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发愿与儒家的立志有什么不同?
(2024-10-29 08:21:49)佛家的发愿与儒家的立志有什么不同?
志是有希求,落在情识里;愿没有希求。也就是说立志带有感情,发愿纯粹是智慧,没有情识。只要我们如理如法去做,诸佛如来自然护念,这就是感应;无求之求,诸佛菩萨无应之应,不但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也拥护。如果我们带着有求的心,就没有感应;因为只要是有求的心,心是情识,就造成我们跟佛菩萨感应的障碍。所以我们有愿,没有希求的心,只是如理如法、努力认真去做。一定是断烦恼、断习气、开智慧,帮助别人也是这个目的。手段方法要随机应变,机缘不同,方式就不一样,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只要自己诚心诚意去做,自己障碍没有了,可是如果众生有障碍,这就是缘不成熟。这个时候应该养道,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等待机缘成熟。我们能不能把度众生的缘提前?行!怎么做法?自己认真努力修忏悔法,改过自新。我们的心要像佛的心,愿要同佛的愿,行要如佛之行,这就是求。所以,求并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自性里面去求。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一定得诸佛如来加持,一点障碍都没有。如果有一念私心,障碍就起来了,感应就没有。“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这两句是我们求佛菩萨加持的条件,求佛菩萨加持要如理如法,理跟法就在这两句,首先要有佛的悲心。不但要发大悲心,还要‘长时无退者’,永远不退转的大慈悲心,就与佛菩萨、圣贤心心相应,这个时候有求才会有感应。
学佛了,第一个好处,要把业报身转变成愿力身,如果不能转变过来,佛就白学了。转成愿力身就是乘愿再来,这业报身就报了了,而今而后,这个身是乘大悲愿力来的。大悲是对一切众生,从前业报身念念为自己,事事都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为个人、为家庭;从今而后我们起心动念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怎样为佛法?佛法是世间至善圆满的教育,将佛教育在这个世间推广、发扬光大。
使一切众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佛教育、修学佛教育,这就是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要发大心护持佛法,心量大,想帮助苦难众生,自己没有这个福报,求佛力加持,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佛菩萨就会加持我们,满我们的愿望。
前一篇:什麼是善根?
后一篇:可修可斷但是不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