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稀释时弱电解质并不能完全电离

标签:
电离度的极值教育 |
分类: 电解质溶液 |
无限稀释时弱电解质并不能完全电离
依据电离理论,弱酸或弱碱在水分子作用下要部分电离,并以电离平衡的形式来存在。其电离程度可以用酸(或碱)常数及电离度来描述。
但在理论化学(如物理化学)的研究中,作为一种研究手段,人们“不得不”假设:在无限稀释的情况下,弱酸或弱碱是会完全电离的,并据此求出一些离子的摩尔电导率。这一无限稀释要导致弱电解质完全电离的观点,在个别无机化学教材中也有体现[1]。
一、弱电解质电离度的物理意义
所谓深入地思考一个概念,检验一个命题的科学性,除了要有大量的实验事实为依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找出该概念的物理模型及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意义。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的模型并不复杂,在中学教材中都有相关的图示及文字说明。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的物理意义也不难理解。
从宏观的统计热力学角度来看,电离度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在全部弱电解质分子中解离部分所占有的百分数。有如,在通常的温度下的0.1 mol/L HAc中,醋酸的电离度为1.33%,就表示由于有电离平衡存在,不断有醋酸分子解离,同时有H+和Ac-离子重新结合成醋酸分子,但从总体看是100个醋酸分子中有1.33个发生了电离,另98.67个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从微观的角度,在这一动态的电离平衡体系中,在水分子作用下每个弱电解质分子都既可能电离、也可能仍保持分子的形式。描述它们则要借助数学中几率的概念。对某一个醋酸分子来说,它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几率为98.67%,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几率为1.33%。或者说该分子98.67%的时间以分子的形式存在,1.33%的时间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二、分析极稀弱电解质溶液时的一个矛盾
对弱电解质来说,随溶液的稀释,其电离度要变大,是有稀释定律()和实验为佐证的。弱电解质的浓度C越低,则其电离度α越大(K为酸或碱常数)。而其极限就是100%,意味着弱电解质分子要完全电离。因而,人们对弱电解质在在无限稀释的情况下会完全电离的这一“推断”,一般都不会产生怀疑。
这样实际上就是承认了,醋酸等弱酸在无限稀释的条件下,有如HAc这样的分子不会存在。在这一考察的范围内只有1个HAc分子的体系中,Ac-离子是稳定的,也不会再与水中固有的H+离子结合成HAc分子,HAc以Ac-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几率为100%。
按酸碱质子理论,NaAc溶液中的Ac-离子是一个弱碱,其电离度(或称为Ac-离子的水解度)也可以用稀释定律来描述。按照我们的化学常识,其水解度也是随溶液的稀释不断增加的。在不断的稀释过程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反应,在达到某一浓度后不再继续向右移动。这样只有承认Ac-离子在无限稀释时也“完全水解”,即都变成HAc分子。
这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一无限稀释、考察的范围内只有1个Ac-离子的体系中HAc分子是稳定的,HAc分子也不会再被水分子作用而解离,Ac-离子以HAc分子形式存在的几率为100%。
醋酸与醋酸钠溶液、这两者稀释的结果显然是矛盾的。焦点在于,在只有水分子作用时,前者认为HAc分子不稳定、要都电离为稳定的Ac-离子;而后者认为HAc分子稳定、Ac-离子不稳定。两者正好相反。
当然还可以有另一种调和的解释,就是认为:醋酸钠溶液在稀释时水解度要先变大,在大到某一值时再变小,直至无限稀释到不再水解。最终承认Ac-离子的稳定性,以便不与醋酸无限稀释要完全电离的结论矛盾。好在这一现象至今也没人发现过,因为这种分析从理论上要能解释通则更难。
三、稀释弱电解质溶液时有一个电离度变化极值
从微观的角度来考虑,即使在考察的范围内只有1个HAc分子时,在水分子作用下,HAc分子也要电离;而电离得到的Ac-离子仍要与水分子作用,有重新成为HAc分子的可能。也就是说,平衡
式(1)就是计算不同一元弱酸在无限稀释时电离度极值的公式。
对HAc,其Ka = 1.7×10-5,由上式可算出α= 99.4 %。
而对HCN,其Ka = 5×10-10,由上式可算出α= 0.5 %。
计算说明,认为无限稀释时HAc会完全电离的看法还可以被人接受的(只有0.6%的误差)。但认为HCN这样的极弱酸在无限稀释时也会完全电离,则完全是荒谬的(误差为99.5%)。
其实,由计算结果来看哪些弱酸在极稀时可以被认为能完全电离、哪些不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式(1)告诉我们,在无限稀释时无论哪种弱酸都不会完全电离。
由于弱电解质有极稀时并不能完全电离的这一特点,在计算物质或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时,都要充分考虑极限电离度对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四、强酸弱碱盐也有一个水解的极值
有如NaAc这样的强酸弱碱盐,在无限稀释时又会怎样呢?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一种观点是,Ac-离子作为一个质子弱碱,按“无限稀释时弱电解质要完全电离”的,离子会都“水解”而完全变成HAc分子。
再一种看法,像物理化学中那样处理,认为Ac-离子不能再水解,仍要以Ac-离子的形式存在。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原本要水解,且随浓度降低水解度要加大的离子,在溶液很稀时就又变成不能水解了呢?没有看到过任何的说明或解释。
还有一种看法,就是Ac-离子仍有部分的水解,但其水解有一个极值。
考察弱酸在无限稀释时的情况,当然最后一个观点是最合理的。
因为,只有承认,无论是一个HAc分子、还是一个Ac-离子,当处于无限稀释(即没有任何离子能对其产生干扰),而只有水分子对它们有作用时,它们有时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有时又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几率是HAc的电离度极值。而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几率就是Ac-的水解度极值。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无限稀释时NaAc的水解度。
可见,由于较Ka偏大,导致NaAc的极限水解度并不大。不难预计,当Ka很小时,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了。
多元弱酸不同于一元弱酸。
注意到式(1)、(2)与弱酸、弱酸根的分布分数相关。只要将中的[H+]用“1×10-7”来替代,就有
。而
与
间也是这样。
所以对二元弱酸H2B,在无限稀释时各组分的极限百分比为:
也就是说无论是H2CO3(Ka1=4.30×10-7,Ka1=5.61×10-11)溶液、还是NaHCO3溶液、或是Na2CO3溶液,当他们都无限稀释时,他们都有同样的极限组成百分比。
在分析无限稀释的弱电解质溶液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王致勇. 无机化学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