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为发心大,所以得果大

(2025-05-26 09:27:28)

学密殊胜是由于发菩提心,因为发心大,所以得果大,就是如此,尊师是个方便。所以哪里有那么些法,那些法都要修吗?那印度国王怎么一句话就成功了?直趋大手印一句话就成功了,这是密宗最顿的法,大手印。过去祖师王上师说:“直趋大手印是禅宗。”我现在想到这儿很高兴。密宗是无所不包,密宗自个儿也有直趋大手印,这个就是诺那祖师说的这个事,所以直趋,你还有比这个更直接?譬如那个国王没学过密,什么都不想搞,对佛说:“我忙,我学不了这个密,你要给我简单的我就学。”“好,你就是佛。”就成功了。他弟子就很生气跟佛说:“我们跟你这么久,你怎么不给我们这法?”他说:“这就是说这个鞋你穿不合适,就他穿合适。”就是有这样,这个顿就能这样顿呀。

所以一切法无非是“应病予药”,你没有病吃药干什么?因为众生都有病,所以要吃药,现在就这问题。但是你病好了,药就别再吃了。病好了还吃,那你就执药成病哪。你老吃药,吃药中毒就得病了,是吧,你肾脏负担不了,排泄不了。

所谓大菩提心不是说大了还要大,比谁还大,我比你还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大,它究竟、彻底。不但一切见都要捨,佛见也要捨,所以禅宗的祖师诃佛骂祖。他就是骂那些说禅的人,那是在唐朝,“现在这些说禅的人都是妓女。”他那痛骂缁方,缁方是些什么人?都是在那儿庙里头上座说法,受多少人顶礼的人,才叫做一方,不然他怎么说法啊?“这些人都是野狐,说的法都是野狐流的涎,都是妖魅、都是妓女。”事实上他本人何尝不想说法呀,为什么要挨骂?就是在这些地方他不透,总还不符合如来心印。这个法付予禅宗,那不光是拈花公案佛说的那几句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后头佛就嘱咐,将来一切经典你们都问迦叶。那就是他秉了佛的心印了,所以我们传心,以心印心。再说就是六祖的话:“不识自心,不明本性,学佛无益。”学佛没有好处,很多人不明白这个话,(梁武帝)就是告诉(达摩)他做了些什么好事,达摩就回梁武帝:“你没功德。”所以一个话,你不明白这个话就觉得这个人说话怪。梁武帝想不开就不理他了。“我这么做,又盖了这么些庙,度了这么些和尚,我没功德?”就是没有嘛,你要同意这个话,这话不怪;你要是梁武帝那个思想,就“你好怪,我怎么没功德?”所以怪就在这儿,不懂也就在这儿。这其实很深,他不同意这个,就以为是怪。我常常说我们不怕听到一点儿不懂的东西,或者自个儿不同意的东西,或者发现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自己再深入把它解决就是提高。我们不贵于很笼统地就承当下来,还是要很负责任,敢于怀疑。首先要敢于怀疑,不是就马马虎虎的信,得认真确确实实的,“这个是真理,唯一的真理,不可动摇,没有比这更上。”自个儿确确实实把它这么接受肯定,这才有动力,才能产生力量。在这种信仰之下,决定的信心,功德也就不一样了。咒都加一个附注,唐密的很多经典,咒的附注我看了很多,讲了很多很多功德。有的人问,有的不等人问,佛自己就说了,这么多功德只有一个例外,“唯除于咒生疑”。就是对于这个咒你怀疑它有这么大功德,你就在里边,你就不属于这一类,经上说的功德你就得不着了,你就给打折扣了。除掉对于这个生疑的人。所以讲六字大明咒那么多功德,你还“能有这么大吗?”这就生疑了。那这个大,确实大得你不可思议啊。怎么把这么多的一切有情都成七地菩萨,把这么多七地菩萨功德加起来的总合,等于我念一句六字大明咒?列个数学方程式,大家就觉得这个等式不平衡,两边不一般重,等不下来,就生疑。你不生疑,等下来,念一句就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贡师说你念六字大明咒就是大圆满,这句是超情离见的话,你还要去看光干什么?就是执着、分别。

有位出家人今天来问话,他担心一个问题,他说:“观想不清楚,我修蒙山对得起众生吗?能让他得利益吗?”三密相应当然是殊胜了,但是末法的众生能三密相应的人很少,一密相应就可以。东密弘扬这个法弘扬的很多,在你一密正相应的时候,你三密同时都相应了。反正你从一密入门达到相应,一入门之后全开了,三密都相应了,但一密相应就比较容易。

他把意密的相应完全解释为观想,当然观想也是可以,但更主要的是般若。你的思想是般若,心是般若,口里念的是咒,手结的是印,这三密相应。他这个人观想吃力,实际真正的观想,心缘于般若,但能三密相应的人很少。不过跟他说了,他倒好像觉得解决了他的问题,他就可以放心修了。

你相信有这个功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一密,就这一多相即,这是《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个十玄,所以一句咒,一句圣号,就是一切经论、一切法、一切禅宗的公案、一切戒律、一切禅定,都在里头了,一就是一切。这样你才能够“一茎草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茎草用”,这禅宗的话。不要存佛见,你丈六金身就是一茎草,若能“丈六金身当一茎草用”,你就也有可能将来“一茎草当丈六金身用”。微妙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