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猪肉中的“瘦肉精”问题说开

(2012-03-07 09:35:57)
标签:

克伦特

美国

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

食品安全

健康

分类: 唱反调
                 美国猪肉中的“瘦肉精”问题说开
 
猪肉是中国人肉食体系中的绝对主角,一向被国人予以十二万分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当一则“洋猪肉查出瘦肉精,美国允许使用瘦肉精”的文章以及相关评论专题于2011年11月前后流传开时,可怜的二师兄再次成功赢得了国人的眼球,直到发稿之时,还有人在微博上转发。这则新闻及相关报导大意是这样的,今年国内猪肉价格高涨,然后很多洋猪肉纷纷进入国内,但是质检总局查出其中很多猪肉含有“瘦肉精”,依据国家标准,已将这些猪肉退回或进行销毁。
应该说这则报导的主题内容是比较让国人放心甚至欢欣鼓舞的,说明了国家对于进口食品把关之严,初看之下不为之所动的人大概不多。但是细想一下,假如美国猪肉真有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美国人民没事?为什么美国标准允许“瘦肉精”的存在?难道是美国仅对中国如此吗?为什么除了一些媒体的报导、微博和论坛以外,大家很少看到中美双方关于此正式新闻的斗争呢?两个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国家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对抗,这是多好的话题焦点和新闻素材啊!难道说。。。。。。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
“瘦肉精”的概念性误解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一种具体的化学物质叫做“瘦肉精”,“瘦肉精”是很多种物质的一个含混的统称,就像中国烹饪上常提到的“高汤”一样,鸡汤、牛骨汤、猪骨汤、鲜鱼汤都可以称为高汤,能在烹饪时候代替普通用水并增鲜增味的汤头都可以叫高汤,所以能够促进动物瘦肉生长并抑制其脂肪生成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瘦肉精”。目前已知的瘦肉精有很多种,大部分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禁止使用,在中国国内恶名昭著并造成多起食品安全事故的克伦特罗(Clenbuterol)就是其中一种,而我国国内一般称为“瘦肉精”的其实就是克伦特罗这种物质。
为什么美国允许使用呢?难道美国人民吃了就没事?注意一个问题,此“瘦肉精”非彼“瘦肉精”,在美国允许使用的“瘦肉精”不是克伦特罗,而是一种被称为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物质。“瘦肉精”作为一种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成分,其经济价值非常巨大,用在二师兄身上更是有明显效果,曾经使用的多种“瘦肉精”由于其对人体的有害性而被禁止使用,但是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人们去寻找更加安全的“瘦肉精”,被美国FDA核准使用的莱克多巴胺正是属于这种情况。由于“瘦肉精”家族之前各位前辈的劣迹斑斑,所以FDA在探寻莱克多巴胺安全性的时候更加谨慎,曾经《柳叶刀》上一篇文章上提到了相关的实验和研究,FDA从老鼠、狗、猴子(还有好多悲催的动物)最后到人,都折腾了个遍,在没有观察到不良影响的同时,把用量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最后FDA核准的人体每天可接受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25微克。
在中国,由于之前克伦特罗留下的巨大阴影,所以质监局对于“瘦肉精”的一系列物质都禁止使用。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无可厚非,美国FDA此方面的行事态度也是如此,就算不能确实证明该物质无害,那也是作为禁用处理。对于莱克多巴胺,虽然在中国没有确切证据证实其有害性,出于对大众安全的考虑,采取禁用的态度也是合情合理的。
娱乐至死的媒体环境和部分不学无术的媒体工作者
从上面看来,美国猪肉中的“瘦肉精”问题仅仅是两国技术标准的不同,对于其是否具有科学性,研究数据是否严谨可靠,实验范围是否足够广泛,毒理判定是否科学合理,社会大众都可以提出不断的质疑和探讨,但是不应该在连物质名称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为一个简单的技术的问题蒙上太多的感情色彩。
先来看一则关于此新闻的评论标题——“进口瘦肉精精肉被销毁是国家标准的胜利”,不知道看完这个皆大欢喜的标题以后大家作何感想,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为什么要蒙上如此浓厚的政治色彩呢?中国人视为珍品的燕窝在美国被严格禁止,美国人能把这说成“美国国家标准的胜利”吗?什么就胜利了?哪胜利了?技术标准的不同跟胜利有什么关系呢!凤凰卫视有个节目叫“有报天天读”,里面主持人有个观点我强力支持,“我们需要知情权,而不是悲情权”,其实应该把这个观点再扩充一下,我们也不需要建立在错误认识基础上的盲目乐观。
对于大众来说,这种涉及健康科学方面的信息只要说清楚了,大家都能理解,也不会有过喜过悲的表现。但是国内目前娱乐至死的媒体环境和部分不学无术甚至别有用心的媒体工作者却歪曲了本该传达的客观信息。食品安全健康涉及到国民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这样的信息应该严肃、科学、客观,这不是爱好摄影的陈老师和众多女子之间的绯闻,也不是某某过气女星劈腿的八卦,这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社会安全信息,请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衍生出别的东西。
政府部门的责任
在媒体应该加强自律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科普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在常态化的事物处理过程和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尽量解读清晰并能提供有据可询的佐证。从近年来的好几起食品安全事件中(如今年陈醋的“勾兑门”事件),我们都能看到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政府部门科普工作的无力。
食品安全问题的界定,依靠的是科学的严谨和客观,不需要凭借任何不切实际的修饰,纵然夸大其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但是对于整个国家食品安全科学体系的建设无异于饮鸩止渴。(http://www.ganchi.net/article.php?id=745)
                                                  感谢铁甲依然在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