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属离子水解与其氢氧化物沉淀生成的讨论

标签:
金属离子水解氢氧化物沉淀溶度积规则教育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有关金属离子水解与其氢氧化物沉淀生成的讨论
在配制金属离子强酸盐水溶液时,经常要考虑金属离子是否会水解,而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则可能会产生一个令化学工作者十分尴尬、溶液会变“浑浊”的“非预想”结果。
所以,较为严谨的一些化学工作者在第一次配制某溶液时,通常都要查一查“化学手册”,因为其中都会记载有一些常见化学物质溶液的配制方法。
其实,据化学基本原理,对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计算,而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预判。可能是由于其思路和方法都过于简单的缘故,所以至今也未能看到过有关这类计算的报道。
一、
对一定浓度的含有某金属离子的溶液来说,判断其中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出现的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根据溶度积规则,只要满足条件[M n+][OH-]n ≧ Ksp,溶液中就会有M[OH]n沉淀生成。
要注意的是,当金属离子有较强的水解趋势时,金属离子的分析浓度c并不等于其平衡浓度[M n+],而是[M+n]比c要小;溶液中的[OH-]也不是纯水中的“10-7mol·L-1”,而是[OH-]比“10-7mol·L-1”也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计算出达到水解平衡时该盐溶液中[M n+]及[OH-]的具体数值。
按酸碱质子理论,作为质子酸,当已知金属离子M n+的Ka(可由化学手册查出)及分析浓度c时,是可以计算出其水解掉的部分,及溶液的[H +],从而得到该盐溶液中[M n+]及[OH-],并进而做出是否有M[OH]n沉淀生成的判断的。
遵循上述的思路,可以对带电荷数不同的几类金属离子,分别举出一个计算的实例:
例1.计算0.1 mol·L-1AgNO3溶液中,在考虑Ag+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查得AgOH的Ksp=2.0×10-8。
还查得,作为一元弱酸Ag+的pKa=11.1,即Ka=7.9×10-12(很弱的质子酸)。
这样,应该使用极弱式,来计算溶液的[H+]:
所以,溶液中的[OH-] = Kw/[H+] =1.0×10-14 /9.0×10-7=1.1×10-8。
据溶度积规则,[Ag+]·[OH-] = 0.1×1.1×10-8= 1.1×10-9<Ksp=2.0×10-8。
所以,从理论上看,用纯水来配制AgNO3溶液时,不会有AgOH沉淀生成。
例2.计算0.1 mol·L-1 Cu(NO3)2溶液中,在考虑Cu2+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查得Cu(OH)2的Ksp=2.2×10-20。
还查得,作为一元弱酸Cu2+的pKa=8.0,即Ka=1.0×10-8。
可以用最简式来计算溶液的[H+]:
这样,溶液中的[OH-] = Kw/[H+] =1.0×10-14 /3.2×10-5=3.1×10-10。
据溶度积规则,[Cu2+]·[OH-]2 = 0.1×(3.1×10-10)2= 9.6×10-21<Ksp=2.2×10-20。
所以,从理论上看,用纯水来配制Cu(NO3)2溶液时,也不会有Cu(OH)2沉淀生成。
例3.计算0.1 mol·L-1Fe(NO3)3溶液中,在考虑Fe3+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查得Fe(OH)3的Ksp=4×10-38。
还查得,作为三元弱酸Fe3+的pKa1=2.83,即Ka1=1.5×10-3(中强的弱酸);pKa2=4.59,即Ka2=2.6×10-5。
这样,应该不考虑酸的二级解离,并使用近似式来计算溶液的[H+]:
可解得[H+]=1.2×10-2。
从而求得[OH-] =8.7×10-13,[Fe3+] = 0.1-1.2×10-2=8.8×10-2。
离子积[Fe3+] [OH-]3= 8.8×10-2×(8.7×10-13)3=5.8×10-38>Ksp=4×10-38。
计算说明,用纯水来配制0.1 mol·L-1Fe(NO3)3溶液时,肯定会有Fe(OH)3沉淀生成。所以,在配制这一溶液时一定要加适量硝酸,以防止Fe3+的水解。
二、
在稀释某金属离子强酸盐溶液时,其中的[M n+]与[OH-]并不都是按比例的变化。加之在不同类型氢氧化物的溶度积表示式中,[OH-]的幂指数还不同。可以预感到,当稀释带有不同电荷的M+n盐溶液时,其离子积[M n+][OH-]n的数值的变化趋势也会有所不同。
为此,再计算一下,将上述3例中盐的浓度再减小到1%后,与其氢氧化物溶度积对应的离子积数值分别是多少?
例4.计算0.001 mol·L-1AgNO3溶液中,在考虑Ag+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将AgOH的Ksp=2.0×10-8、Ag+的Ka=7.9×10-12,代入极弱式。有:
所以,溶液中的[OH-] = Kw/[H+] =10-14 /1.3×10-7=7.5×10-8。
与溶度积对应的离子积,[Ag+]·[OH-] = 0.01×7.5×10-8= 7.5×10-11。
比例1的对应离子积1.1×10-9相比较,又小了许多,距AgOH的Ksp=2.0×10-8小的更多。从理论上看,稀释AgNO3溶液虽然可以增大[OH-],但[Ag+]降低的更多,更不利于AgOH沉淀的生成。
例5.计算0.001 mol·L-1 Cu(NO3)2溶液中,在考虑Cu2+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将Cu(OH)2的Ksp=2.2×10-20、Cu2+的Ka=1.0×10-8,代入最简式。有:
这样,溶液中的[OH-] = Kw/[H+] =10-14 /3.2×10-6=3.1×10-9。
与溶度积对应的离子积,[Cu2+]·[OH-]2 = 0.001×(3.1×10-9)2= 9.6×10-21。
竟然与例2所计算出来的离子积还完全相等。从理论上看,用纯水来稀释Cu(NO3)2溶液时,也不会导致Cu(OH)2沉淀的生成。
例6.计算0.001 mol·L-1Fe(NO3)3溶液中,在考虑Fe3+水解的情况下,是否有氢氧化物沉淀生成?
解:将Fe(OH)3的Ksp=4×10-38、Fe3+的Ka1=1.5×10-3,代入近似式。有:
可解得[H+]=6.9×10-4。
从而求得[OH-] =1.5×10-11,[Fe3+] = 0.001-6.9×10-4=3.1×10-4。
离子积[Fe3+] [OH-]3= 3.1×10-4×(1.5×10-11)3=1.0×10-36。
比例3的对应离子积5.8×10-38相比较,稀释后的离子积大了许多,更容易有Fe(OH)3沉淀生成。说明,稀释能产生更多的Fe(OH)3沉淀。
三、硫酸盐与氯化物的特殊性
前面几个计算例题,涉及的都是硝酸盐。之所以回避了硫酸盐与氯化物,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些特殊性。讨论起来要更麻烦一些。
1.硫酸根对水解的影响
由于硫酸的第二级解离HSO4- = H+ + SO42-是不完全的,其Ka=1.2×10-2。所以,SO42-是一个很弱的、Kb=8.3×10-13的质子碱。
这个平衡的加入,会使溶液中有更多的平衡共存,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比如,对例2及例5的Cu(NO3)2溶液。只考虑如下的一个平衡(1)就可以了:
Cu(H2O) 2+= H+ + Cu(OH) +,Ka=1.0×10-8……(1)
但对CuSO4溶液,则还要考虑到有:
从式(1)与式(2)的解离常数的相对大小来看,似乎没有必要考虑式(2)的存在(两者相差10000倍还多)。
但,溶液中实际上还有如下的平衡:
可以看出平衡(3)的平衡常数是平衡(1)的83倍。反应(3)是一个更主要的反应。其后果就是造成溶液中大体上有:
反应物端的[SO42-]=[ Cu(H2O) 2+],及产物端的[HSO4-]=[ Cu(OH) +]。从而有溶液中的
溶液中的[OH-] = 9.1×10-10。
例7,计算在0.1 mol·L-1 Cu(NO3)2溶液中,与Cu(OH)2溶度积对应的离子积。
[Cu2+]·[OH-]2 = 0.1×(9.1×10-10)2= 8.3×10-20。
计算出的离子积大于Cu(OH)2的Ksp=2.2×10-20,溶液中应该会有Cu(OH)2沉淀生成。
与对应的硝酸盐相比较,硫酸根有促进金属离子水解,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倾向。当然,对不同的金属离子来说,是否真有会氢氧化物沉淀生成,还要由具体的计算及实验来验证。
2.氯离子对水解的影响
由于氯离子是盐酸(强酸)的酸根,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其碱性(碱性极弱),这样它对金属离子水解的影响,肯定与SO42-会有所不同。
Cl-对金属离子的影响,主要是它能与众多的金属离子生成配离子,从而降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平衡浓度。换句话说,与对应的硝酸盐比较,可溶性金属氯化物溶液就相当于前者被稀释了一些。
这样,卤化物溶液中与M[OH]n沉淀对应的离子积的讨论,可由本文(二)的讨论结果来判定。
即:对MCl型的盐,与同浓度的其硝酸盐相比较,相当于稀释了该溶液。虽然可以增大[OH-],但[M+]降低的更多,更不利于MOH沉淀的生成。
对MCl2型的盐,与同浓度的其硝酸盐相比较,则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OH-]及[M+]相同,对M(OH)2沉淀的生成没有影响。
如例2和5中计算出Cu(NO3)2溶液中,不会有有Cu(OH)2沉淀生成。那么在Cu Cl2溶液中也不会有有Cu(OH)2沉淀生成。
对MCl3型的盐,与同浓度的其硝酸盐相比较,相当于稀释了该溶液。虽然[M+]有降低,但[OH-]增大的更多,更有利于M(OH)3沉淀的生成。
也就是说,与例3和例6的结果向比较, FeCl3溶液比同浓度的Fe(NO3)3溶液更易水解,而生成Fe (OH)3沉淀。
四、M2+盐水解产生氢氧化物沉淀的规律
在实验室中强酸M2+盐溶液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的试剂。
之所以将这些盐作为一个类别来一起讨论,除了“常见”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一个近似“公式”能帮助我们,对因金属离子水解是否能得到氢氧化物沉淀的情况,进行一个半定量地判别。
该公式的得出过程为:
对绝大多数质子酸M2+离子来说,由于第二级解离常数会远小于其一级解离常数,第二级解离可忽略。故可以只考虑其一级解离。设其酸常数为Ka。
再设M2+离子浓度为c。
当M2+离子浓度为c不很小(如大于10-5 mol·L-1)的情况下,在相当大的Ka范围(Ka不很大或很小)内,都可用一元弱酸的最简式来计算其[H+]。
这时M2+离子水解的也不多,浓度c几乎没有改变。所以可以将离子积写为:
式(4)是在最简式的适用范围内,M2+离子水解是否能产生M (OH)2沉淀的一个判别式。
例8.用式(4)对例2中Cu2+离子试着进行一下计算。
解:其Ka =1.0×10-8。Cu (OH) 2的Ksp=2.2×10-20。将这些数值代入上式(1):
即,硝酸铜中的Cu2+离子在任何浓度下,都不会自发地因水解而得到Cu (OH) 2沉淀。
例9.计算0.1 mol·L-1Be (NO3) 2溶液中,是否能有Be(OH) 2沉淀生成?
解1:Be2+离子的Ka =3.2×10-7。Be(OH) 2的Ksp=1.6×10-22。。
用式(4)计算。
解2:用最简式来验算
所以,溶液中的[OH-] = Kw/[H+] =1.0×10-14 /1.8×10-4=5.6×10-11。
这样,[Be2+]·[OH-]2 = 0.1×(5.6×10-11)2= 3.1×10-22>Ksp=1.6×10-22。
也说明会有Be(OH) 2沉淀生成。验证了式(4)计算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分析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