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2012-08-15 10:21:15)
标签:

氧还反应的限度

教育

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可以很方便地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也称为-Z)来讨论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诸如歧化反应的反应限度。这种判断方法虽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但也已出现在一些知名的化学教学参考书中[1]

一、用自由能-氧化态图判断反应限度的方法

对能发生歧化反应的物种,可以用自由能-氧化态图直接判断出该歧化反应的限度。

具体的方法为:在自由能-氧化态图中,以代表该物种的点为一端点;向下做铅直线,与两歧化产物代表点的连线相交于另一点;所得的铅直线段长度就是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大小的表征。

而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Δr)与其平衡常数(K)间的关系为Δr = -RTlnK。因为平衡常数可以表征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代表歧化反应自由能变的铅直线段也能够用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这样,对两个歧化反应来说,铅直线段长的反应,比铅直线段短的反应要进行的更完全。

如根据酸性介质中Mn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下图)可知,有关MnO42-歧化的铅直线段(1.14ev)要长于Mn3+铅直线段(0.33ev)。说明MnO42-的歧化反应(3MnO42- + 6H+ = MnO2 + 2HMnO4 + 2 H2O),比Mn3+的歧化(2Mn3+ + 2 H2O = Mn2+ + MnO2 + 4H+),要进行的更完全。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对同一元素的高低氧化态物种相互间得失电子后、生成某一中间价态的反应(反歧化反应),当然也可以用与歧化相似的方法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与歧化反应正好相反:以产物点为端点,向上做铅直线,与两产物代表点的连线相交后停止,所得的铅直线段长度就可以用来表征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如根据酸性介质中Mn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上图)可知,其中表征MnMnO2间反应程度的铅直线段是,以Mn2+为一端点的铅直向上的线段,在图中为2.26 ev,,这一数值是相当大的,所以该反应能进行的很完全。

还可以看出, MnHMnO4也能发生反歧化反应而生成Mn2+。这一反应与前一反歧化反应相比,会进行的更完全(该铅直线虽未画出,但肯定会更长)。

二、铅直线能表征反应限度,但并不代表反应的自由能变

上述的观点中有两点是不够严格的。

其一,没有看到上述铅直线就是反应自由能变的推导过程。其二,反应的自由能变与反应限度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要受以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为代表的反应类型的制约,不能简单地直接用反应的自由能变间来讨论反应限度[2]

这里先对铅直线的物理意义加以澄清及讨论如下。

设有一正极反应为 A + n1e- = B,负极反应为 C + n2e- = A的任意歧化反应(略去了可能有的H+H2O这两个物种)。

Φ°(A/B) Φ°(C/A)时,歧化反应 (n1+ n2) A = n2 B + n1C能自发进行。

自由能-氧化态图中(如下图),物种ABC的自由能分别为ABC(以ev为单位)。因斜率为电极电势,这样就有: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及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反应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所以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2

在矩形a h b e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3

将式(2)、(3)均代入式(1),有: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4

Δc f b中,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将这一结果代入式(4),有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这样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铅垂线长短,是歧化或反歧化反应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大小,或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大小的反映。

研究表明,对溶液中的可逆反应,确实应该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来表征反应的限度[2].

这样看来,用铅直线长短来度量歧化反应限度的方法有合理的理论内核。但在理论的表述上有问题。铅直线不是“反应的自由能变”,而是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只有后者才能用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下面就用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加以说明。

三、一个用化学热力学“无法解决”的例题

在某著名高校无机化学习题课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练习题:

就下列元素电势图Φ°B(碱性),从化学热力学角度预言Br2在碱溶液中歧化的产物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解一:由于可能的歧化反应有三个,要分别计算每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1)对反应Br2 + 2OH- = BeO- + Br- + 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1 = 2.14×1012

2)对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2 = 1.30×1046

3)对反应4Br2 + 8OH- = BrO4- + 7Br- + 4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3 = 5.33×1050

比较计算出来的3个反应平衡常数,明显是反应(3)的数值最大。但这与实验事实不符(实际上BrO3-才是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于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说,热力学理论只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可能性,有时是动力学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大家对这一并不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不要有什么怀疑。问题在于:用直接比较平衡常数大小来判断反应趋势的大小、判断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这种做法对吗?有理论根据吗?

该判断方法及结果明显是有瑕疵的。

从热力学不难得到这样的推论:如果式(3)的反应趋势最大,反应进行的最完全,那么其反应产物 BrO4-Br-就应该能大量的共存,相互间不再自发地发生其他氧化还原反应。假如BrO4-Br-还能继续反应生成BeO-BrO3-,那就说明认定反应(3)趋势最大的推断是错误的。

为证明反应(3)的趋势是否最大,可以利用一个如下的反应3 BrO4- + Br- = 4 BrO3-。看反应(3)的反应产物间是否能自发地转化成反应(2)的产物。如果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也不小,当然就能证明反应(2)是最终的反应结果,而前面的只看平衡常数大小就判断反应趋势,是不合适的。

反应3 BrO4- + Br- = 4 BrO3-也可以被认为是由反应(2)×4 -反应(3)×3组合而成。这这样更容易求出其平衡常数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当然,先计算出BeO3- -Br-电对的Φ°=0.61,由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也有K = 2.7×1032

(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略有不同,是由于后者所取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偏少,计算误差要稍大一些,与上面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并无数量级的差别。

计算结果说明,反应(3)的平衡常数虽然大,但所得的体系并不是热力学稳定的体系,所得的产物还要继续反应、而变为BeO3-。认为反应(3)是热力学趋势最大的反应的原判断实际是错误的。

四、用化学热力学比较反应限度的正确方法

溶液中可逆反应的限度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比较。

解二:采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来表征溶液中反应的限度.

(1   对反应Br2 + 2OH- = BeO- + Br- + 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1 = 2.14×1012

因其反应物端化学计量数之和n2+n1= 3,故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2)对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2 = 1.30×1046

因其n2 + n1 = 9,故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3)对反应4Br2 + 8OH- = BrO4- + 7Br- + 4H2O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K3 = 5.33×1050

因其n2 + n1 = 12,故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比较这3个反应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数值,可见反应(2)的最大。即反应(2)进行的最完全,其反应趋势最大。BrO3-Br2在碱溶液中歧化的最主要产物。化学热力学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相符。

解三: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中铅直线长度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Br2的元素电势图求得下表

物种(氧化态)

BrO4-(7)

BrO3- (5)

BeO- (1)

Br2 (0)

Br- (-1)

4.455

2.595

0.335

0

-1.065

5个点的坐标可作出Br自由能-氧化态图如下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可见,过Br2点向下的铅直线,先与Br-- BrO4-线相交、然后与Br-- BeO-线相交。由于这两个交点相距很近,在图中是无法分开的。

铅直线再向下,最后与Br-- BrO3-线相交。说明生成BrO3-的趋势最大,歧化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较其它两个反应要进行的更完全。

用图解法得到的结论与解二的计算结果完全相符。

参考书目

[1].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1.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2].伍伟夫. 溶液中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的关系. 化学原理朴正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