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書法考(2802)隶变惊天地,泣鬼神

(2022-04-09 05:02:34)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缘堂语-書法考
書法考(2802
隶变 惊天地,泣鬼神
 
書法考(2802)隶变惊天地,泣鬼神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且不论此话的具体含义,至少足以说明文字的出现,绝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传说仓颉为黄帝时代(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的史官,还说他有四只眼睛。不过今天看来,就算再给他戴副眼镜八只眼睛的话,造字的可能性也不大,这只是传说。然而,2000多年后,发生了一件汉字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那就是“隶变”,却真实可信,不是传说!

隶变是什么?

隶变指的就是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最新出土的简牍帛书等证据表明,隶变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战国后期就已经开始。因此,隶书是从大篆直接演化而来,并非很多人以为的源自秦丞相李斯创制的小篆系统。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及六国古文等小篆之前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仅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隶变发生在广义的大篆范围内。各地官方通行的正体字原本不同,隶变又在其外产生出大量俗体字。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和混乱的局面,秦统一后的“书同文”才势在必行。

所以,李斯创制并统一文字为小篆时,隶书就已经被大范围使用。也就是说,秦朝官方通行的应该是小篆和隶书两种文字系统。这点从出土文物及少量文献上已经可以印证,如1975年12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有种说法是:隶书因书写效率高,多作为下级吏人的应急字体,甚至也有说法隶书的名字即“隶人之书”。而毋庸置疑的是,小篆确实多被应用于更加正式庄严的场合,如李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所书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等。

如此也可以解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称秦内史程邈为隶书之祖的说法,最大的可能是程邈非为隶书的创造者,而是搜集整理者。同时又能说明隶书之所以叫做“隶书”不见得真如《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为“徒隶之书”,或许只需要从“隶”的字面意思解释即可。《说文解字》中“隶”的意义是“附着”,现代汉语中还有“隶属”一词。因此,这也可以说明隶书其实就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无论此说法是否为真,都不可否认小篆同隶书两种书体,从秦到汉并驾齐驱了几百年。

隶变怎么变?

我们现在拿出篆书与隶书两种文字作比较,区别一目了然。汉字由大篆变为小篆,字型更加规整均匀,趋向对称。原则上非为简化,相反,有些字甚至变得更繁复了。而隶变则不同,其实早期隶变的发端,就源于篆书的快写。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而且,隶变是在人们“去繁就简”的普遍心理趋向作用下自然发生的。具体怎么个变法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变圆为方

篆书有很多圆笔,转折处也圆整周到,隶书则变圆为方。不仅在字形上整体呈现方正,笔画转折处也多用方折。

改曲为直

篆书多弧线,有些笔画甚至是完整无缝的圆环;隶书改弧线为直线。原本篆书中需要一笔写出的弧线,改为两笔或多个笔画组合而成。篆书中有些需要从右向左甚至从下至上书写的笔画,统一改为可从左往右、由上至下运笔,更符合现代书写习惯和方便原则。

去繁就简

很多篆书中复杂的字型被简化。由于笔画简省,也打破了原本的象形结构,使部分汉字由早期的具象符号向着抽象符号方向发展。

同而不同

独体字作为偏旁部首使用时形态发生改变,或同一部首在不同位置时的写法可能不同。例如:“灼”的左偏旁与“赤”的下部同为“火”,但形态却不同。

不同而同

篆书中原本不同的部首或笔画,在隶书中统一为一种写法。如“燕”“馬”二字,在篆书中分别表示燕尾和马蹄的笔画,隶书中被统一为“四点”。

隶变的影响

汉承秦制后,隶书得到空前的发展,直至东汉达到顶峰。早期的秦汉竹简上,有些隶字呈现竖长之形,并多见极度夸张的长竖。随着后期宽广书写材料的普及,隶书则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方扁的态势,横画及捺画出现装饰性的波磔、蚕头燕尾等。

有意思的是,汉代使用的小篆,竟然也受隶变的影响发生体态上的变化。如东汉的《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等,笔画多有提按变化,若篆若隶,字势雄伟,整体结构呈现出宽博方正的形态。

在隶变发生的基础上,章草、今草、楷书和行书等其它书体随之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为今天多元化的现代文字系统。

因此,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没有隶变,就没有现代汉字,也许我们写字还在“画圈”!

今天我们称小篆之前的文字为古文字,小篆以后,自隶书起直到现代通行的汉字为近代文字。隶变,正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所以才说,隶变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

书法订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