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化学原理补正
化学原理补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149
  • 关注人气:5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验废液中碘及四氯化碳的回收

(2014-04-12 10:29:09)
标签:

碘离子的回收

碘单质的回收

含碘四氯化碳回收

教育

分类: 无机化学实验

实验废液中碘及四氯化碳的回收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含I-的废水溶液、含I2的废水溶液(其中很可能同时含有I-)及含I2的废CCl4溶液。从这三种体系中回收I2CCl4,不仅对实验室建设、对节约资源很大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看到这个回收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及资源意识。

一、原理

在这三种废液体系中,欲回收物质的种类及存在形式不同,回收所涉及的变化也有区别。但可以把回收过程设计为,由一种体系转变为另一种体系的方法,这使得上述三种体系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来处理。

(一)把I-氧化为I2

I-的水溶液、I- I2同时存在的水溶液,因其中的I-有较强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被氧化剂氧化为I2。这样,这两个体系就都能变成只含I2和水的体系(当然I-的含量较大,而导致产生I2 较多时,会有I2晶体从溶液中沉降析出)。

溶液的酸性条件最好用H2SO4来控制。考虑到氧化剂的氧化性不宜过强(不应把I2再氧化为IO3-)、也不宜过弱,及价格因素,氧化剂选K2Cr2O7为好。

反应方程式为 6I- + Cr2O 7 2- + 14H+ = 3 I2 + 2Cr3+ + 7H2O

(二)CCl4萃取I2

对含I2的水溶液(包括上一步骤中得到的溶液),依据I2 CCl4 中更易溶解、而导致I2CCl4层中比在水层中有更大的分配系数的原理,可以用CCl4从水中来萃取I2。得到的是I2CCl4溶液(呈紫色)。

需要考虑的是,由于萃取平衡的存在,实际操作中要用不含I2或含较少量I2CCl4,对含I2的水溶液进行多次萃取。这一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是相当麻烦的。

(三)回收CCl4

I2CCl4溶液,依据I2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岐化,可以用较浓的NaOH溶液对I2CCl4溶液进行I2的反萃取,使CCl4得到回收(CCl4中不再含I2,紫色褪去),I2 NaOH反应后,能以盐的形式得以富集。这一反萃取进行的十分完全,且可以一次完成。

反应方程式为  3 I2 + 6NaOH = 5NaI + NaIO3 + 3H2O

(四)回收I2

当上一步反应积攒到的NaINaIO3达到相当的量后,将体系重新变为酸性(如加适量的H2SO4),它们又会发生反岐化反应,而重新生成单质I2,使I2得以回收。

反应方程式为  5NaI + NaIO3 + 3H2SO4  =  3Na2SO4  + 3I2 + 3H2O

这样整个过程所用试剂均很常见、对试剂纯度没有特殊要求(均可用工业品),反应条件要求不高,使用的都是常规仪器,应该是一个很合理的间歇式回收I2CCl4的方法。不足之处是,I2CCl4 萃取的这一步操作,速度还稍嫌慢了一些、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但作为实验室方法,这也不算什么大的缺点)。

二、利用三相体系设计的回收装置

    在如上的程序中,最繁琐的是I2从水中转移到CCl4层中的操作。这一萃取过程因平衡的存在,要反复进行多次。如能把这一步骤,与进行的很完全的I2 NaOH反萃取步骤结合在一起,两过程同时进行,就会打破前一平衡。使萃取与反萃取过程同时、彻底地完成。

    用固体NaOH代替NaOH溶液进行后一步的反萃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查得固体NaOH密度为2.1g / cm3 ,它与I2反应的产物 NaI的密度为3.7 g / cm3NaIO3的密度为4.3 g / cm3,都大于CCl4的密度。CCl4的密度为1.58 g / cm3,也远大于含I-I2废水的密度(只比1.0 g / cm3稍大一些)。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三相体系,固体NaOH(及反应生成的NaINaIO3)在最下层,CCl4在中层,最上面为含I2的水层。

当上面的水层中含有I2时,萃取和反萃取将同时进行。即水层中的I2进入中层的CCl4,中层CCl4中的I2又与下层的固体NaOH反应。I2在水层和CCl4层中不再有分配平衡,加快了萃取的速度,I2最终都会自发地转移到固体NaOH层去。

这一三相体系是稳定的。对CCl4而言,由于有上层的水封,可以完全不考虑其挥发。NaOH 不溶于CCl4(长时间放置,上层水的pH值无可察觉变化),也无自然的损耗。该体系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时间(达几个学期)保存、多次使用,直至NaOH反应完全。

利用这一思路可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回收装置。选用一个250ml的广口瓶(如废液量大,不希望分较多批次来处理,可选用容积更大些的筒状容器)。在其中先加入50g(按回收160I2计算出的理论量)固体NaOH(可用工业品),再加入约100ml CCl4(最少也要把固体NaOH浸没约1cm),最后再缓缓注入约50ml左右的水(仅起水封作用)。盖上磨口玻璃瓶塞,即可备以处理上述各种废液(见图1)。

      实验废液中碘及四氯化碳的回收

完成并配置这一装置,在每个普通的化学实验中都很容易办到,也不会占用多少实验室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最上面的水层绝对不能接触最下面的NaOH固体。把中间的CCl4层加厚些,可减少这种接触的可能性。但操作中还应尽量减少瓶子的晃动,在加入要处理的水溶液和CCl4溶液时也应十分小心,防止水因惯性冲入固体NaOH层。 

三、几种废液的处理方法

(一) I- 废水的处理

     I-废水液(或含I-I2的溶液),如其中不含有与H2SO4K2Cr2O7反应会生成沉淀的物质(如有Ba2+等则应先加沉淀剂,再将溶液过滤),则可缓缓地直接倒入上装置(含I-废液当然会在最上层)。滴加3 molL-1 H2SO4(保持水溶液为较强的酸性),和0.5 molL-1 K2Cr2O7溶液,至水层颜色不再加深为止(这时CCl4层呈紫色)。

     静置一段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2小时,CCl4层紫色在先加深后,会慢慢褪至无色(无I2)。水层则可能为绿色(有Cr3+),也可能为橙红(有过量Cr2O72-),也可能为棕色(Cr3+Cr2O72-都有)。如水层为无色或绿色,应再加H2SO4 K2Cr2O7,至CCl4层颜色不再变化(不再呈紫色),说明I- 已完全转化为I2,并被CCl4提取干净。这时,水层为处理过的不含I-I2的废水,可仍保留在该装置中,对CCl4起水封的作用。

    当有另一份含I- 水溶液需处理时,如果广口瓶上部所余的空间还能容纳下这些溶液,可将它们继续倒入瓶中;在广口瓶上部原所余空间不够时,则要将处理过的不含I-I2的水从水层移出一部分,以便处理下一批次的溶液。

将水层中不含I-I2的水移出的方法,可以考虑用移液管(不要求速度很快时),或使用胶管、利用虹吸现象(速度会快些)。

需注意的是,装置里水层的废水多留一些并不会影响装置的使用。但千万不要把水层的水倾倒出来,以免造成水与最下层的NaOH固体接触。

由于水层中处理过的废水可以不断移出,该装置可以处理多批次的含I- 废液。。

(二)含I2 废水的处理

    I2废水如不含其他不溶性杂质(有I2晶体无妨),可直接倒入上装置。放置至I2 的颜色在水中和CCl4层中均褪去。

    为使含I2废液中的I-也能同时被回收,当这一批次废液处理完第一份后,废水先不要移出,而应该用H2SO4 酸化,加K2Cr2O7溶液,以检查是否有I-。如有I-,则每一份处理溶液中都应先加入足够量的H2SO4 K2Cr2O7,以使I-能完全转化为I2,与原有的I2一起被CCl4萃取出来。

    每份处理过的废水,也是用移液管,或虹吸的方法吸出。

(三)I2CCl4溶液的处理

I2的紫色CCl4溶液,可直接倒入上装置。静置至CCl4层中紫色褪尽,说明CCl4层中的I2已被萃取干净。如暂时没有其它含I2CCl4废液需要再处理,则装置中的CCl4可不必移出。CCl4可保存在这一水封并加有磨口塞的装置中。

如还有含I2CCl4溶液还需处理,可用移液管插入装置中的CCl4层,将已无色的CCl4吸出并回收到另一瓶后,再加入另一份需处理的CCl4溶液

四、反应完全后固体产物的处理及I2的制备

广口瓶装置可反复用于处理上述三种废液。至CCl4层中I2的颜色不能或很难褪去,说明NaOH已基本反应完全,无再与I2反应的能力。这时,就要将NaOH取出,并从中提取单质I2了。

(一)反应完全后固体产物的处理

    NaOH反应完全后,基本上都变成了固体的NaINaIO3。如不急于用其来制备单质I2 ,同时有其它广口瓶可用来做另一个回收装置,则可把这些固体保持在原广口瓶中。只是应先将上层的水用移液管或滴管吸净,CCl4也倒出。盖上磨口瓶塞,瓶子不用特意密封,可长时间放置。

    如还要用原广口瓶来做回收碘及CCl4的装置,则应先吸出水(弃去),把CCl4倒入一容器,将剩下的NaINaIO3固体混合物移入另一能加盖的容器中保存和积攒起来。在该空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固体NaOH后,再将CCl4倒回,重新用水封,这一回收装置又可重新使用。

(二) I2单质的制备

    NaINaIO3固体,可以很方便地制备出I2

    把固体混合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以便让少量的CCl4挥发掉。然后将不含CCl4 的固体混合物移入一个500ml的圆底烧瓶。先加100ml水,以使反应不致过于激烈。按每50g NaOH反应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需120ml 6 molL-1 H2SO4的比例,量取酸液。然后将H2SO4逐滴地滴入烧瓶,边滴边震荡,不使局部反应过于激烈(如速度太快,反应放热又很多,局部会有I2升华而逸出),至酸全部加完。最后溶液要呈明显的酸性。

    把上述的圆底烧瓶,加接一个带有玻璃管的单孔塞。单孔塞上插一根弯有2个直角,有较长的水平部分的整根的玻璃管。其水平部分的长度约40cm左右,以使导出I2和水蒸汽能较快地冷凝下来。玻璃管尾端向下插入一带有双孔塞的锥形瓶,以收集水和碘的晶体。双孔塞的另一孔是为了使锥形瓶内部与大气相通。锥形瓶用装有冰水的烧杯来冷却(见图2)。

      实验废液中碘及四氯化碳的回收

    加热烧瓶,I2与水蒸气一同逸出,部分I2在玻璃管内即可结晶(室温不高,加热速度不很快时),并被水流带入锥形瓶。

烧瓶中溶液变至无色透明时,可停止加热。冷后在烧瓶中再加少量H2SO4K2Cr2O7溶液,一般不应再有I2析出(溶液中无I-)。如溶液中有I-,则应再加适当量的H2SO4K2Cr2O7。然后重新加热蒸出I2

    蒸出的I2在过滤与水分离后,放入保干器中干燥(干燥剂可选浓H2SO4CaCl2固体)。干燥后的I2应装入可密封的容器中保存。

使用这一方法,既使对微型实验产生的上述废液,也可以进行回收处理。CCl4可随时回收并集中。I2I- 则可无损失地被保存和富集,待需要时再以I2的形式制备出来。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 无机化学实验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 . 无机化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 无机制备化学手册 . (增订第二版). 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