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考(2801)崔寒柏:重新认识楷书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缘堂语-書法考 |
書法考(2801)
崔寒柏: 重新认识楷书
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1976年书法师从天津大学王学仲教授。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1月归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东-西方”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华艺术协会理事,美国国际艺术家学会负责人之一。 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40余次,十余次获奖。其中首届全国大学生比赛一等奖;第七届兰亭奖金奖,入展第四、八届国展,第五届兰亭展;获**届翁同龢奖最高奖;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等----
明清时期官文的规范,催生了馆阁体,那是一个突出规范而湮灭个性的书写体系。到了当代,大字报不需要那么规范,实用书法也没有地方实用,连馆阁体也没有了。楷书的书写缘由没有了,就只剩下所谓的写书法的基本功了。临像了,好像楷书的功能就用完了,所以当代的楷书真是惨不忍睹。
因此,从明至今没有一位的楷书可与唐代大家相提并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楷书作为基本功恐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怎样才叫基本功扎实,很多人就误解为临写楷书上来。临像了就以为掌握了,进而就去写其它字体去了。除非遇到什么楷书展,所有写楷书投稿的人,或是太接近于某家或是任笔为体,总之是吃累不讨好,剩下一批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像背课文一样去哼哧哼哧地描工楷样子,几分钟写一个字,背下来以后高兴地去投稿,却被评委们一一毙掉。
还有一批书家终生在攻楷书,就像古时的经生那样孜孜以求,大有坐穿冷板凳之势,也不能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细数古代书家,除钟、王、颜、柳、欧、赵、虞、褚外,好像楷书成气者不多;算上小楷,文征明、祝允明、王宠、黄道周、刘墉、弘一……也不外这些,但行书则不然,名家辈出,风格迥异。
甚至有人竟称,楷书的字体已经被前人写光了,楷书是书法的起点也是书法的终点,就像大家常形容的那样,小孩子要从躺着坐起来,老人要从坐着再永远地躺下。
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多少思,多少行,多少苦,多少甜,多少情,多少醉,在书法中那就是悟,是写,是生涩,是舒畅,是灌注,是陶冶……这些丰富的蕴涵烙印到了字中,这些迭宕的人生淡泊到了一个静静地站立或坐着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岁月留下的雕琢,这种姿态岂是一个扮演者可以演得出来的?
上就断了出大书家的念想,急功近利又灭了所有循序渐进的交互递进的字体转换,书法学习者一生就瞄准了写字,使得蕴藉内涵成了无稽空谈。
“这个世界上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碑帖我没有逼肖地临过了,包括日本的(碑帖)”。把这种老人与古代的楷书大家放在一起,却见不到丝毫的豪迈,只有攫取的眼神和自诩成功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