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

标签:
一元弱酸溶液氢离子浓度计算最简式近似式极弱式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二)
(五)各近似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汇总
其实在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时,还有一个因素应该考虑进来。这就是:当酸极弱、或酸溶液很稀时,酸溶液中的[H+]将主要来源于水的电离。这时,就不用再考虑酸的存在、也没有必要再进行繁复地计算,而直接认为溶液的pH就等于7。该“pH=7”范围区下边界曲线上一些点的坐标如下表所示[4]:
c |
3.96×10-9 |
4.00×10-9 |
4.36×10-9 |
8.00×10-9 |
4.44×10-8 |
4.08×10-7 |
4.04×10-6 |
4.04×10-5 |
4.04×10-4 |
4.04×10-3 |
4.04×10-2 |
Ka |
1.0×10-4 |
1.0×10-5 |
1.0×10-6 |
1.0×10-7 |
1.0×10-8 |
1.0×10-9 |
1.0×10-10 |
1.0×10-11 |
1.0×10-12 |
1.0×10-13 |
1.0×10-14 |
Pc |
8.40 |
8.40 |
8.36 |
8.10 |
7.35 |
6.39 |
5.39 |
4.39 |
3.39 |
2.39 |
1.39 |
PKa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9.00 |
10.00 |
11.00 |
12.00 |
13.00 |
14.00 |
该曲线可以近似地用直线Pc =8.40(c=3.96×10-9)、及直线Pc + PKa =15.39(cKa=4.04×10-16),所构成的折线来替代。
把与上述情况,及表示各近似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的图五合并,尽可能地用直线来替代曲线,并忽略掉一些细节(忽略掉直线转折处的误差、及面积很小的区域),就可以得到一张类似于图一的“各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图”,而如图六。
图中有六条直线,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4、5、6来标记,他们分别与三条曲线对应,是三条曲线的折线化的结果:
第一条折线,由水平直线1(方程为Pc =8.40、即c=3.96×10-9 mol·L-1),及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直线2(方程是Pc +PKa=15.39、即cKa=4.04×10-16)构成。他们是“pH=7”区的左下边界曲线“折线化”的表现形式。其右上部都是“pH=7”区(在图中标记为A)。
第二条折线,由水平直线3(方程为Pc=6.16、即c=6.93×10-7mol·L-1),及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直线4(方程为pc+pKa=12.60、即cKa=2.48×10-13)构成。是近似式适用区的右及上边界线,其左下都是近似式的适用范围。它包含有C区和E区,这样的2个部分。在E区,通常之所以不再使用近似式来计算,是由于最简式也可以用,最简式比近似式要简单很多。
第三条折线,由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直线5(直线方程为pc-pKa=2.80、即c/Ka=637),及铅直线6(直线方程为PKa =8.00、即Ka =1.0×10-8)构成,是极弱式适用范围的左边界线。其右侧都是极弱式的使适用范围。它包含有E区、D区、及A区绿色虚线的右侧,这样的3个部分。在A区绿色虚线的右侧部分,通常不主张再使用极弱式来计算,是由于没有使用它的必要(用极弱式计算后,结果也还是pH=7);在E区,不主张使用极弱式来计算,是由于最简式也可以用,最简式比极弱式要更方便一些。
图中B区标记了“精确式”的字样。其含义是,对状态位于该区域的一元弱酸体系,只能用精确式来计算其[H+],其余几个近似计算公式都不能用。
在B区以外的各区,之所以没有标注可以使用精确式,一是,精确式本来就是广泛适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式子,没有必要再去到处“标明”;二是,在除B外的所有区域都有近似计算[H+]的公式可用,即使标出可用“精确式”的字样,也不有人会去“求繁弃简”。
除了上述的图六外,还可以将各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公式的使用条件,用文字的形式归纳如下:
满足C ≤ 3.96×10-9,或cKa
满足Ka ≤1.0×10-8,或c/Ka ≥ 637,则都可以使用极弱式。
满足c/Ka ≥ 637,同时满足cKa ≥ 2.37×10-13,才能使用最简式。
满足C ≥
按公式使用的便利性,由简到难,归纳成一个近似公式选择程序表,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C |
Ka |
cKa |
c/Ka |
适用公式 |
≤ 3.96×10-9 |
|
|
|
pH=7 |
|
|
≤ 4.04×10-16 |
|
pH=7 |
|
≤1.0×10-8 |
|
|
极弱式 |
|
|
|
≥637 |
极弱式 |
≥ 6.93×10-7 |
|
≥ 2.37×10-13 |
≥637 |
最简式 |
≥ 6.93×10-7 |
|
≥ 2.37×10-13 |
|
近似式 |
≤6.93×10-7 ≥ 3.96×10-9 |
≥ 1.0×10-8 |
≥4.04×10-16 ≤2.37×10-13 |
|
精确式 |
注:表中的数字及符号为要考虑的因素、空格为不必考虑的因素,在同一行中并列的是要同时加以考虑的因素。
只要从第一行开始,由上到下逐行观察该行所列的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如满足了,该行最右列给出的就是其适用公式;如不满足,就依次地比较下去,直至条件得到满足,确定出最合适的计算公式为止。
三、有关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的一些理论问题
对诸多的电解质溶液体系来说,除强酸(碱)外,一元弱酸(碱)是一个最为简单的体系。所以关于后者已有大量地研究与讨论。但是,在对这个体系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讨论是很难深入下去的,着导致在教学中普遍产用的一些做法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
(一) 最简式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由于在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教学中,通常都不会涉及到很稀的一元弱酸溶液(C≤ 1.0×10-5)。所以教材在讨论起[H+]计算时,一般都要以最简式为核心,来使用两个条件;
当c/Ka<500时(实际应是637),不能使用最简式,要用近似式;
当c/Ka≥500、同时cKa≥ 2.5×10-13时,才能使用最简式;
虽然满足c/Ka≥500、但只要cKa≤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要想用最简式,就必须要考虑两个条件,记住两个判别的数字,经过两次数值的比较。
以前的人们都心安理得地认为,要想使用这么简单的最简式,事先麻烦一些还是可以的吧。
但只要看看图五中的最简式适用区都包括在极弱式的适用区内,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只要满足c/Ka≥500,就可以使极弱式来进行计算。
使用极弱式,而摈弃最简式的“得与失”是:少记一个数据“2.5×10-13”,少一次计算及比较;但计算公式中增加了一个Kw。
而这个Kw在算式“”中是否要考虑,即使是高中生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Kw比前一项小的多,则舍去(与最简式无异);如与前一项相差无几、或看不清楚,那就把它加上,计算完就可以了。
这样,对一元弱酸溶液中[H+]的计算,只要记住一个“c/Ka<500”就可以了、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用极弱式;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就要用近似式。
可以把最简式作为一个“历史”,介绍给学生。
(二)近似式的表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记忆习惯
初学无机化学的人,在一元弱酸[H+]计算近似式的记忆上都要花不少的功夫。原因就在于,教材通常都把近似式写为:,及
。学生抓不住这个式子的“精髓”,当然就只好死记硬背了。
其实,只要建立起一个物理模型,这个公式就自然写出来了。
近似式描述的是一个,只考虑弱酸的电离,而不考虑水的电离,这样的体系。
由于不考虑水的电离,写出一元弱酸电离式(下式),可看出:对分析浓度为c的酸HA,其平衡浓度[HA]= c -[H+],溶液中还有[H+]=[ A-]。即:
HA
平衡浓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由酸的电离常数的表达式来体现。这样就可以写出。这是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式子,不但能够记住,忘记了也可以马上推导出来。而这个酸的电离常数表达式,恰恰就是近似式。
教材要是把近似式写为。并告诉学生整理后成
,其算式为
,学生就好掌握多了。在教学中,可以依次将它们叫做近似式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代数式”、“算式”。
记住近似式的关键在于掌握“平衡常数表达式”。所以教材也应将近似式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放在醒目的位置。
(三)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的导出
对某电解质溶液体系来说,为得到其[H+]的计算公式,通常可以考虑采用两种出发点完全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物理模型法”。也就是,就溶液体系的主要特点,先建立起一个物理模型,依据已有的理论,从而得出一个计算公式。这种方法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如上面对近似式的“推导”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代表。
当然,对与近似式相关的物理模型,再附加条件。即当酸解离的很少,导致其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相差无几时,即[HA]= c - [
H+]= c。这时,酸的电离常数表达式就变成。这就是最简式。
但极弱式的导出过程,则没有被公示出来过。从其形式也可以想到,它应该与酸溶液的质子平衡条件关系式有关。即在水的电离不可忽略的情况下,同时考虑两个电离过程,写出质子平衡关系式
H+
=
再忽略酸的解离部分,用其分析浓度代替平衡浓度,即溶液中有。从而有
。
这样质子平衡关系式就变为。将右端分母项乘到左端来,就可以得出极弱式。
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近似计算公式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导出。即用“数字项比较法”得到。就像在二(五)中获得“完全电离式”那样。
如,用“数字项比较法”也得到极弱式可以。具体的过程为:
对精确式“”来说,当其左端的4个加减项中,第二与第四项,在计算中不起作用时,就会产生出极弱式。
可以用实例再验证一下。如在典型的极弱式适用区(六图中的D区)内选取一个点Ka =1.0×10-3、c=:1.0×10-12,并用精确式或有足够精度的近似计算式(对这个例子就是极弱式)计算出 [H+]=1.049×10-7。这3个数应该能较好地满足精确式。可以将它们代入精确式,而有
进而有。由这个式子可看出,左端第二与第四项确实可以忽略不计。
精确式第三项(Kac+Kw)中的Kw可忽略,第四项也被忽略时,会得到近似式。
精确式第三项(Kac+Kw)中的Kw可忽略,第二项与第四项也被忽略掉时,会得到最简式。
(四)近似计算的计算误差取多少才合适
年纪稍大一些的化学教师,在教授一元弱酸溶液[ H+]的近似计算的内容时,都要经过一个“所允许的计算误差从2%、放宽到5%”的转变。要重新改写相关的讲义与PPT,这不算什么;教材要重印,则牵涉的面就较大了。最为重要的是,这促使人们去思考一个问题,近似计算的计算误差究竟要取多少才合适?修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究竟是什么?
能想得出的理由只有两个。
一个是,简化计算、降低劳动强度。因为对常用的近似式、最简式、极弱式,这3个式子来说。如允许误差为5%,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扩大了最简式的适用范围,而最简式是一个使用起来最为方便的式子。
但学生终究还是要用这3个式子,还是要记这两个相关的条件,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如果想让学生少用近似式,教师只要多在最简式的适用范围内出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通过扩大计算误差来做文章。
第二个理由是,对电解质溶液来说,还有诸多的有如“离子强度计算”等较难定量化的问题,在“活度”有无法避免的较大误差前提下,“浓度”计算的误差也是可以再放宽一些的。但放宽误差范围一定要考虑到其它的方面,考虑到误差的积累。
像溶液浓度的测定与计算,就要涉及很多的方面。如,配制一份某给定固体弱酸的溶液,测定、并通过计算来比较其[
H+]。那么至少要有以下这些步骤:称量溶质、溶液定容、PH测定、离子强度计算、酸解离常数的确定(别人测得)、浓度计算,这样的6步,且每步都会有误差。如果仅由于离子强度计算的误差大,就把其它步骤的误差也都定为5%。那么最后结果的积累误差就将达到26.5%
而当其余5步每步的误差都是2%时,积累误差才只有9.6%。即使离子强度计算的误差仍保持5%,最终计算结果的误差也不会超过14.1%(差不多仅是前者26.5%的一半)。
其实,正是由于其中有一步的误差较大,其它步骤的误差要能小一些才更好。
当计算误差允许到5%时,还要考虑计算误差对计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影响。因为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与计算方法的精密度,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计算结果所得数字的有效数字位数与计算方法的误差有关。
如,某溶液的理论计算浓度(用精确式计算)为2.00×10-4,用最简式计算(计算误差正好为2%时)得到的结果为2.04×10-4,人们对这两个三位有效数字的结果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其最后一位数字本来就允许有误差。
对上例,如果允许最简式的计算误差为5%(计算误差正好为5%),则计算结果就不能写为“2.10×10-4”了。因为5%的误差实际就是1/20的误差。数字“2.10”中的1都是可疑的数字,其后面怎么还能有“0”呢。结果只能是“2.1×10-4”,最多有两位有效数字。
(五)允许的计算误差要与所设定的标准相匹配
既然规定了允许的近似计算公式的计算误差,那么公式的适用条件就应该用一个准确的数值来规范。如果在公式近似的前提下,还搞一个适用条件的“再近似”,那么计算结果的近似程度就无法让人相信了。
但为了迁就学生,这种“再近似”还是经常出现的。如:
例1.当允许计算误差为2%时,一些教材规定满足c / Ka≥500、伸直是的c / Ka≥400条件,就可能使用最简式。而其实该标准应该是c / Ka≥637。
例2.当允许计算误差为5%时,一些教材规定满足c / Ka≥100的条件,才有可能使用最简式。而其实该标准应该是c / Ka≥126。
例3.当允许计算误差为2%时,一些教材规定满足cKa≥20Kw的条件,才有可能使用最简式。而其实该标准应该是cKa≥2.48×10-13。
这都是“再近似”的例子。其实,作为教材,这些边界条件的数值应该是什么数值就写什么数值。即使这些条件要“取整”才好记忆,也应该保证在不能有大于规定的允许误差德前提下来操作。
如例1取“c / Ka≥640”或“c / Ka≥650”,例2取“c / Ka≥130”或“c / Ka≥150”,例3取“cKa≥2.5×10-13”。这都是可以的。
其实记忆这些边界条件的意义也不大。应该允许学生查书,或在试卷中就直接给出这些条件的数值。因为解题的目的应该主要放在,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及选取最好的方法上。
至于用“逐步逼近法”计算一元弱酸溶液时要注意的问题,已进行过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6]。
参考文献
[1]
伍伟夫.
[2]
林树昌、曾泳淮
[3]
林振散.
[4]
伍伟夫.
[5]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
伍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