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大义精解(决定版)
(2020-03-24 11:11:26)《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大义精解(决定版)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一、释题
情因:情,指一切妄想;因,因地所种的种子。妄想,在科学上就是对境知见积分的相,不见生灭的相。波粒二相性已经生灭了亿亿次而不觉,误以为相续的延时总相是常相。目前物理学上的粒子相都是这一类的相,不以电磁感应为实相,却以感应集合为众生相,以众生相为粒子相,并以粒子相为物质现象的真相,误以为精神作用是物质现象的属性,这就是情因。简而言之,把梦幻泡影当自身相,并以为自身中有心相,如此之因是一切罪苦之本。
旧恨:宿业的习气是当下情识之因,一念无明在境界里的取舍。恨,忄艮,心之相。心对心产生的境界相误会了。另外,旧恨又代表宿业,旧,当下心之前。恨,又代表不平等心,心有不平,必有殃罚。
生灾毒:在积分相里生欢喜和嗔恨的分别心,就是一切灾害的出现的因果报应。妄想、分别和执着都是在境界有取舍,是情因,也是灾毒。
心主:唐僧代表的众生心之本来面目;
遭魔:被二脅下的千目放出了魔光给困住了,心眼紧闭,身心交瘁。
幸破光:幸,这里面意味深长。故事里遇到了从龙华会上来的黎山老姆,告诉他去找毗蓝婆菩萨。黎山老姆在这里代表本觉本有,能生万法,因此必是从龙华会上来的。如果理解成从弥勒佛的三会龙华上来,那时空观上就不能让世界上的人理解了。心主之幸也是一切众生之幸,无论在迷途待上多久的时间,毕竟时空只是梦境里的事,觉悟之后,时空效应就消失了。因此一切众生都必将成佛,恢复各自的本来面目。破除了阿赖耶里攀缘的光明,让心里的光明恢复清净。佛有光,魔也有光,一切众生都有光。缘生的光是魔光,清净自性的光明才是佛光。从显现的方式上,魔光是攀缘心生出来的,把相续光积分为常光,因此很亮很刺眼,而佛光是性德,既是无量光,又是清净光,在境界里不分彼此,虽然能透射万法,却不刺眼。比如阿弥陀佛代表一切众生的自性光明,又号称十二光佛。《无量寿经》上曰:“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自性光明是通达一切功德之义,因此有这些名称,细说无量种功德光明。性光如何得?魔光如何破?定慧等持之道也。绣花针就是比喻定慧等,没有了积分效应就是破生相无明,见到事实真相。
二、大义
上一回故事师徒受七情搅扰,终被悟空与八戒破除情障而化解。七个蜘蛛精跑了,比喻伏住了七情,但是没有断根,即从相到见,把住见也断掉,才真正破了生相无明。
黄花观三个字把问题都交代了。为什么要用黄花观和道士之家来演义这一回故事呢?禅家所谓“郁郁黄花,青青翠竹。”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会有众生境界?黄代表相,花代表见,观念就是用心的方法。问题就出在观念上。如前所述,当今世界依什么观念?科学观念。科学是什么观念?是精神与物质对立的观念,是电磁感应集合的观念,是以波粒二象性为实的观念,除此之外,还有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有了这些观念,世界就变成了如今这个情况。科学存在才几百年,为什么说世界是科学观念变的?只是用科学来代表普遍性的观念,问一问自己是不是这样的观念在主宰着自己?用上一回故事来讲,黄花代表了七个蜘蛛还原后的真相,观就是道士。道士,代表了一切修行的人。修行修什么?修正观念。整个《西游记》出现了很多的道士,多代表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设定?因为没有更好的文化来设定,科学家可以代表吗?不能,因为科学家对修行一窍不通。儒家能代表修行吗?也不能,因为儒家正心诚意还不够彻底,没有办法出欲界。唯有道家在三界里都修到了,欲界,色界,无色界,更重要的,道家同样追求清净无为,只是清净无为得还不够彻底。这个不够彻底恰恰正是未能转识成智的最好代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这一丝一毫的差距才是最毒的,因为难以察觉,所以中毒的人才多。
另外,《西游记》里的角色不是别人,都是修行人自身的问题,因此不存在佛道之争的谬论。换言之,道士代表的是唐僧师徒的宿业,七个蜘蛛精也是一样的,都是情因旧恨而生灾毒。即故事里的山中百鸟粪,比喻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观念,熬炼出的长生之道。这其中的道理就深了,就像道家的《道德经》一样,三界内无人能敌。但是毕竟还是生相无明,因为有一个长生不老的自我追求,世间意提炼再提炼,毕竟还是世间意,纵然能度过八万大劫的成住坏空,毕竟还是妄想为质的世间法。这在无量无边的修行人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意味,离相即佛的道理,道家是没有悟得,因此只能在六道里追求三清天。天地相对是道家在理论上的根本问题,也是无数修行人分别心的所在。依这样的心,永远不能出三界。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比喻为蜈蚣精,蜈,虫口天;蚣,虫公;即道在我中,我在道中。遍见三界众生,即两胁下有一千只眼,比如遍见大千世界。迸放金光,比喻是元阳神之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千眼同时用,这就是生相的趣味,这是无明烦恼。千不是一,一不是千,就像人的六根一样,眼不是耳,耳不是舌,各个相隔,笼而统之。不达一性,不生智慧。
这样的生相无明怎么破?这是《西游记》里的经典趣味,虽然是小说体裁,但是把经典中的奥义圆融其中,实在是不可思议,举世无双。往地下钻,钻了二十余里,即破除分别之见相两种周遍。跳出了见相的对立,就是本来面目,故事里称黎山老母,离两边不住中道,即离一切世间住定,回归本来。本具智慧生用,引导进入毗蓝婆(生佛处)妙用,体性迅猛,万法归一,一即一切。毗蓝,可坏一切世间法,比喻破一切和合相,一切和合见,因此正是破千眼蜈蚣之作用。既然能破一切和合相,则是清净无为之义,此一义即紫云山,千花洞。前面已经说明花者,心也。千花洞即一切心之作用处。此菩萨有绣花针,即贯穿蜈蚣千眼之针,换言之,蜈蚣千眼是绣花针之集合,迷悟不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最后菩萨把蜈蚣用小指头挑起,比喻真假是一,假乃真之末边之事也。
三、释疑
这一回故事内容复杂,转变较多,要理出一条严谨的思路不容易,需要抓住关键情节,才能心领神会,这里列出以下几个重要情节帮助读者贯通本回故事精要。
第一,为什么行者笑谈道士是提罐子的?
第二,为什么道士见七个师妹说药不能见阴人?
第三,为什么道士说一打三分低?
第四,为什么道士选择下毒?
第五,为什么只有行者未吃毒茶?
第六,为什么道士见死不救而要吃唐僧肉?
第七,为什么道士的千眼金光能令行者头痛皮软?
第八,为什么毗蓝婆是昴日星官的母亲?要蜈蚣精去守门?
第一,为什么行者笑谈道士是提罐子的?
关于佛道区别的问题是很多人关心的,但是由于道理很深,一般不容易懂,所以被很多不修行的人误解为文化之争,门派之争。事实上佛道两家的境界早已是与世无争的境界,怎么可能要相互诽谤呢?提罐子就是比喻药罐子,采药炼制是道家修证上的秘密,药是真意,不在身外。因为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不能公开传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修行的,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大学一样的。现在在普及大学教育,由于很多人不适合读书,造成大学整体上水平在下降。为什么修行不适合所有的人呢?主要的原因是根器,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政治上可以要求平等的权力,而是修行上并不平等。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平等呢?天赋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天不公平?完全不是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多生多劫发展而来的,哪里是科学家想象的,自从有了基因就有了生命现象?生命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地球来讲,地球在自然中变化,变化到适合生存了,自然就有人来了。从哪里来的?胎卵湿化,四种方式都可以来。人类肯定不是从猴子进化来的,当然也会有猴子死了投胎到人类来。从不同的道来造成了人人习性不同,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有修行习性的,才适合修行。当然也有普适法门,比如佛家的净土法门适合一切众生修行的需要。法门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方法和途径不同,有些法门容易出偏,比如道家的意念采药法,真药就是真意。这个真意很多人一辈子也听不懂,怎么炼?用凡心炼就成了幻丹,修出附体,就必定是个悲剧。走火入魔难以避免,精神失常。用意念修行可以修到的最高境界是老子证得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四空天的顶处,也是六道的顶处,能遍观一个大千世界,误以为是修证的最高境界。就像科学一样,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了一个无边际的宇宙,就误以为科学是最了不起的。哪个还会反省自己是井底之蛙呢?但是在井外的人看的非常清楚,可怜这些井中之蛙,然而告诉井中的蛙他们未必能信,因为天边的存在是以理解力为基础的。理解不了就是天外天。不仅道家理解不了佛家,佛家小乘也常常理解不了大乘。展开就太多了,人与人相互不能理解,因为智力水平不同。科学理解不了中华传统,西方理解不了东方。人到无求品自高,只要有所求就必定有障碍存在。
行者说提罐子的,就是指心中有境界上的追求,比如世间人爱什么就等同于提什么。爱财手上提着财宝,爱名者手上提着证书,贪欲者手上提着烟酒等等。总之,求什么都有天地作证,哪有隐私可言?另外,提是手之作用,心之驱使,手中有物,即不得自在。白雪黄芽是修证的过程,在精解中会有详解。
由于这道士正是修证路上要破的生相无明,更是要站在高处才可以通观全局。因为有个药罐子才会在后面为了唐僧肉而置七师妹于不义。
第二,为什么道士见七个师妹说药不能见阴人?
七个师妹下拜师兄,师兄理解为取药之约。这是什么道理?正是修行上的环节。《西游记》对各派修证十分精通,道家修证的妙处正是“取坎填离”。先天的纯阳之乾和纯阴之坤,后天坤演变为离,乾演变为坎。离是精神作用,坎是物质身体。一个在上丹田,一个在下丹田。妄想在上,依妄想而应的真实业报身的生长核心在下,可谓颠倒。离是缺点是妄想,当然道家不用这个词,用真意代表无妄想之心。这个心在意念中天然缺失了,必须于道阳变化的坎中补足。《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释《道德经》的著作非常多,几乎都不着边际,因为不懂修行,望文生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说天地都是后天的,已经被转变了,或者说都是幻影。百姓代表的众生心意都是错误的。先天地不以后天地为真,真意也不会在百姓的思想中求真。“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还原真实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阴阳还原不在境界里求,而是止于境界未生之时,这个时的把握全在守中之道。当然,这个思想演化到最后,思想也不能守,因此修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总体上,道家代表了世间法的最高境界,他能理解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二还一,一还道的思想。与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常相似,区别只在于取舍。
作为西方文化代言者的科学很可惜,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先错了,所以结论与设计一致。迈莫实验的问题是假设物质与光是不同的存在,说到底是不明白为什么物质和光都有波粒二象性,因此距离和方位的测量都有问题。科学的根本问题是没有搞清楚时空的属性,建立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奇怪的是科学又建立了量子波包的概念,波包与以太完全是一个道理,科学家却在其中取舍分明,何其荒唐。科学家的智力水平此一时上天,彼一时下地,飘忽不定,如在梦中。当然,科学本质上是阴人,见不了真相,见了真相一定诽谤。
真意不在思想之中,不在境界之中,因此不能见阴人。阴人就是指随世间境界和用心,以七个蜘蛛精的三心二意和四大来表达。