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化学原理补正
化学原理补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149
  • 关注人气:5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2015-06-13 11:36:20)
标签:

酸碱反应

缓冲溶液

加热利于盐的水解

稀释对盐水解度的影响

教育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是一个没有什么难度的基础化学实验。因而,评价这个实验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就不要仅局限于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测得的数据是否准确,而要更侧重于在理论上又有多少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实验的实际难度与理论课相比较,是不相上下的。

        1. 同离子效应:

        1)用pH试纸、酚酞试剂测定和检查0.10 molL-1 NH3H2OpH值及其酸碱性;再加入少量NH 4Ac(s)。观察现象。

        查得NH3H2OKb= 1.8×10-5可用最简式计算溶液的pH值。

则有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pH = 11.13。会使酚酞变红。

        加入NH4Ac晶体后,溶液中[NH4+]增大。由于同离子效应,其电离平衡NH3 + H2O = NH4+ + OH- 将会向左移动,使溶液中的[OH-]变小,酚酞的红色会变浅。

        2)用0.10 molL-1 HAc代替0.10 molL-1 NH3H2O,用甲基橙代替酚酞,重复实验(1)。

        查得HAcKa= 1.8×10-5(取两位有效数字则与氨的Kb相同了)。可用最简式计算溶液的pH值。

     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即pH = 2.87。会使甲基橙变红。

加入NH4Ac晶体后,溶液中[Ac-]增大。由于同离子效应,其电离平衡HAc = H+ + Ac- 将向左移动。使溶液中的[H+]变小,甲基橙的红色会变浅。

        2. 盐的水解:

        1ABCD是四种失去标签的盐溶液。只知它们是0.10 molL-1NaClNaAcNH4ClNa2CO3溶液。试通过测定其pH值,来确定ABCD各为何物。

 作为强酸强碱盐,NaCl不水解。溶液的pH = 7。(如溶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而溶有较多的CO2,则pH会小于7,可能为6)。

 NaAc中的Ac-离子是一个质子碱。其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 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溶液的pH = 8.87

 NH4Cl中的NH4+是一个质子酸。其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溶液的pH = 5.13

 Na2CO3中的CO32-离子是一个相当强的质子碱。因为其Kb与碳酸的第二级解离常数相关。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因c/Ka=476,不满足c/Ka500的最简式判别条件

 

(当计算误差不大于2%时)。所以不能再用最简式。

 应该使用近似式  [OH-]2 + Kb[OH-] - c Kb = 0,来计算。

         解一元二次方程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有[OH-] = 4.48×10-3。则溶液的pH = 11.65

 由于这四种溶液的pH值间有显著的差别(7.08.875.1311.65)。这样,用广泛pH试纸测溶液pH值的方法,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

 按照pH值由大到小顺序,有Na2CO3NaAcNaClNH4Cl。所以测得pH值最大的是Na2CO3NaAc次之。而NH4CpH值最小。

        2)在常温和加热的情况下试验0.50 molL-1 Fe(NO3)3的水解情况。

  [Fe(H2O)6]3+离子的水解反应为:[Fe(H2O)6]3+(浅紫色)= [Fe(H2O)5(OH)]2+(棕黄色)+ H+

         由于为防止其水解,在实验室中1.0 molL-1 Fe(NO3)3溶液的配制方法为:称取404g Fe(NO3)39 H2O,溶于适量加了20mlHNO3的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L。所以,实验室中的Fe(NO3)3溶液在常温下不会水解,而呈浅紫色[3]

         加热时Fe(NO3)3溶液变为黄色。如加热的温度较高,水解还会加剧,溶液可能会呈红棕色,甚或有Fe(OH)3胶体或沉淀生成。

         加热使Fe(NO3)3水解加剧的原因:

         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在盐的某组成离子(金属离子或酸根)的作用下,使溶剂H2O分子发生部分地解离。而H2O分子的解离(生成H+OH-),无例外的都是一个吸热的过程(与放热的中和过程正好相反)。据夏勒特原理,加热会使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对水解反应来说,就是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即水解要加剧。

       3)在3ml水中加10.10 molL-1 BiCl3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2.0 molL-1 HCl,有何变化?

         经查,实验室中的BiCl3溶液有两种配制方法:

         第一种,配制0.1 molL-1 BiCl3溶液的配制方法为,溶解31.5g BiCl3330ml .6.0 molL-1 HCl中,加水稀释至1L[2]

         第二种,配制1.0 molL-1 BiCl3溶液的配制方法为,称取315g BiCl3,溶于1:5 HCl(浓盐酸与水的体积比)中,用1:5 HCl稀释至1L。所以,实验室中的BiCl3溶液实际还就是一个1:5 HCl溶液[3]

 不难估算出,第一种方法所的溶液中盐酸的浓度约为2 molL-1,第二种方法所配制出的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也约为2 molL-1。估计第二种配制方法要更好一些,因为它始终用的就是2 molL-1盐酸,没有用水稀释、不会由于局部盐酸的浓度过低,而造成的水解产物沉淀的产生。

         当将BiCl3溶液稀释时(滴入水中),原溶液中的盐酸浓度降低,就会有BiCl3的水解反应发生:

               BiCl3 + H2O = BiOCl+ 2HCl(沉淀为白色)。

         当再加入HCl后,如上的水解平衡会左移,白色沉淀又溶解,溶液又重新变澄清。

         4)在试管中加入20.10 molL-1 CrCl3溶液和30.10 molL-1 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反应为 2CrCl3 + 3Na2CO3 +3H2O = 2Cr(OH)3+ 3CO2 + 6NaCl(沉淀为灰蓝色)

         严格地写反应为,2[Cr(H2O)4Cl2]+ + 3CO32- = 2Cr(OH)3+ 3CO2 + 4Cl- + 5H2O。这实际是一个质子酸[Cr(H2O)4Cl2]+与质子碱CO32-间,能够直接进行的质子传递反应。而说成是“双水解”,这是“电离理论”范畴内的“权宜”解释办法,并不能反映出这个过程的本质。

         反应现象为:溶液由绿色变为灰蓝色的悬浊液,有小的无色的气泡产生(因CO2的溶解度较大,有时气泡的产生并不明显)。

       3. 缓冲溶液

      1)配制缓冲溶液,并测定其pH

1号溶液组成为10.0ml 1.0 molL-1HAc-10.0 ml 1.0 molL-1NaAc-

是一个HAc-NaAc体系。由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可计算出溶液的pH = 4.74

2号溶液组成为10.0ml 0.1 molL-1HAc-10.0 ml 1.0 molL-1NaAc-

还是一个HAc-NaAc体系。由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有溶液的pH = 5.74

3号溶液为,在10.0ml 0.1 molL-1HAc加入2滴酚酞,滴加0.1 molL-1NaOH溶液至酚酞变红,半分钟不消失。再加入10.0ml 0.1 molL-1HAc

这也是一个HAc-NaAc体系。相当于20.0ml0.05molL-1 NaAc溶液,与10.0ml0.1molL-1 HAc溶液混合,

在最终所得混合溶液中,[Ac-] = 0.05×2/3),[ HAc]=0.1×1/3)。由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有溶液的pH = 4.74。这一溶液与“1号溶液”的组成与性质没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要给出这个溶液,主要是介绍一种,在只有弱酸和强碱的情况下,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法。

4号溶液组成为10.0ml 1.0 molL-1 NH3H2O -10.0 ml 1.0 molL-1NH4Cl

这是一个NH3-NH4Cl体系。由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 有溶液的pH =9.26

对这一呈碱性的缓冲溶液,也可以直接用公式“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来计算其[H+]。即,计算缓冲溶液中[H+]的公式,在溶液是酸性或碱性的情况下都可以被使用。如由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同样有pH = 9.26

        2)缓冲溶液的性质

        1号溶液中加入0.5ml(约10滴) 0.1 molL-1 HCl溶液,摇匀,用pH计测其pH值。

        为计算出溶液的pH [H+]的变化,要先计算出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在1号溶液中加入0.5ml0.1 molL-1 HCl后。相当于体系中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pH= 4.74

        与原1号溶液的pH = 4.74相比较,加0.5ml HCl后,溶液pH值没有变化。

向这个体系中继续加入1.0ml0.1 molL-1 NaOH,摇匀,用pH计测其pH值。

这时溶液组成为,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这样,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pH= 4.75

        与原1号溶液的pH = 4.74相比较,加1.0 ml NaOH 后,溶液pH值也仅有0.01的变化。其实这个差值还是由于数字的修约(由于只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对第四位数字要四舍五入)而造成的。

        可见,在该溶液中无论是加入少量酸、或少量碱时,溶液的pH值都能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如果要比较溶液中的[H+],加HCl后是1.82×10-5,加NaOH后是1.78×10-5。而原溶液是1.80×10-5。两相比较还是各有±1.1%的差别。只是在转换成pH值(负对数)后,这个变化才被完全“抹杀”掉了。

        所以,通常在描述缓冲溶液的性质的时候,在加入少量酸碱的情况下,不能说“氢离子浓度不变”,而只能说是“pH值保持稳定”。

        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才算完全达到了为大家设置这个计算目的。

        思考题

        1. 如何配制SnCl2溶液,SbCl3溶液和Bi(NO3)3溶液?写出它们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查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及有关的化学手册,几种溶液的配制方法为:

配制0.1mol·L-1SnCl2溶液。称取22.6g SnCl2·6H2O,溶于330ml6 mol·L-1HCl中,再稀释到1 L,加锡粒后,保存。

配制0.1mol·L-1SnCl4溶液。称取26.06g SnCl4,溶于适量6 mol·L-1HCl中,再用6 mol·L-1HCl稀释到1 L

0.1mol·L-1 Bi(NO3)3溶液。称取39.5g Bi(NO3)3,溶于适量的15 HNO3中,再用15 HNO3稀释到1 L

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Sn2+ + Cl- + H2O = Sn(OH)Cl + H+(应称Sn(OH)Cl为碱式氯化锡),

    Sb3+ + Cl- + H2O = SbOCl + 2H+(应称SbOCl为氯化氧锑或氯化锑酰),

    Bi3+ + NO3-+ H2O = BiONO3 + 2H+(应称BiONO3为硝酸氧鉍)。

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点是,金属离子水解产物都不是通常的氢氧化物,而是碱式盐(或其脱水产物)。且从形式上看,金属离子的水解是不“完全”的。

当然,这种表现出来的水解不“完全”,并不说明金属离子不易水解。而是由于其碱式盐难溶,或碱式盐中的羟基间易脱去水而沉淀,来不及继续水解,而造成的。

        2.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

        有三方面的影响。

溶液的温度。温度越高,盐的水解度越大(前面已有解释)。

溶液的pH值。pH高低的影响还与盐的种类有关。如pH越高,Na2S的水解度越小;而pH越低,NH4Cl的水解度越小(可用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来解释)。

盐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越低,水解度越大。

至于为什么盐的浓度越低,其水解度就会越大。是一个不很容易解释清楚的问题。最好用一个如下的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NH4+ + H2O = NH3·H2O + H+

首先要说明的是,水解度不是酸碱度。酸碱度(即上式中的[H+])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水解产物绝对量多少的反映。氯化铵溶液的浓度越大,其酸度也越大。

通常用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来计算 NH4Cl溶液中的酸度。明显的,c越大、[H+]就会越大。

水解度是该被离子水解掉的百分数。是用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来描述的。不难看出,c越小、水解度(α)才会增大。

从平衡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上结论直观地比喻为,稀释溶液就相当与在水解反应方程式的反应物端加了水,水解平衡当然要正向移动了。

当然,严格地解释还是要借助于其平衡表达式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对一个原来就达成水解平衡的NH4Cl溶液来说,平衡表达式就是三个相关物种浓度关系的真实写照。

当溶液被稀释时,表达式中的各浓度项都要成比例地减小,这时的平衡表达式就要改称为“浓度商”。而在浓度商中,分子与分母中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分母只有一个物种,分子则有两个物种)。这样在讨论浓度商时,其分子就要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值(减小比例)的平方,而分母项只乘以这个减小比例就可以了。这会使整个浓度商要小于平衡常数。据化学反应等温式,反应会自发地正向进行,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盐的水解度增大。

也就是说,稀释一个存在有水解反应的溶液时,反应物端只有一个物种的浓度在减少,而产物端有两个物种的浓度在减少,稀释对产物端的影响更大。所以水解平衡要正向移动。

        3. 缓冲溶液的pH由哪些因素决定?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缓冲溶液 [H+]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为对数的形式对“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实验内容的理论分析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共轭酸碱对的Ka,及其组分酸和碱的浓度比值,这两者对溶液的pH都有影响。

而酸碱浓度比值同时还影响到溶液的缓冲能力。即,这个比值如果超出“0.1-10”这个范围,溶液对酸或碱的抵御能力就会显著地下降。即,上式中最后一个对数项对pH的影响一般在±1之间,不会更大。

所以在使用某pH的缓冲溶液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相关的pKa,选择酸碱对的种类。然后再用“c/c”对pH做细微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 基础化学实验. 2001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第一分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