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标签:
氧还反应的限度教育 |
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 |
自由能-氧化态图与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可以很方便地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也称为G°-Z图)来讨论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诸如歧化反应的反应限度。这种判断方法虽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但也已出现在一些知名的化学教学参考书中[1]。
一、用自由能-氧化态图判断反应限度的方法
对能发生歧化反应的物种,可以用自由能-氧化态图直接判断出该歧化反应的限度。
具体的方法为:在自由能-氧化态图中,以代表该物种的点为一端点;向下做铅直线,与两歧化产物代表点的连线相交于另一点;所得的铅直线段长度就是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大小的表征。
而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ΔrG°)与其平衡常数(K)间的关系为ΔrG° = -RTlnK。因为平衡常数可以表征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代表歧化反应自由能变的铅直线段也能够用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这样,对两个歧化反应来说,铅直线段长的反应,比铅直线段短的反应要进行的更完全。
如根据酸性介质中Mn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下图)可知,有关MnO42-歧化的铅直线段(1.14ev)要长于Mn3+的铅直线段(0.33ev)。说明MnO42-的歧化反应(3MnO42- + 6H+ = MnO2 + 2HMnO4 + 2 H2O),比Mn3+的歧化(2Mn3+ + 2 H2O = Mn2+ + MnO2 + 4H+),要进行的更完全。
对同一元素的高低氧化态物种相互间得失电子后、生成某一中间价态的反应(反歧化反应),当然也可以用与歧化相似的方法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与歧化反应正好相反:以产物点为端点,向上做铅直线,与两产物代表点的连线相交后停止,所得的铅直线段长度就可以用来表征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如根据酸性介质中Mn的自由能-氧化态图(上图)可知,其中表征Mn与MnO2间反应程度的铅直线段是,以Mn2+点为一端点的铅直向上的线段,在图中为2.26 ev,,这一数值是相当大的,所以该反应能进行的很完全。
还可以看出, Mn与HMnO4也能发生反歧化反应而生成Mn2+。这一反应与前一反歧化反应相比,会进行的更完全(该铅直线虽未画出,但肯定会更长)。
二、铅直线能表征反应限度,但并不代表反应的自由能变
上述的观点中有两点是不够严格的。
其一,没有看到上述铅直线就是反应自由能变的推导过程。其二,反应的自由能变与反应限度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要受以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为代表的反应类型的制约,不能简单地直接用反应的自由能变间来讨论反应限度[2]。
这里先对铅直线的物理意义加以澄清及讨论如下。
设有一正极反应为 A + n1e- = B,负极反应为 C + n2e- = A的任意歧化反应(略去了可能有的H+和H2O这两个物种)。
当Φ°(A/B) > Φ°(C/A)时,歧化反应 (n1+ n2) A = n2 B + n1C能自发进行。
在自由能-氧化态图中(如下图),物种A、B、C的自由能分别为G°A、G°B、G°C(以ev为单位)。因斜率为电极电势,这样就有:
研究表明,对溶液中的可逆反应,确实应该用()来表征反应的限度[2].。
这样看来,用铅直线长短来度量歧化反应限度的方法有合理的理论内核。但在理论的表述上有问题。铅直线不是“反应的自由能变”,而是。只有后者才能用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下面就用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加以说明。
三、一个用化学热力学“无法解决”的例题
在某著名高校无机化学习题课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练习题:
就下列元素电势图Φ°B(碱性),从化学热力学角度预言Br2在碱溶液中歧化的产物 。
解一:由于可能的歧化反应有三个,要分别计算每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1)对反应Br2 + 2OH- = BeO- + Br- + H2O,
(2)对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
(3)对反应4Br2 + 8OH- = BrO4- + 7Br- + 4H2O,
比较计算出来的3个反应平衡常数,明显是反应(3)的数值最大。但这与实验事实不符(实际上BrO3-才是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于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说,热力学理论只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可能性,有时是动力学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大家对这一并不复杂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不要有什么怀疑。问题在于:用直接比较平衡常数大小来判断反应趋势的大小、判断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这种做法对吗?有理论根据吗?
该判断方法及结果明显是有瑕疵的。
从热力学不难得到这样的推论:如果式(3)的反应趋势最大,反应进行的最完全,那么其反应产物 BrO4-与Br-就应该能大量的共存,相互间不再自发地发生其他氧化还原反应。假如BrO4-与Br-还能继续反应生成BeO-或BrO3-,那就说明认定反应(3)趋势最大的推断是错误的。
为证明反应(3)的趋势是否最大,可以利用一个如下的反应3 BrO4- + Br- = 4 BrO3-。看反应(3)的反应产物间是否能自发地转化成反应(2)的产物。如果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也不小,当然就能证明反应(2)是最终的反应结果,而前面的只看平衡常数大小就判断反应趋势,是不合适的。
反应3 BrO4- +
Br- = 4 BrO3-也可以被认为是由反应(2)×4 -反应(3)×3组合而成。这这样更容易求出其平衡常数。
当然,先计算出BeO3-
-Br-电对的Φ°=0.61,由,也有K = 2.7×1032。
(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略有不同,是由于后者所取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偏少,计算误差要稍大一些,与上面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并无数量级的差别。
计算结果说明,反应(3)的平衡常数虽然大,但所得的体系并不是热力学稳定的体系,所得的产物还要继续反应、而变为BeO3-。认为反应(3)是热力学趋势最大的反应的原判断实际是错误的。
四、用化学热力学比较反应限度的正确方法
溶液中可逆反应的限度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比较。
(1)
(2)对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
(3)对反应4Br2 + 8OH- = BrO4- + 7Br- + 4H2O,
比较这3个反应的数值,可见反应(2)的最大。即反应(2)进行的最完全,其反应趋势最大。BrO3-是Br2在碱溶液中歧化的最主要产物。化学热力学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相符。
解三:用自由能-氧化态图中铅直线长度来表征反应的限度。
由Br2的元素电势图求得下表
物种(氧化态) |
BrO4-(7) |
BrO3- (5) |
BeO- (1) |
Br2 (0) |
Br- (-1) |
G° |
4.455 |
2.595 |
0.335 |
0 |
-1.065 |
由5个点的坐标可作出Br的自由能-氧化态图如下
可见,过Br2点向下的铅直线,先与Br-- BrO4-线相交、然后与Br-- BeO-线相交。由于这两个交点相距很近,在图中是无法分开的。
铅直线再向下,最后与Br-- BrO3-线相交。说明生成BrO3-的趋势最大,歧化反应3Br2 + 6OH- = BrO3- + 5Br- + 3H2O,较其它两个反应要进行的更完全。
用图解法得到的结论与解二的计算结果完全相符。
参考书目
[1].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1.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2].伍伟夫. 溶液中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的关系. 化学原理朴正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