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P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标签:
硼砂溶液的缓冲性奈斯勒试剂钼酸铵试剂鉴定po43-硫化物的两性教育 |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
有关“P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当四硼酸根离子溶于水时当然会有反应
产物中的B(OH)3(也可写为H3BO3)实际是一个一元弱酸。它在水中的电离形式为:
也就是说硼砂溶液中的B(OH)4-与B(OH)3彼此间恰好就是个共轭酸碱对,且组成为NaB(OH)4 :B(OH)3 = 1:1。这样的溶液当然有缓冲作用。所以硼砂溶液就是一个缓冲溶液。
查得的B(OH)3的Ka = 5.8×10-10、pKa =9.2。
缓冲溶液的计算公式为。当c酸=c碱时,[H+]=Ka,即pH
= pKa。
这样,该溶液的pH = 9.2。
由于其对应酸的溶解性与稳定性间有差异。所以应该用加酸的方法来区别它们。
即在三种盐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硫酸(2 mol•L-1):
有凝胶状物质生成的为Na2SiO3(H2SiO3难溶);
有气泡生成的为Na2CO3(H2CO3分解出CO2);
无现象(当溶液浓度低时),或有很特殊的片状晶体生成(溶液浓度高时)的为硼砂。硼酸在25℃时的溶解度为5.7g/100gH2O,且随温度增大会显著变大。
4. 鉴定NH4+时,为什么将奈斯勒试剂滴在滤纸上检验逸出的NH3,而不是将奈斯勒试剂直接加到含NH4+的溶液中?
奈斯勒试剂是一个含有K2[HgI4]和KOH的溶液。
该试剂与溶液中微量的NH4+离子反应,会生成特殊的棕红色碘化氨基•氧合二汞(Ⅱ)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由于奈斯勒试剂中大量的KOH,能与酸性溶液中的Fe3+、Cu2+等氢氧化物反应,生成有色沉淀,而干扰或掩蔽NH4+离子的检出。
所以,要排除这些干扰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小试管中加入少量待检溶液和2 mol•L-1 NaOH溶液。微热,用滴有一滴奈斯勒试剂的滤纸块,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中是否有氨气”。即,检验逸出的氨。
当然,如果用气室法的话,除让氨不断的与奈斯勒试剂接触并反应外,还可使NH3得到富集,检验的灵敏度会更高。
即使是在一般情况下,金属与硝酸的反应,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也都会有许多种。由于通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只适用于描述一个化学反应过程,难于去描述多个并行的化学反应。所以,在描述这类反应时,人们只是用方程式给出其最主要的反应及产物,而“忽略”掉了一些相对量较少的产物。
硝酸被还原的主要产物,通常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硝酸的浓度,另一个是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一般可概括为:
当硝酸浓度较大时,硝酸主要被还原为NO2;
当硝酸浓度较低时,主要被还原为NO;
当硝酸浓度较低、且金属比较活泼(如Zn)时,主要被还原为NH4+;
当硝酸浓度较低、且金属更活泼(如Mg)时,实际参与反应的是H+,而不是硝酸根,主要产物为H2。
6. 检验稀硝酸与锌粉反应产物中的NH4+时,加入NaOH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反应?
加入NaOH后,有反应NH4+ + OH- = NH3 + H2O;
同时有Zn2+ + 2OH- = Zn(OH)2,而产生沉淀;
再加NaOH,进而有 Zn(OH)2 + 2OH- = [Zn(OH)4]2-,沉淀会溶解。
第二步是Fe2+与NO配合,Fe2+ + NO = [Fe(NO)]2+(棕色)。
并且,这些反应还要在Fe2+和NO3-有足够浓度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所以还要对混合液进行如下的操作,“沿试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使浓硫酸与溶液间有清晰的界面”。这样在界面处才能产生棕色的环。
Fe2+ + NO2- + 2H+= Fe3+ + NO + H2O 。进而使整个溶液都呈棕色。
即,NO2-对NO3-的检出有明显的干扰。
所以要先加入饱和的Ag2SO4溶液,发生反应Ag++ NO2- = Ag NO2↓,使NO2-以AgNO2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除去,来排除NO2-的干扰。
或用尿素。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CO(NH2)2 + 2H2O = (NH4)2CO3,继而有NH4+ + NO2- = N2 + 2H2O。这样也可消除NO2-对NO3-检验的干扰。
8. 用钼酸铵试剂鉴定PO43-时,为什么要在硝酸介质中进行?
从反应条件“取几滴0.1 mol•L-1 Na3PO4溶液,加0.5ml浓HNO3,再加1ml 钼酸铵”可见,反应体系中HNO3的浓度是十分大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如下的反应方程式
12MoO42- + 3NH4+ + HPO42- + 23H+ = (NH4)3[P(Mo12O40)]·6H2O + 6H2O
可看出,在黄色磷钼酸铵沉淀生成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氢离子。即氢离子本身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应物。
对SO32-,反应为2SO32- + O2 = 2SO42-。溶液虽无明显变化,但试剂的还原性要减弱或完全消失。
AgNO3溶液不过量,就很可能是S2O32-过量。这时就会有反应 Ag2S2O3 + 3S2O32- = 2Ag(S2O3) 23-
发生,而使Ag2S2O3溶解掉,得到的是无色透明的溶液。
而没有Ag2S2O3生成,就不会有“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棕色,最后得黑色Ag2S”这样的一系列现象。
在用反应Cl2 + NaOH = NaCl + NaClO,制取出来NaClO后。后续的实验有三个。
第一个,是NaClO与盐酸反应,以便重新析出Cl2(即上一反应的逆反应)。当NaClO中含有的NaOH太多时,会使消耗的HCl量增多。能看到反应现象的时间也要加长。
第二个,是将I-氧化成I2。反应为ClO- + 2I- + 2H+ = I2 + Cl- + H2O。由于析出的I2只能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存在,所以在碱性条件下根本就不可能检测到I2的生成。(I2与碱的反应为歧化反应I2+6 NaOH = 5NaI + NaIO3+3H2O)。
碱的多少对NaClO使品红褪色的影响有限。从电极反应ClO-+H2O+2e-=Cl-+2OH-,可写出能斯特方程。
而KBrO3与KI间的反应可分为两步。
由于有,所以有BrO3-
+ 6I- + 6H+ = Br- + 3I2
+ 3H2O;
,所以当BrO3-过量时还会发生反应2BrO3-
+ I2 = Br2 +
2IO3-。
即使把前一元素砷也包括进来,对整个砷分族也还是有下表[2]:
如,属于同一分族的原子序数小的Sb2O3的碱性弱于Bi2O3。而表现为,Sb2O3有两性,Bi2O3只表现出碱性。
对锗分组也有类似如上的情况。
如,属于同一分族的原子序数较小的Sn(OH)2,其碱性弱于Pb(OH)2。表现为Sn(OH)2有显著的两性。而Pb(OH)2通常表现出碱性,只有在很浓的NaOH溶液中才可溶。
关于这两个分族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由于有惰性电子对效应,这两分族的第六周期元素的最高价化合物(如PbO2及NaBiO3)都有极强的氧化性。而其对应的低价的化合物则还原性很弱、较稳定(如Pb2+及Bi3+)。
二是,在同一分族中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有规律变化。如对锗分族有:
也就是说,在同一族中原子序数小的Sn4+的氧化性不如PbO2,而Sn2+的还原性则强于Pb2+。
7. 总结锡、铅、锑、鉍硫化物的溶解性,说明它们与相应氢氧化物酸碱性有何联系。
这两个分族硫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与氢氧化物的情况相似。也多有两性(可溶于浓HCl及NaOH),如反应,Sb2S3 + 6OH- = SbO33- + SbS33- + 3H2O,及Sb2S3 + 6H++ 12Cl- = 2[SbCl6]3- + 3H2S。
其变化规律为:
对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化合物来说,高价硫化物的酸性强于低价硫化物。如SnS2的酸性强于SnS,Sb2S5的酸性强于Sb2S3,
同一族,同一价态时,元素原子序数小的硫化物的酸性要更强些。如SnS的酸性强于PbS;Sb2S3的酸性强于Bi2S3(Bi2S3不溶于NaOH)。
教材之所以能将这些硫化物的溶解性与氢氧化物的酸碱性联系起来,是由于从组成和性质看,硫化物与氧化物间有太多的相似性。可以进行如下的类比:
只不过硫化物与相应氧化物的碱性比较,要稍弱一些罢了。
这样看,As2S5溶于Na2S溶液的反应As2S5+ 3Na2S=2Na3AsS4,就相当于一个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间的反应,也反映出了As2S5的酸性。
而,SnS溶于多硫化钠(Na2S2)溶液的反应,则是一个在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进行的酸碱反应。过程为SnS + Na2S2 = SnS2 + Na2S,及SnS2 + Na2S = Na2SnS3(可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