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难溶氢氧化物溶度积的一些问题

标签:
难溶氢氧化物溶度积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固有溶解度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有关难溶氢氧化物溶度积的一些问题
人们通常用溶度积来描述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沉淀-溶解平衡。但难溶氢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的实际溶解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用溶度积来描述这个过程时,一定要对溶度积概念的适用范围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溶度积是一个化学热力学常数
一般化学数据手册中所载的溶度积都是化学热力学常数。
这从两个常见的无机化学练习题中就可以得到佐证(此文讨论的是难溶氢氧化物,本应以氢氧化物为例,但难溶氢氧化物的相关数据很难查到。且有关一般难溶盐的讨论也不会影响溶度积的本质)。
例1,查标准生成自由能数据表,有AgCl、Ag+、Cl-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分别为-110、76.98、-131.3(kJ·mol-1)。
对反应AgCl(s) = Ag+(aq) + Cl-(aq),有ΔrG0 = 76.98 + (-131.3) – (-110) = 55.7(kJ·mol-1)。
由化学反应等温式ΔrG0 = -RTlnK,有55.7×1000 = -8.314×298×lnK。
可求得K = 1.74×10-10。与溶度积常数表中AgCl的Ksp= 1.56×10-10,没有显著的差别。
例2,由标准电极电势表中查得,Ag+ + e- = Ag 的Ф0 = 0.7996V ,
而AgCl + e- = Ag + Cl- 的Ф0 = 0.2223V。
就前一简单电极反应写出能斯特方程,用其来描述后一复杂电极反应所涉及的体系。
当后一体系处于标准态时,其电极电势为0.223,[Ag+] = Ksp(因[Ag+] = Ksp /[Cl-],而这时[ Cl-] =1(mol·L-1))。
由此可求得Ksp = 1.77×10-10。与例1的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度。
这两个例子说明,虽然通常写的是Ksp(AgCl)= [Ag+][ Cl-],这样的溶度积表达式,但溶度积实际上属于标准平衡常数、也就是化学热力学平衡常数的范畴。
严格地说,溶度积表达式中的各乘数项都应该是活度,而不是浓度。所谓的溶度积,其实是个活度积。只有在溶液的浓度较稀,离子相互间作用很小时;或对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较低时,才能用浓度来代替活度。
二、多元难溶氢氧化物在水中也会分步电离
由于在定量地讨论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情况时,只能用溶度积常数为工具,只能用由溶度积所规定的沉淀-溶解平衡“反应式”来描述其溶解过程,所以初次接触溶度积概念的学生,多会产生出一些疑惑。
有如Pb(OH)2这样的难溶氢氧化物,难道就真是按其关联的“沉淀-溶解平衡”Pb(OH)2 (s) = Pb2+ (aq)+ 2OH-(aq) 的形式一步来完成溶解及电离的?难道Pb(OH)2就真的不能分步电离?
面对“多元弱碱的几级电离常数多比较接近”这样似是而非的解释,学生虽然似懂非懂,但也就都不再继续深究下去了。
只有在看到“配合物的积累平衡常数表”(摘取部分羟基配合物的数据如下),并仔细判读一下其内涵时,我们才得以知道多元氢氧化物溶解过程的全部真相[1]。
由上表不难分析出如下的一些情况及结论:
1,可以直接看到(有如第一行数据反映出来的),Zn2+(aq)、Zn(OH)+ (aq)、Zn(OH)2(aq)都是可以在水溶液中独立存在的。且由于Zn(OH)2的两性,还可能有Zn(OH) 3-(aq)、Zn(OH)42- (aq)离子存在。
2,金属离子的羟基配合物既然能够逐级形成,那么多元碱的逐级解离就一定会存在。因为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生成与解离描述的都是同一个过程,只是观察的角度有别,互为逆反应罢了。多元难溶碱在溶解时,无例外的都会分步解离。
3,可以估计或计算出一些多元难溶碱的各级解离常数的大小。
因为作为羟基配离子的第一级形成常数,其倒数就是对应氢氧化物的最后一级解离常数。
如表中第二行的第一个数据k1,实际关联的反应是Pb2+ + OH- = Pb(OH) +。而其逆反应Pb(OH)+ = Pb2+ + OH-,就是Pb(OH)2的第二级解离常数Kb2。从而有Kb2 = 1/ k1,及lgKb2 = - lgk1= -7.82。
而Pb(OH)2的Kb1,则与配合物的第二级形成常数(k2)有关。虽数据表中给出的是累积形成常数,但与Kb1的关系也不复杂。由lgk2= lgβ2 - lg k1 = 10.85 – 7.82 = 3.03 ,及Kb1 = 1/ k2,可以看出lgKb1 = - lgk2= -3.03 。
与前面得到第二级解离常数lgKb2 = -7.82相比较,作为Pb(OH)2第一级解离常数的lgKb1 = -3.03显然要更大一些(两者相差在104倍以上)。
更直观地,可以将上列数据换算为Kb1= 9.3×10 -4、Kb2= 1.5×10 -8。
为验证上面计算出的两级Pb(OH)2解离常数的可靠性,又从其它化学数据表进行了一番“搜索”。在这本化学手册中又查到Pb(OH)2的pKb1 = 3.02(与前面算出的-3.03有很好的吻合度)。在另一手册[2]中查到[Pb(H2O)n]2+(水合铅离子)的pKa= 7.3,折合为Ka= 5.0×10 -8,对应的Kb2 = 1×10-14/ 5.0×10 -8= 2.0×10 -7(与1.5×10 -8虽有比较大的误差,但考虑有可能是来自于不同的数据体系,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些数据都说明,多元难溶碱是要逐级解离的。
并且,从Pb(OH)2的两级解离常数、及其它羟基配合物的多级生成常数数据看,多元难溶氢氧化物的各级解离常数间并不一定有“相互相差不大”的情形。
可以认为,与常见的多元弱酸的电离有一定的相似性,多元难溶氢氧化物也是会分步电离的。
4,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过程有必要加以认真地剖析。
由Pb2+羟基配合物的lgβ2=
10.85,可以直接得到其k1·k2=
7.08×1010。这样,就有……(1)
与Pb(OH)2已知的溶度积Ksp = [Pb2+] [OH-]2 = 1.2×10-15相比较。可知两个数值间差了8.6×10-5。同时,两表达式间差了一个Pb(OH)2(aq)项。
可以想象的到,溶度积描述的是一个,比只简单考虑逐级解离,还要复杂的过程。应该对这个过程进行更细致地剖析。
三、溶度积与溶解平衡常数
上面有关Pb(OH)2两级电离常数的(1)式,及Ksp的表达式,都是很严格的数学式子。这样就可以将其进行比较,及相关的推导。
从(1)式可以直接得到[Pb2+] [OH-]2 = Kb1·Kb2·Pb(OH)2(aq) =Ksp。
这样,考虑到Pb(OH)2(aq)在溶液中的真实存在(溶液中未发生解离的以水合Pb(OH)2形式存在的离子分子),就应该承认还有一个难溶电解质单纯溶解(并不电离)的过程,并用可逆“反应式”Pb(OH)2(s) = Pb(OH)2(aq)来描述。
因,所以有
(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弱时,可以认为Kr=
[Pb(OH)2(aq)])。可将Kr称为Pb(OH)2的溶解平衡常数。
这样,由式(1)就可以写出Pb(OH)2的溶度积

式(2)指出,对某难溶电解质来说,溶度积是其溶解平衡常数与逐级解离常数的乘积。这也意味着溶解平衡常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讨论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沉淀-溶解平衡,要涉及到溶解平衡常数的概念。这是在某些教材中已经涉及到了[3]。
这样,对固体Pb(OH)2,其Pb离子在水溶液中应该有三种存在形式:溶解在水中且未解离的Pb(OH)2(aq)、以离子形式出现的Pb(OH) +及Pb2+ 。涉及的有三个平衡:
即,第一级解离Pb(OH)2(aq). = Pb(OH) + (aq)+ OH- (aq)、
第二级解离Pb(OH) + (aq) = Pb2+ (aq)+ OH-(aq)外,
还有一个单纯、简单的溶解平衡Pb(OH)2(s) = Pb(OH)2(aq)。
四、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的含义
要清楚Pb(OH)2溶度积的含义,最简单的就是与多元酸H2S,作一个比较。
H2S是要分两级来电离的。这已是大家都清楚的一个“定论”。但在已知[H2S]及[H+]的情况下,是常常要用有如下式(3)的多重平衡表达式来计算[S2-]的:

与该平衡常数表达式对应的“方程式”为H2S(aq)
= 2H+ (aq)+ S 2-(aq)
在涉及这个问题时,教师都要强调如下几点:
式(4)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方程式”。 它无法掩盖H2S是分步电离的事实。在溶液中并不存在[H+]:[S2-] = 2:1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
式(4)只是起到了一个帮助大家记忆式(3),这个重要的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作用。只是为了可以方便地写出式(3)左端各浓度项的幂指数,及式(3)右端的常数是酸的Ka1与Ka2的乘积。
而式(3)这一平衡常数表达式,也只有在[H2S ]、[S2-] 和[H+],这三者间,有两个数值已知的情况下,才用其来求另一个数值。
为能方便地与难溶多元弱碱的溶度积进行相互间的对比,可以将式(3)进行如下的变换:
当H2S的分压为1amt时溶液中的[H2S]也是一个常数(等于其溶解度0.1 mol·L-1)。这样式(3)也有如下的形式:Ksp′= [H2S]·Ka1·Ka2=[H+]2·[S2-]。其左端仍为一个常数,且表现形式与作用与溶度积完全相当,可以称为“拟溶度积”。当然“拟溶度积”只能用于,在这种被H2S饱和体系中,已知[S2-]时计算[H+],或在已知[H+]时计算[S2-]。
这样看来Pb(OH)2与H2S,在水溶液中的表现是极为相似的:
因为,在有如Pb(OH)2的水溶液中。也有未解离的水合Pb(OH)2,有一级解离产生的Pb(OH)+ ,有二级解离产生的Pb2+ (aq)。
Pb(OH)2 (s) = Pb2+ (aq)+ 2OH-(aq),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方程式”。它只能起帮助我们正确地写出与其相关的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Ksp = [Pb2+] [OH-]2)的作用。
溶液中也不会有[OH-]:[Pb2+] = 2:1,这样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
这样看来,溶度积常数的一般使用条件应该是:在已知金属离子浓度、或酸根(或氢氧根)浓度的情况下,用来求另一离子浓度。
五、有关难溶氢氧化物溶解平衡常数的计算
由于溶解平衡常数的概念还远未被大多数人认识,所以有关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常数计算方法及数据,更是从没有见到过。
而由上面分析和计算所用的数据,是能够很方便地求出Pb(OH)2的溶解平衡常数的。所以,索性再将Pb(OH)2的溶解平衡常数也计算如下,以供参考。
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值(已经比10-5大,并接近10-4mol·L-1)。
难溶氢氧化物的溶解平衡常数既然这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来,索性再计算一些难溶氢氧化物的溶解平衡常数,如下表:

这些化学物种的溶解平衡常数虽然都不大,但可以明显地看出,溶解平衡常数对难溶氢氧化物在水中溶解度的计算会有不小的影响。
六、有关难溶氢氧化物在水中溶解度的计算
例3,计算Pb(OH)2在水中的溶解度。
解1:用目前一般人对溶度积的理解来进行计算,即[Pb2+] :[OH-]= 1:2。
这样对Pb(OH)2(s). = Pb 2+ (aq)+ 2OH- (aq),有
S·(2s)2 = Ksp= 1.2×10-15。
由此可得S = [Pb2+ ] = 6.7×10-6(mol·L-1)。
为判断这一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以将其与实测的溶解度数据相比较。
查得Pb(OH)2的溶解度S=0.016g/100 g (H2O) [1]。将其换算为物质的量浓度为0.016×10÷(207+2×17)=6.6×10-4(mol·L-1)。
可以看出,解1算出的溶解度(6.7×10-6),差不多只是实测值(6.6×10-4)的百分之一。两者相差过大,说明解1的解题思路和计算结果都是错误的。
解2:比照多元弱酸的情况来进行讨论。即弱碱也是要分步进行解离的。
通过上面对H2S的分析可知,解题的关键在于,要知道在溶液中以离子分子形式存在的Pb(OH)2(aq)浓度,然后再考虑其分步电离。为此就要用到,某难溶氢氧化物的离子分子浓度=其溶解平衡常数=Kr,这样的概念。
所以,实际计算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溶液中的Pb(OH)2(aq)浓度。
为此,应查得Pb(OH)2的Ksp= 1.2×10-15,第一级解离常数Kb1= 9.3×10 -4、第二级解离常数Kb2= 1.5×10 -8。
第二步,比照多元弱酸溶液中[H+]的计算,Pb(OH)2(aq)的第一级解离应该是主要的。可以求出这级解离产物的浓度。
对Pb(OH)2(aq). =
Pb(OH) + (aq)+ OH- (aq),其Pb(OH)2(aq)
= Kr =
8.5×10-5。当Pb(OH)2(aq)很小时,只能用近似式进行计算[OH-],有
可解得[Pb(OH) +]=1.0×10-3(mol·L-1)
这意味着,溶液中[Pb(OH) +]的浓度已远大于[Pb(OH)2(aq)]的浓度(两者相差近12倍)。
第三步,在已知第一级解离结果的基础上,计算第二级解离的结果。
由于溶液中的[OH-],与Kb2相比较,已足够的大(如相差不大,则可能要解高次方程)。可继续用一般的方法来独立讨论第二级解离的情况:
对Pb(OH) + (aq) =
Pb2+ (aq)+ OH-(aq),有
这样固体Pb(OH)2在水中的溶解度
S =
[Pb(OH)2(aq)] + [Pb(OH)+(aq) ] +
[Pb2+(aq)] = 8.5×10-5 + 1.0×10-3 +
这一近似计算及结果的合理性,可以用如下的计算加以验证。
解2的Pb(OH)2溶解度计算值(1.1×10-3 mol·L-1),与实测值(6.6×10-4)相比较,为其1.7倍左右。虽较解1有改进,还不够令人满意。
解3:考虑溶液中的自身争夺质子反应。
由上面的“配合物的积累平衡常数表”第2行的数据可以看出,在Pb2+与OH-的配离子逐级形成常数中,k2与k3是非常接近的。
(lg k1= 7.82,k1=6.6×10 7;
lgβ2=10.85,lg k2= lgβ2 -lg k1= 10.85-7.82=3.03,k2=1.1×10 3;
lgβ3=14.58,lg k3= lgβ3 –lgβ2= 14.58-10.85=3.73,k3=5.4×10 3)。
对2Pb(OH)2(aq). = Pb(OH)+ (aq)+ Pb(OH)3- (aq),有
因这一反应的平衡常数较大,Pb(OH)2的自身争夺质子反应进行的很可观,可以认为在溶液中[Pb(OH)+] =[ Pb(OH)3-] 。
再将前面已知的Pb(OH)2(aq) = Kr = 8.5×10-5,也一起代入上式。
有[Pb(OH)+] =[ Pb(OH)3-]=1.9×10-4(mol·L-1)。
[OH-]= 4.1×10 -4(mol·L-1)。
[Pb2+] = 7.0×10 -9(mol·L-1)。
Pb(OH)2的溶解度为:S=[Pb2+(aq)] + [Pb(OH)+(aq)]+ [Pb(OH)2(aq)] + [Pb(OH) 3-(aq)]
=7.0×10 -9+1.9×10-4+8.5×10-5+1.9×10-4=4.7×10-4。
与实测值6.6×10-4比较,解3的结果有-28%的误差。误差均小于解1及解2。所以解3还是比较可信的。
从这一例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只知道某难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计算出它在纯水中的溶解度的。出这种题让学生来计算,不但与实际过程相去甚远,还是对溶度积概念的一种混淆。可惜目前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在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教学中还经常可以看到。
从解3不难看出,计算难溶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起码要知道溶度积及其各级解离常数,或是知道该物质的溶解平衡常数及各级解离常数。并认真分析清楚溶液中哪个是有引领作用的平衡,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解题。
对基本无两性的难溶氢氧化物,可能按解2的方法就可以了。而对有两性的难溶氢氧化物,则要用解3的解题思路。
七、有关难溶氢氧化物固有溶解度的计算
有关某难溶电解质的固有溶解度的数据及其计算方法是很难看到的。但上面的计算结果使我们有了计算固有溶解度的方法。
固有溶解度指的是除简单离子外,其余含有该离子各物种的总浓度[3]。
对Pb(OH)2而言,固有溶解度就是除了[Pb2+]之外的,溶液中[Pb(OH)+(aq)] 、[Pb(OH)2(aq)]与[Pb(OH)3-(aq)]之和。
即,Pb(OH)2的固有溶解度溶解度S0=[Pb(OH)+(aq)]+[Pb(OH)2(aq)]+[Pb(OH)3-(aq)]。
这样由例3解3的结果,不难知道,Pb(OH)2的固有溶解度
S0= 1.9×10-4 +8.5×10-5 + 1.9×10-4 = 4.7×10-4(mol·L-1)。
并可以知道,对Pb(OH)2而言,其溶解度几乎都是由固有溶解度贡献出来的(因为[Pb2+] 只有微不足道的7.0×10 -9)。
像Pb(OH)2这样的难溶氢氧化物,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就等于其固有溶解度。
参考文献
[1]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手册第一分册(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年
[2] [英]J·G·斯塔克. H·G·华莱士著.化学数据手册.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年
[3]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