = Φ -φ(Zn2+/Zn),可计算出φ(Zn2+/Zn)。而在ZnSO4溶液浓度为1 molL-1的条件下,这个φ(Zn2+/Zn)就近似是(未考虑温度、活度系数等影响)标准电极电势φo (Zn2+/Zn)

 查得φo (Zn2+/Zn) = -0.7618V

 这样,在理论上有电池电动势,E1 = 0.2415 – (-0.7618) = 1.0033(V)

 2)铜-锌原电池

 在另一个50ml烧杯中加入25ml 0.005 molL-1 CuSO4溶液,放入铜电极,构成一个铜半电池。将两烧杯用盐桥连接起来后,测出原电池的电动势E2。并计算出φ(Cu2+/Cu)φo (Cu2+/Cu)

 3)向0.005 molL-1 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的2 molL-1氨水,至生成深蓝色透明溶液。再测原电池电动势E3。并计算此时的φ([Cu(NH3)4]2+/Cu)

 比较这两次测得的铜-锌原电池的电动势,和铜电极电势的大小。能得出什么结论?

 对实验(2)的理论分析:

 在本实验中所测出的铜-锌原电池电动势为E2。由于在实验(1)中已测出φ(Zn2+/Zn),所以就可以用式E2=φ(Cu2+/Cu)-φ(Zn2+/Zn),来计算φ(Cu2+/Cu)

 在已计算出CuSO4浓度为0.005 molL-1时的非标准电极电势φ(Cu2+/Cu)后,即可用如下的电极能斯特方程(式1)计算出其标准电极电势φo (Cu2+/Cu)的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1

 在理论上,查表有φo (Cu2+/Cu)=0.3394 V ,当CuSO4溶液浓度为0.005 molL-1时,铜电极电势φ(Cu2+/Cu)的值应该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原电池电动势的理论值应该是,E = 0.2713 -- 0.7618 = 1.0331(V)

         对实验(3)的理论分析:本实验测出的原电池的电动势为E3。由于在实验(1)中已测出φ(Zn2+/Zn)。所以可以用E3 =φ([Cu(NH3)4]2+/Cu) -φo (Zn2+/Zn),来计算φ([Cu(NH3)4]2+/Cu)的值。

 结论:

          与实验(2)测出的E2相比较,实验(3)测出的E3要更小些。即,在电极反应中作为氧化态的铜离子在形成配离子后,会使反应的电动势变小。这是由于原电池中铜电极的电极电势变小而造成的。

         铜电极的电极电势变小的原因是,当电解液由简单铜离子改为铜氨配离子后,这两个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从上式还可以看出,该配离子越稳定,它的K越大,与其配离子相关的标准电极电势值就会越小,氧化态物种的氧化能力就会降低。

         而电池的电动势与铜电极电势的关系为,E=铜电极电势-锌电极电势。所以,铜电极电势变小会导致电池的电动势变小。

 定性的解释为:对电极反应为Cu2+ + 2e- = Cu的半电池,作为氧化态的Cu2+离子浓度越大,其氧化能力就会越强,电极电势值就会越大。而加入NH3时,会降低Cu2+离子的浓度,降低了φo (Cu2+/Cu)的值。从而也使原电池的E要变小。

 从反应Cu2+ + Zn = Cu + Zn2+,也可以直接看出。当向铜半电池中加入氨水,是铜离子浓度降低。相当于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使正反应的趋势要变小,其反应的自由能变要减小,电池的电动势减小。

         还应该看到:对以铜氨溶液为电解液的铜电极,其电极电势与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可见,其实际电极电势还与铜氨离子的浓度,氨浓度及其方次有关。

       在这个实验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伏特计有正负极,不要接错。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解液的量无关(电解液不要取的过多)。

测不到原电池的电动势,多与导线接触不好,或盐桥中有不能导电的气泡有关。

不要把夹电极的鱼尾夹浸入电解液中。否则,鱼尾夹会被腐蚀;还有可能使表层金属与电解液构成其它种类的电极。

        思考题

       1. 为什么K2Cr2O7能氧化浓盐酸中的氯离子,而不能氧化NaCl浓溶液中的氯离子?

        由反应Cr2O72- + 6Cl- + 14H+ = 2Cr3+ + 3Cl2 + 7H2O,可见:反应的趋势与溶液中[H+]的浓度有关。[H+]大,反应进行的趋势大。

理论计算:

查得φo(Cr2O72-/Cr3+)=0.330Vφo(Cl2/Cl-)=1.358V

 Eo = 1.330 – 1.358 = -0.028(V),意味着标准态时这个反应不能进行。

从反应的能斯特方程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可看出,理论上[Cl-][H+]变大时,都有可能让E变为正值,使反应能正向进行。但这两种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值的影响是不同的。

与标准状态下的-0.028 V相比较,规定其他物种都处于标准态时,只考虑[Cl-][H+]的不同,可以计算如下:

NaCl浓溶液来说,约有[Cl-]=1×10(饱和时)及[H+]=1×10-7molL-1(溶液为中性)。这样能斯特方程的最后一项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也就是说,反应的电动势在前面-0.028 V的基础上,还要减少0.91V。与标准状态相比较,反应更难进行。这是由于氢离子浓度对这项的值有着举足轻重的所用(其浓度的方次为14次方)。所以,虽然NaCl浓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能较大,但由于溶液为中性,氢离子浓度减小了,还是要使电动势大幅度地降低,反应更难进行。

当增大盐酸浓度时,氢离子与氯离子浓度是同时增加的。如果也规定其他物种都处于标准态,就能计算出反应要进行时盐酸的最低浓度:

设盐酸的浓度为x。规定其它物种的浓度为1。代入能斯特方程: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可解出x= 1.4molL-1)。

当盐酸的浓度更大时,反应的趋势当然会更大。

       2. 在碱性溶液中,φo (IO3-/I2)φo(SO42-/SO32-)的数值分别是多少?

        已知的条件不同,求某电对φo的方法也是各异的。

        如已知碱性介质中碘的元素电势图(部分)如下。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则据途中碘元素不同价态物种间各电对的电极电势关系,可直接写出:

  φo (IO3-/I2) =0.26×6 – 0.535×1÷5 = 0.205 V

对于求φo(SO42-/SO32-)。如果已知的条件是酸性介质中的φo(SO42-/H2SO3) = 0.1576VH2SO3Ka1 = 1.7×10-2Ka2 = 6.0×10-8。则,这是一个仅涉及用能斯特方程来进行的计算。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2

用这个能斯特方程为工具,来计算其所对应的碱性体系的电极电势φ(SO42-/SO32-)值。

而碱性条件下的电极反应为SO42- +2 H2O + 2e- = SO32-+ 2OH-,其能斯特方程涉及的是[SO42-][SO32-][OH-]。将这三个离子浓度,与式(2)中的浓度项比较,只有[SO42-]是相同的,那么就要把其余两项的表达形式改变一下(实质不变、只是表达形式要改变)。

这就要用到关系,[H+]= Kw/[OH-] [H2SO3]= [H+]2[SO32-]/Ka1 Ka2。将其代入式(1)。有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最终有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3

式(3)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计算碱性介质中电对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当体系中各物种的浓度都处于标准态时(1 molL-1),最右端项实际上就成了碱性介质中的标准电极电势。所以还有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4

式(4)描述了电对的酸性介质电极电势,与及碱性介质电极电势间的关系。对本例则有: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与实测值φo(SO42-/SO32-)= -0.9362 V相比较,两者间没有什么差别。

        3. 温度和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有何影响?电动势大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速率也一定大吗?

         反应物浓度高,反应速率会加大。其依据是反应的速度方程为v = kcm(A) cn(B)。当c(A)或  c(B)增大时,反应速率v也要增大。

       反应的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加大。因为温度会改变反应速度方程中的速度常数(k)。阿累尼乌斯公式表明,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或写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可见,当温度T变大时,所在的分数值要变小。而分数值前面有一个负号,减去的部分变小,剩余的部分当然就更大了。

        电动势E大表明反应的趋势大,但反应速率不一定大。因为电动势大小是用化学热力学讨论出来的结果。而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范畴内的问题。

        4. 饱和甘汞电极与标准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是否相等?

        甘汞电极的电极反应为Hg2Cl2(s) + 2e- = 2Hg + 2Cl-。能斯特方程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可见其电极电势与氯离子的浓度有关。

对标准甘汞电极来说,是指其[Cl-] = 1.0mol·L-1的电极。查表有φo(Hg2Cl2/Hg) = 0.2680V

对饱和甘汞电极来说([Cl-] 1.0mol·L-1要大很多),在298.15K时,有φ(Hg2Cl2/Hg) = 0.2415V

由于这两者都多是作为标准电极来使用,所以一定要注意相关数值的差别。

       5. 计算原电池(-)AgAgCl(s)KCl(0.01mol·L-1)‖AgNO3(0.01mol·L-1)Ag(+)(盐桥为NH4NO3饱和溶液)的电动势。

        这是一个非标准态的原电池,一定要用能斯特方程来求其电动势。

        但教材没有给出相关电极反应的电极电势值,也没有规定解题的方法。所以计算标准电动势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解一,写出电极反应 (-)Ag + Cl- - e-= AgCl(+) Ag+ + e- = Ag

 如,可以查得它们的电极电势分别为0.22230.7996V

        则可直接写出电池反应Ag+ + Cl- = AgCl,及能斯特方程,而计算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解二,如只能查到φo(Ag+/ Ag )=0.2223,那就要用到AgClKsp来计算φo(Ag+/ AgCl )的值。

φo(Ag+/ Ag )写出能斯特方程,让其中的[Ag+]= Ksp/[ Cl-]。则有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Cl-]=1 mol·L-1时,这就是一个标准电极电势的体系。其电极电势为φo(Ag+/ AgCl )。

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其实这个结果不应该有这么多位有效数字,因为Ksp只有两位有效数字。但这易与解一中查得的数值(0.2223)进行直接的比较。

解三,其实这个题不需要电极电势的值也可以进行计算。

因为这个电池反应的方程式就是Ag+ + Cl- = AgCl。其平衡常数就是大家很熟悉的K = 1/Ksp

这样由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原电池的电动势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但用这个式子来计算还需要知道许多个常数,并不方便。  

从能斯特方程来考虑,能够导出一个更简单的计算公式: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电动势为0、而溶液中各离子也处于平衡浓度),其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为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就有标准电动势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有了标准电动势,还已知这是个[Cl-] = 0.01mol·L-1[Ag+-] = 0.01mol·L-1的原电池,就可以再用能斯特方程来计算这个电池的电动势了。有:对“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 基础化学实验. 2001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