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大德:念佛有四大秘诀
(2023-04-08 14:12:36)
《文殊般若经》是最大讲智慧的经:“众生愚钝,观不能解(教他修唯识观、一真法界观、圆顿三观,他不能理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这大智慧文殊菩萨教的法子,还说这是愚夫愚妇的法子?就是念声不断,自然得到往生。所以先师《净修捷要》赞叹念佛法门:“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念佛法门就是普门,一切法门都在之内。“全事即理”,念佛号是事,往生极乐世界是事,事就是理,波就是水;“全妄归真”,在你念佛的时候,本来是个妄心,全妄就归到真实之际、真如了。“全性起修”,从是心是佛来念。“全修在性”,就是始觉合乎本觉,念的阿弥陀佛无量寿就是我的本觉,修就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学的很广就是为了深入。“专修即是总持”,一门专修就是总持一切。“声声唤醒自己”,这句话就是参禅,一声一声就是把自己唤醒,唤醒自己就是开悟。“念念不离本尊”,这一句就是密,一念一念都不离开本尊。又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极乐世界)依正,显我自心”。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水鸟树林微妙法音,都随众生意,闻香听声都能增加道念,如此殊胜,这些殊胜是从哪来的?托彼依正显我自心,都是显你自己的心,都说的是你的自心,我们不是心外求法,不在我心外啊!“始本不离,直趋觉路”,你老是这么念,始觉跟本觉不离开就直趋觉路。“暂而相违,便堕无明”。就是一乘。又彭绍升的《起信论》:“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所以人的口气很大,第一句话就是)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到多(慢慢来),由散入定(一上来念得很散乱,都是散善果位;然后心定了,才能是定善)。随其念力,俱可往生。”你看这句,俱可往生,不管你是少、或者是散,只要你肯念、相继的念,一辈子都坚持下去,到最后都可以往生。《安乐集》说:“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安乐集》说称名就是这样,“但能专至”,专一至诚的念,相续不断,定能生到佛前。现在我劝后代学者,咱们都是他的后代学者了。“若欲会其二谛”,有真谛、有世谛,都要懂得这二谛。你要知道“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这一念一念在哪里、是什么?不可得,这就是智慧。可是你还念不断,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德门。智慧跟功德同时显现。所以经说“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正修其心,又是功德、又是智慧。“若始学者,未能破相”,始学者你没有能够离开相,净土宗最要紧的就在这儿,很多老太婆她们不懂也都能够去修,非常殊胜。“但能依相专至”,你就依了这个相,专心的念,至诚的念,“无不往生,不须疑也”。现世行人,实应谛信此说,不必先求离相,但当老实持名,无念而念、念而无念,都不要管。所以念佛有四大秘诀:不贪净境(贪要打坐、清净之行),不除妄想(妄想不去除它,我就念),不求一心,(不管)念的是谁。我念我的,就对了。老实念去,谁都办得到。“依相专至,无不往生”。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不是要先求离相,应当老实持名,依相专至就无不往生。这就说明本经,往生上辈的是如此,中辈的也是如此,下辈的也是如此,没有例外。
后一篇:如何化解身体内部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