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

标签:
一元弱酸氢离子浓度近似计算最简式近似式极弱式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一)
近似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的公式有多个,且各有一些特定的适用条件。但这些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并没有经过严格地讨论。应该用纯数学的“代入法”,对其加以更详尽地研究[1]。
一、已有的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由于研究的基础不同,所允许的计算误差大小有别,在不同的教材或文献中,对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的数目及使用条件的描述也是有区别的。
(一)较早的两个近似计算公式
直至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所知道的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的公式还只限于只有3个:
由于,那是一个不但没有计算机,连电子计算器也远未普及,数字计算主要还是用查对数表或用对数尺(对有效数字要求不高时)来完成的时代,用这种很原始的工具来解高次方程式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有关一元弱酸溶液[H+]的计算,是不可能用到精确式的。通常只会用到“近似式”与“最简式”这两个公式。所以对近似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研究也仅限于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当计算机在我国高校刚普及开时,就有化学工作者采用归纳的方法,用计算机来处理有关一元弱酸溶液 [H+]的、这两个近似计算公式的适用用条件问题,得到的一个较为“精细”的结果(允许计算误差为~2%)为[2]:
其中的幂指数形式数据与科学计数数字的对应关系为:
幂指数数据 |
10-6.15 |
10-8.40 |
10-12.60 |
102.70 |
科学计数数字 |
7.1×10-7 |
4.0×10-9 |
2.5×10-13 |
5.0×102 |
可见,到底是用计算机得到的计算结果,即使是现在来看,这些数字仍有较好的精度。
当时教材中常见的条件(可以将其称之为“条件一”)cKa≥2.5×10-13,及c / Ka≥500,只是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亮点在于c≥10-6.15,及10-6.15>c >510-8.4的提出。不足之处是,该项工作根本就没有涉及极弱式,因为当时这个公式还未进入主流化学家的视野[3]。
可将那时已知的这些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用图示的方法,改写成下面的图一:
![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 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适应条件的研究](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由于一元弱酸溶液的解离常数(Ka)与其浓度(c),均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所以要采用其负对数来作图。这样才比较方便。
但与一般的绘图习惯不同的是:横坐标由左向右pKa越增大,是表示酸的解离常数在变小、酸越弱;纵坐标由下至上的pc增大,是表示酸的浓度在逐渐减小、酸溶液在变稀。
在这个图中,有两条大家看起来十分不习惯的水平直线。
其中一条是pc=8.40的直线。它表示,当酸溶液稀到一定的程度时,其电离出的[H+]与溶剂水电离出的[H+]比较,如还不到后者的2%,当然就不用再考虑到酸的存在了。该线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严谨的理论计算来证明[4]。
另一条则是pc=6.15的直线,表示在c<7.1×10-7的情况下,近似式也是不适用的。如果对此有怀疑的话,可以验算如下:
验算的思路为,通过几个实例计算的结果来看看,在c=10-6.15=7.1×10-7时,近似式是否正好有2%的计算误差;及c<7.1×10-7的情况下,近似式是否真有大于2%的计算误差。
例1:取Ka =1.0×10-3、c=7.1×10-7(即图一中的b 点),用近似式计算得:
与近似式的计算结果7.1×10-7比较,近似式有-1.9%的计算误差。与所设定的2%还是比较接近的。验证了c=7.1×10-7时,近似式的计算误差真的在趋近于2%,这样的论断。
例2:取Ka =1.0×10-3、c=:1.0×10-7(即图一中的 d点),用近似式计算得:
用精确式,可解得[H+]=1.618×10-7。与近似式的计算结果1.0×10-7比较,近似式竟有-38%的计算误差。在这种酸溶液很稀的情况下还不考虑水的解离,是近似式计算失败的根本原因。
验算说明c=7.1×10-7,是限制近似式使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目前常被使用的近似计算条件
随着极弱式的被提出,加之有人认为计算的误差还可以再放大一些(计算误差不大于5%),目前在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中,对一元弱酸溶液[H+]近似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被归纳为[5]:
当满足条件cKa<10Kw,且c / Ka≥100时,可用极弱式。
实际上它只是用两条直线cKa=1.0×10-13(即cKa≥10Kw)及c / Ka=100,来界定各近似计算公式使用范围的。可以把这个限制称为“条件二”。
可将“条件二”用图示的方法给出如下图二:
从形式上看,是直线pKa+pc= 13.00(即cKa= 10Kw)与直线pKa-pc= 2.00(c/Ka= 100),将平面分成了4个区。
与图一相比较,“条件二”有三个优点:一是,各区的边界公式更容易被记住;二是,在Ka很小的区域、多了一个“极弱式”,部分地替代了精确式;第三,允许计算误差为5%,使最简式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
但缺点也不少:一是,允许有5%的计算误差,计算的精确度过低,已不像是科学计算;第二,一些具有理论意义的信息被屏蔽掉了,如没有与图一中pc= 8.40相当的直线(用于反映已可不必再考虑酸的存在,不用再进行计算)。
最主要的缺点是:近似式的适用范围被人为地夸大。近似式适用区上部应该有一条与图一中pc= 6.15相当的直线。
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需要计算的弱酸浓度通常都不会很低。这样,在通常浓度的情况下,不考虑与图一类似的两条仅有理论意义的水平直线,也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些近似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的得出,终究不是用纯数学的方法得到的。其可信度还是有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
应该用“代入法”对这些近似计算公式进行更细致些的讨论。以便在理论上有一个更可靠地依据,也让各近似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精确程度也更高一些。
二、对各近似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讨论
对一元弱酸溶液来说,已知的近似计算公式有3个。要逐一地来讨论,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工作。
(一)最简式的计算误差分析
能用最简式来计算某浓度的某一元弱酸的[H+],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用计算器将两个数乘一下,把结果开方,就可以得到[H+]的具体数值。但对这几个近似计算公式适用条件的怀疑,也最先来自最简式。因为有如图二中cKa≥10Kw与c / Ka≥100的两条线,一条反映的是计算的正误差,一条反映的是计算的负误差。这两条线是不可能相交于e点的,当中一定夹有一条无误差的线)。也就是说,最简式的适用范围,在pKa-pc图中不可能是一个有顶点的封闭的三角形。
为讨论一元弱酸溶液中[H+]的最简式的适用范围,可以将一个与计算误差有关的系数a乘入最简式,有
。将其再代入精确式有:
将上式去根号、展开、合并同类项,可整理得:
由于式(1)中的计算误差(a)可以由需要自行确定,Kw又是常数,其中只有2个可变的参数(c与Ka)。这样,对式(1)如再指定出某个c值,就可以得到一个只含有未知数Ka的高次方程。所以是可解的。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通常允许有2%的计算误差。但,由于最简式能产生两种正负不同的误差,所以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
将有2%的正误差时的a = 1/1.02,及将常温下为定值的Kw=1.0×10-14,一起代入式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2),就可以通过解该一次方程而得出对应的Ka值。这每一对c与Ka的数值,就是描述最简式计算误差正好为2%的曲线上的一个点。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并解方程得出的Ka如下表所示:
c |
1.0 |
0.1 |
0.01 |
0.001 |
1.×10-4 |
Ka |
1.57×10-3 |
1.57×10-4 |
1.57×10-5 |
1.57×10-6 |
1.62×10-7 |
c |
1.×10-5 |
1×10-6 |
1×10-7 |
1×10-8 |
6×10-9 |
Ka |
4.25×10-8 |
6.14×10-8 |
1.84×10-7 |
1.14×10-6 |
1.84×10-6 |
由于数值间有数量级的差别,应换算为负对数的形式,有:
pc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8.22 |
pKa |
2.80 |
3.80 |
4.80 |
5.80 |
6.79 |
7.37 |
7.21 |
6.74 |
5.94 |
5.74 |
可用负对数的数据在pc-pKa图中画出曲线”最简+”( 如下图三中最左面的曲线)。
该曲线最下一部分(在c不小于1.×10-4的情况下)能近似地用直线c /Ka=637来替代。上部则为一条有pKa极大值的曲线。
条件c /Ka=637与“条件一”中的c /Ka≥501间有明显区别。究竟是哪个更可靠?应该进行一个简单的验算;
取通常的溶液c =0.10、Ka =2.0×10-4(使其正好满足c /Ka=500)。由最简式求出该体系中[H+] = 4.47×10-3。而由精确式得到的是[H+] = 4.37×10-3。最简式计算结果已有+2.3%的误差。可见“c /Ka=500”只是一个不准确的、为便于记忆而“约定俗成”的说法。没有资格在较为严谨的专著或教材中立足。
2.
有2%的负误差时a = 1/0.98。
同时将其与常温下为定值的Kw(1.0×10-14)也一起代入式(1),有: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可解方程而得出与其对应的Ka:
c |
1.0 |
0.1 |
0.01 |
0.001 |
1.×10-4 |
Ka |
2.48×10-13 |
2.48×10-12 |
2.48×10-11 |
2.49×10-10 |
2.78×10-9 |
c |
1.×10-5 |
1×10-6 |
1×10-7 |
5×10-8 |
|
Ka |
1.32×10-8 |
4.64×10-8 |
1.67×10-7 |
2.71×10-7 |
|
由于数值间有数量级的差别,应换算为负对数的形式,有:
pc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7.308 |
pKa |
12.6 |
11.6 |
10.6 |
9.6 |
8.56 |
7.88 |
7.33 |
6.78 |
6.57 |
可用负对数的数据在pc-pKa图中画出曲线”最简-”(如上图三中最右面的曲线)。
该曲线最下一部分(在c不小于1.×10-3的情况下)能近似地用直线cKa=2.48×10-13来替代。,与“条件一”所给的2.51×10-13相差无几。
在c小于1.×10-3后,直线已明显地向左上方弯曲。但最简式适用的区域,仍在cKa=2.48×10-13的范围内。
从图三看,在c等于1×10-7时,最简式的计算误差分别为+2%和-2%的两条曲线似乎已重合在一起了。其实这是错觉,是它们靠得很近造成的。在两数据表中可看到,与c=1×10-,7值对应的Ka值分别是1.84×10-7和1.67×10-7(pKa值分别为6.74与6.78),确实没有相等。
一般认为直线c / Ka=500及直线cKa=2.48×10-13要围成一个封闭的区间(两直线交于c=1.11×10-5、Ka=2.23×10-8的点,相当pc=4.95,pKa=7.65)。但实际上这两条曲线并不会相交。
3.
无误差时a = 1。同时将常温下为定值的Kw(1.0×10-14)也一起代入式(1),有: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并解方程得出Ka如下表所示:
c |
1.0 |
0.1 |
0.01 |
1.×10-3 |
1×10-4 |
Ka |
4.65×10-10 |
1.00×10-9 |
2.16×10-9 |
4.65×10-9 |
1.01×10-8 |
c |
1.×10-5 |
1×10-6 |
1×10-7 |
5×10-8 |
|
Ka |
2.22×10-8 |
5.33×10-8 |
1.75×10-7 |
2.84×10-7 |
|
由于数值间有数量级的差别,应换算为负对数的形式,有:
Pc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7.30 |
PKa |
9.33 |
9.00 |
8.67 |
8.33 |
8.00 |
7.65 |
7.27 |
6.76 |
6.55 |
可用负对数的数据在pc-pKa图中画出曲线”最简0”(如上图三中居中的曲线)。
这告诉我们,最简式计算得到的结果,并不都是“有误差”的。当体系的状态点恰好位于“最简0”线上时,最简式与精确式相比较,均有同样高的计算精度。
(二)极弱式的计算误差
将其代入精确式有:
整理方程,去根号、合并同类项,得:
极弱式总有正的误差。当误差为2%时,将a = 1/1.02代入上式有: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并解方程得出Ka如下表所示:
c |
1.0 |
0.1 |
0.01 |
0.001 |
1.×10-4 |
Ka |
1.57×10-3 |
1.57×10-4 |
1.57×10-5 |
1.57×10-6 |
1.57×10-7 |
c |
1.×10-5 |
1×10-6 |
1×10-7 |
8×10-8 |
4.46×10-10 |
Ka |
1.85×10-8 |
1.13×10-8 |
2.57×10-8 |
2.86×10-8 |
1.×10-6 |
由于数值间有数量级的差别,应换算为负对数的形式,有:
Pc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7.10 |
9.35 |
PKa |
2.80 |
3.80 |
4.80 |
5.80 |
6.80 |
7.73 |
7.95 |
7.59 |
7.54 |
6.00 |
用负对数的数据在Pc-PKa图中画出曲线”极弱”,如下图四。为便于比较与最简式间的关系,故将最简式的两条边界曲线也一并绘入。
曲线“极弱”的下半部分几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方程为c/Ka=637=102.80,与“最简+”线竟然完全重合。
由于曲线“极弱”的右侧为其适用氛围,所以最简式的适用氛围,几乎都被囊括在极弱式的适用氛围之内。但极弱式终归与最简式间还是独立的,因为最简式最上端的区域“A”并不能被极弱式所包容。所以,严格地说,极弱式与最简式间没有谁被谁隶属的关系。
(三)近似式的计算误差
计算一元弱酸溶液中[H+]的近似式有及
,两种形式。由于要将其计算出的[H+]乘以一个系数(误差修正值),再代入精确式。所以不能用隐函数的表示式,而只能用最后面的式子。
将a乘入近似式(为不至于产生混淆,暂时将式子中Ka里的a去掉)。
将其代入精确式,有:
对方程进行整理,展开、去根号、合并同类项,得:
近似式总有负的误差。当误差为2%时,将a = 1/0.98代入上式有: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并解方程得出Ka如下表所示:
c |
1.0 |
0.1 |
0.01 |
0.001 |
1.×10-4 |
Ka |
2.50×10-13 |
2.37×10-12 |
2.37×10-11 |
2.37×10-10 |
2.37×10-9 |
c |
1.×10-5 |
1×10-6 |
7.17×10-7 |
6.95×10-7 |
6.93×10-7 |
Ka |
2.25×10-8 |
8.15×10-7 |
1×10-5 |
1×10-4 |
1×10-3 |
由于c<1×10-6mol·L-1时,用式(6)求不出合适的Ka,说明或是(6)式部分有误,或者是(5)式有误(导致式(6)也有误)。故用式(4)直接计算出余下的3个点的数值。
数值间有数量级的差别,应换算为负对数的形式,有:
Pc |
0 |
1 |
2 |
3 |
4 |
5 |
6 |
6.14 |
6.16 |
6.16 |
PKa |
12.60 |
11.63 |
10.63 |
9.63 |
8.63 |
7.65 |
6.09 |
5 |
4 |
3 |
可用负对数的数据在pc-pKa图中画出曲线”近似”(见下图五)。
“近似”线虽然是一条曲线,但可以用两条直线来近似地替代它。
一条为水平的直线,是c=6.93×10-7mol·L-1(或Pc=6.16)。
到Ka=10-6附近时,则变为一条向右下延伸的直线,直线方程为cKa=2.37×10-13(或pc+pKa=12.60)。它与最简式适用范围的右边界线——“最简-”线(cKa=2.48×10-13)相比较,“近似”线还要更靠右一些。也就是说,在浓度c较大的情况下,最简式的适用范围,都囊括在近似式的适用范围内。但,当用pc+pKa来作图时,相互是这样地靠近,以至于人们无法凭肉眼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所以。以后我们就统一用数据cKa=2.48×10-13来表示这条线。
还要注意的是,最简式终归还是有两小块区域——图五中心部分的区域1与3,是独立于近似式的。说明最简式与近似式间,也并没有前者被后者完全统辖掉的关系。最简式在理论上,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四)一个新补充的近似计算公式
从图五不难看出,极弱式与近似式的适用范围虽然很大,但终归未能将整个版面进行一个圆满的“全覆盖”。在图五的左上角还有一个只能用精确式来处理的区间。
对左上角的这个c很小、而Ka相对较大的区域,再讨论其[H+]的近似计算,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如果在这个区间内,还能寻找出一个物理意义鲜明的近似计算公式,那还是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为此,应该考察一个在该区域内精确计算[H+]的实例。而例2就是一个,将精确式用于体系Ka =1.0×10-3、c=:1.0×10-7(即图一中的 d点),并计算出了最终结果为[H+]=1.618×10-7的例子。
用例二的3个数值为已知条件,就能够判断出,精确式中的那些项,对最终的计算结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判断出是否有潜在的近似计算公式。
寻找近似计算公式的具体方法如下:
将例二涉及的3个已知量代入精确式,不要进行任何运算,而有
(1.618×10-7)3 +1.0×10-3×(1.618×10-7)2 –(1.0×10-3×1.0×10-7+1×10-14)(1.618×10-7)-1.0×10-3×10-14=0……(7)
求出式(7)中四个大的加减项的具体值,分别是:
4.236×10-21 + 2.618×10-17 –1.618×10-17 –1×10-17=0……(8)
比较式(8)中的4个数字值,看它们间是否有相差近2个或2个以上数量级的差距。可以看到,第一项的数字4.236×10-21与其它3个数间就有104的差别,它对整个式子运算结果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就意味着,精确式中的第一项可以去掉。
再看式(7)中各项内,几个相加的数字间,是否有没有起到其应有作用的数字。如其中第三项中,有“(1.0×10-3×1.0×10-7+1×10-14)”这样的2个彼此相加的数字,相当于“(10-10+10-14)”,其中10-14的值,相对于前面的10-10,不会有显著地影响。这就意味着精确式第三项中的Kw,在计算时没有用,可删去。
从精确式中去掉第一项及第三项中的Kw,再消去后3项共有的Ka,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式子:
这就是一个、在一定条件(Ka =1.0×10-3、c=:1.0×10-7附近)下,可用来近似计算一元弱酸溶液[H+]的新公式。
如果觉得这个公式还有点意思的话,可以继续挖掘一下其物理内涵:
为使式(9)中不出现平方项,将其逐次整理为。可见。这个式子原来就是一元强酸溶液在极稀情况(必须要考虑水的解离)时的质子恒等式。这一式子之所以能适用,就是因为此时的弱酸已几近完全电离。这样,式(9)就应该顺理成章地被称作为“完全电离式”。
由于完全电离式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也没有必要认真讨论其适用范围。这里仅给出其适用范围下边界线上的几个点,供有兴趣的同仁参考:
由于完全电离式较精确式总有正误差,所以取a = 1/1.02。将其与Kw=10-14一起代入上式,得:
将不同的c值代入上式,并解方程得出Ka如下表所示:
c |
1×10-6 |
1×10-7 |
1×10-8 |
Ka |
4.85×10-5 |
3.44×10-6 |
1.57×10-7 |
Pc |
6 |
7 |
8 |
PKa |
4.31 |
5.46 |
6.8 |
可见,即使在pc-pKa图中,这3个点也并不在一条直线上。
(抱歉:由于字数超过限制,只好将全文拆分为两部分。将前半部分定名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